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拳手被“跨性別運動員”打哭,奧委會與國際拳協有何標準爭議?

文/林旭  鳳凰網 《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核心提要:
1. 在巴黎奧運會上,阿爾及利亞拳手伊馬內·哈利夫(Imane Khelif)將義大利女拳擊手安吉拉·卡里尼打哭,引發退賽的事件,掀起了“跨性別運動員”的爭議。國際奧委會允許兩名帶有“XY染色體”的女拳擊手參加比賽,分別是哈利夫和來自中國臺北的林鬱婷。國際拳協曾向國際奧委會通報這兩位運動員的性別檢測細節,但國際奧委會未理會這一檢測結果。奧委會的規則是,只根據護照登記的性別來判斷是否合格。
2. 據巴黎奧運會官方資訊,本屆奧運會是史上首個男女平等的盛會,其中 50% 獎牌將授予女性,這在奧運會史上屬於首次。同時,本屆奧運會共有 193 名公開的 LGBTQ+ 運動員參賽。這一數字超過了 2021 年東京奧運會的186 名。本屆巴黎奧運會上,共有3名公開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3. “跨性別運動員”是指透過變性方式,以變性後的性別參與運動競賽的運動員。目前,根據國際奧委會,以及負責制定其運動專案資格規則的世界泳聯、世界田聯等國際聯合會的規定,還沒有統一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標準。沒有統一的參賽標準,接下來仍將發生更多的哈利夫式“男性爭議”。

女拳擊手被打哭事件,引爆奧委會與國際拳協跨性別運動員標準之爭

8月3日,巴黎奧運會阿爾及利亞拳手Imane Khelif(伊馬內·哈利夫)打哭義大利女拳擊手安吉拉·卡里尼至其退賽事件,將體育界複雜而有爭議的性別核實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掀起關於“跨性別運動員”能否參賽的爭議。

安吉拉·卡里尼(左)在與伊曼·哈利夫的比賽中途退出比賽後淚流滿面。賽後她向國際拳協投訴了哈利夫。

8月4日,保加利亞女拳手斯維特拉娜·卡梅諾娃·斯坦涅娃在女子57公斤羽量級四分之一決賽被中國臺北選手林鬱婷擊敗後,用雙手的食指連續比出了兩個X,同時大喊著:不,不。

抗議國際奧委會允許兩名帶有“XY染色體”的女拳擊手參加比賽。據悉,在去年的新德里世錦賽,哈利夫和中國臺北隊的林鬱婷都因為DNA的檢測“出現問題”而被取消資格。
儘管奧委會官員在賽後澄清林鬱婷、哈利夫護照上是女性,並保住了獎牌,但爭議反而越來越大。
8月5日,國際拳擊協會(IBA)舉行新聞釋出會進行了反擊。國際拳擊協會秘書長兼執行長克里斯·羅伯茨披露,哈利夫自2018 年、林鬱婷自2017 年開始參加比賽後,接受了兩次檢測,一次是在錦標賽期間的印度,另一次是在 2022 年 5 月的土耳其。檢測結果:“得出結論,這兩名拳擊手的 DNA 屬於男性,由 XY 染色體組成,隨後決定將這兩名拳擊手從世界錦標賽中除名。
國際拳協於去年向國際奧委會通報了這兩位運動員的血液檢查和性別檢測的細節。但國際奧委會選擇不理會國際拳協的檢測結果,因為奧委會的規則只根據護照登記的性別來判斷是否合格。”

他還披露義大利選手退賽後投訴了哈利夫。至於之前沒有公佈相關檢測方法,是因為中國臺灣地區和阿爾及利亞拳擊協會,要求不要透露兩名性別拳擊手的男性生理指標。據稱,哈利夫曾就取消其參賽資格一事提出上訴,但隨後撤回了上訴。目前尚不清楚撤回上訴的原因。
奧委會與國際拳協的性別檢測標準不同,使這一爭議達到了沸點。

作家JK·羅琳、埃隆·馬斯克、義大利總理等人都對她們以及國際奧委會予以了抨擊,稱讓哈利夫、林鬱婷參加女子比賽,是對其他女性選手的不公平。特朗普公開聲稱應“讓男人遠離女性運動”!
為何國際拳擊協會(IBA)與奧委會的對跨性別運動員的檢測標準不一致?奧委會關於跨性別運動員的標準是什麼?本屆奧運會有多少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跨性別運動員的標準是什麼?為何奧委會與國際拳擊協會判定女性運動員的標準不一致?
先說說什麼是跨性別運動員。
跨性別運動員(transgender athlete) 是指透過變性方式,以變性後的性別參與運動競賽的運動員。即“出生時是男性,但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女”以及“跨性男”等。而除了“跨性女”與“跨性男”外,還包括了性別酷兒(雙性人)等性別認同。
那麼如何測定參賽運動員的性別?
在跨性別運動員中常被提及的睪酮水平測試,也就是大家常稱的性別檢測,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在20世紀40年代“性別檢測”剛推行時,通常透過目視檢查運動員生殖器來確認性別,其後發展到進行染色體分析以檢測XY染色體來確定性別。這些測試都是為了確保運動員只能以自己的性別參加比賽,但大多數測試都導致“雙性運動員”被排除在外。

