撰文丨青柳
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其實並不是新鮮事。
2023年,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2-2023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顯示,研究生有16萬餘人,多出本科生3萬人。
按照人們的常識,教育層級越往上,人數自然應該逐級遞減,但現在紛紛“倒掛”,似乎有點不尋常。
有人擔心,未來學歷貶值會加速,“滿大街都是研究生”。
但現實,或許比這更復雜一點。
01
本科生、研究生倒掛的學校,從學校層面看,可謂是個普遍現象。
比如同濟大學2023年本科畢業生約4400人,碩博畢業生人數約6500人;上海外國語大學2023年畢業生約3200人,碩博畢業生佔了約1700人;上海交通大學2022年本科畢業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數高達6422人;華東師範大學2022年全日制本科畢業生3485人,研究生4139人;南京大學2022屆畢業生共9563人,本科畢業生僅佔33.01%;西安交通大學2022屆畢業生中,研究生佔比54.33%,等等,不勝列舉。
在網上,很多人擔憂這種倒掛會進一步加劇學歷貶值。
“研究生要白菜價了”“學歷越來越沒有含金量了”“就業學歷門檻越來越高了”,在很多網民眼裡,研究生擴招,好像和科研關係不大,不過就是提高了就職的學歷門檻。
這是自然的。即便從總數來說,研究生數量也已經超過了本科生的四分之一。對於很多用人單位來說,研究生已經是基本的簡歷門檻。
今年7月,某高校保衛處招聘要求碩士以上學歷,被網友稱為“保安都要碩士起步”了。即便校方稱該崗位未超出正常招聘範疇,崗位偏向技術型。
但毫無疑問,這種新聞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當中的錯配是很難遮掩的。一個並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也只對經歷了六七年以上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開放,研究生基本等同於職場的敲門磚了。
02
從這些倒掛的情形看,這些學校似乎還有個共同特點——這些學校似乎都還不錯,都稱得上名校。開頭提到的蘭州大學,同樣是“雙一流”“985”“211”。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普通本科招生478.16萬人,研究生招生130.17萬人,本科生依然遠遠高於研究生。
所以,如果更精確點說,不是本科、研究生倒掛,而是好學校的本科、研究生倒掛了。
原因也很理解。層次更高的大學,擁有的碩士點、博士點當然是更多的,他們才更有可能招收更多的研究生。
所以很多大學還頗為樂見這種“倒掛”,比如認為“這是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一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隨著名校研究生增多,也催生了一個新現象——第一學歷歧視,考上名校研究生還不算,本科院校不好也不行,誰讓那些名校的研究生比本科生還多呢?
由此也出現了很多新聞,比如“名校碩士因為本科學校雙非(非211、985)被刷”,本科已經成了一種“出身”,“出身”不好,就像有學生說的,彷彿成了一個汙點。
教育部曾經在公開答覆中否認過“第一學歷”的概念,輿論也呼籲停止這種區分,但確實沒有辦法阻止用人單位這麼做——用人單位就是看一眼本科院校就把簡歷刷了,又有什麼辦法干預呢?
從這個角度來講,考研擴招未見得是賦予了“二次改命”的機會,相反,這也把第一次大考——高考的權重進一步強化了。這也是過去這麼多年,每年高考季依然能吸引天量的社會關注的原因。這沒辦法,在強調“第一學歷”的當下,高考的意義反而提升了。
研究生擴招,考研上岸是有更多的機會,但也未見得就意味著苦盡甘來了。大規模地擴招,催生了“第一學歷歧視”,也可能讓多少人努力考研上岸,如同打了水漂,成了一場無用功。
03
而且“倒掛”現象的背後,其實有還培養模式和學校層次的差別。
研究生大規模增加,相當程度是“專業碩士”。根據教育部的資料,2019年,專碩在校生規模佔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已超過60%。而清華大學2023曾公佈資料,在讀碩士中,學碩與專碩比例分別為26%和74%。
從大方向看,培養專業碩士是被鼓勵的。但客觀來說,專業碩士仍時常被區別對待。
比如前不久有不少高校因為宿舍緊張,宣佈不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學生宿舍。而從各個學校的政策看,“部分研究生”基本都是專業碩士。
雖然從培養方案來說,理論上有部分專業碩士是面向有工作經驗的社會考生的,他們的經濟能力在理論上也更強一點,更有能力自己租房。
但在全民考研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專碩也都是全日制在校生,在經濟能力上他們和學術型碩士沒有多少區別。學校的這麼一區分,無形中在二者之間劃下了界限。
而在求職時,也存在著“專碩不如學碩”的鄙視鏈,此前就引發過媒體的關注。教育部為此還特地表態,“當前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的觀念仍需進一步扭轉”,“學碩專碩同等重要”。
此外,雖說目前“倒掛”現象集中於名校,但未來或許也難說不會普及開去。
7月31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釋出了《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稽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此次共新增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9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有媒體梳理發現,這次新增的碩博點大量都集中於非傳統意義上的強校、名校,各地的“學院”不少就名列其中。甚至有媒體誇張地說,未來將是“水碩”遍地。
綜上所述,人們就能大概地看出來,本科生、研究生人數倒掛背後的更多意涵,這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鄙視鏈:
都是碩士,看你是哪個學校的碩士;都是名校碩士,又看你是哪個學校的本科;這些都差不多,又要看你是學碩還是專碩……
04
從常識來說,研究生擴招,更多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當然是個好事。
人們也都知道,都已經讀到碩士了,還要創造這麼多鄙視鏈,搞出這麼多名堂,實在是太心累了,不應該如此。
高等教育自有教育的邏輯,但教育又必須放到社會整體的語境裡解讀。在高等教育高歌猛進的同時,如果就業市場不能同步地提升層次,那麼帶來的必然是一種負向擠壓——學歷提高不必然帶來就業優勢,那麼就會加劇教育本身的內卷化。
人們必須追求更好的本科學校、更好的研究生院校、更好的專業領域、更多的職業證書等等,才能獲得更大的就業優勢。
而且人們不能忽視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學歷通貨膨脹不是零成本的,這背後需要時間、金錢以及以及廣大學生的心理承壓。
為了讀一個碩士,人們不得不延長受教育的年限,推後進入職場的時間;讀一個碩士,本身也意味著巨大的投入,像那些被趕出宿舍的專碩,專碩本就是自費的,還要額外增加一筆生活費開支;同時,學生還要去承擔考試的壓力,一戰二戰三戰雲雲,想必對一些學生如同夢魘。
由此不難解釋,在網際網路上,對於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數“倒掛”這樣的新聞,似乎鮮少有網民表達多少“振奮”,相反擔憂、焦慮更像是主流。上漲的水位,終將把人們裹挾進更加激烈的競爭,哪怕並不情願。
要改變這種觀感,除了提高人數之外,更重要的是讓這種教育投入“物有所值”——讀了碩士,就有大體符合預期的回報。
到那時候,一些主流的教育敘事才會獲得更大的認可,忙於上岸、求職的學生,才有心情來認真地理解“人口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建設研究型大學”這些主流話語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