這些跨性別者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抗爭,甚至提起訴訟來推動自己參加比賽的可能。
最早備受矚目的跨性別運動員之一是網球運動員理查茲,他在 1975 年接受了變性治療,一年後開始參加女子比賽,但這立即引發瞭如潮的批評。在“她”接受美國網球公開賽熱身賽邀請後,32 名女性中有 25 名退出了比賽。

美國網球協會和美國女子網球協會此後引入了巴爾體檢測試,該測試可識別人的性染色體。但理查茲拒絕接受測試,並被禁止參加美國網球公開賽。她於 1977 年提起訴訟,聲稱她的公民權利受到侵犯。
紐約最高法院裁定支援她,稱巴爾體檢作為性別的唯一決定因素“極不公平”,並裁定理查茲在法律上屬於女性。隨後,她在43歲時參加了197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打入雙打決賽。
理查茲和其他運動員的的參賽爭議,間接推動了奧委會對跨性別運動員認定的的步伐。
2004年,國際奧委會發布了《對性別再指定和體育運動建議的解釋意見》。列出了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三個主要條件。第一,運動員必須接受過性別重置(變性)手術,包括外生殖器改變和生殖腺切除術;第二,運動員必須證明其性別得到法律認可;第三,運動員在參賽前必須接受兩年的激素治療。
這一規定打開了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大門。
2014年,國際奧委會將反對歧視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寫入了國際奧委會章程,並在2015年推出了新標準:跨性別女運動員必須發表確認其性別認同為女性,該宣告在四年內不能出於體育目的而更改。再就是必須在比賽前至少一年和整個參賽資格期間證明睪酮水平低於 10 納摩爾/升。但值得關注的是:一個成年女性睪酮正常值的參考範圍在0.7-2.8納摩爾/升。而跨性別運動員的睪酮水平仍然高於這一正常女性的正常值。
這些指導方針在 2016 年裡約奧運會上生效,儘管當年沒有公開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紐西蘭舉重運動員Laurel Hubbard是史上首位參加奧運會的跨性別運動員。
他在2012年由男性轉換為女性,獲得2021年東京奧運會舉重女子組的參賽資格。同年8月2日,哈伯德在87公斤以上級決賽中對戰中國舉重選手李雯雯,三次抓舉失敗,遭提前淘汰。東京奧運會上,至少3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者參加了比賽。

第二名是加拿大女足運動員奎因(Quinn),也被稱為這項有125年曆史的國際賽事的首位變性人。

第三名是美國非二元性別滑板選手阿拉娜·史密斯(Alana Smith)在東京奧運會女子街式滑板比賽中排名倒一。
在某些專案上,“男變女後,似乎並沒有給這些運動員帶來性別優勢。

負責監督奧運會的國際奧委會對跨性別運動員檢測沒有具體的規則或規定,而是制定了 10 條指導原則。該管理機構還表示,“每個國際聯合會負責制定其運動專案的資格規則,包括確定奧運會參賽資格的資格標準”。
對於 2024 年巴黎奧運會,新規定要求跨性別女性必須在 12 歲之前完成變性,才有資格參加女子組比賽。這條規定旨在防止任何可能因經歷男性青春期而產生的不公平優勢。
此外,至少有 10 項奧林匹克運動限制跨性別運動員參加。這些運動包括田徑、腳踏車、游泳、橄欖球、划船和拳擊等。
世界田徑聯合會和國際腳踏車聯合會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禁止青春期後變性的跨性別女性參加女子賽事。此外,腳踏車等一些運動專案還引入了“開放”類別,男性運動員和跨性別運動員都可以參賽。
而世界泳聯與世界田聯的最新規定,還要求變性女性將體內睪酮水平保持在2.5納摩爾/升以下,才能參加女子賽事。
沒有統一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標準,未來將可能爆發更多哈利夫與林鬱婷式的“男性爭議”。

南非800米運動員塞門亞(Caster Semenya)在倫敦和里約奧運都拿下了女子800米的金牌,但此後有媒體爆出塞門亞是雙性人,她體內沒有卵巢和子宮,而且在她體內還有男性生殖器的存在。2019年,經過性別檢測,國際田聯認定塞門亞是“生物學上的男性”,其身上男性器官可以分泌雄性荷爾蒙,導致她體內睪丸素的含量是普通女性的三倍。國際田聯禁止塞門亞參加400米到1英里的五項女子比賽專案,除非她透過服用藥物來降低睪丸素含量。而她至今未能符合這一標準。

巴黎奧運會有多少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據巴黎奧運會官方資訊稱,本屆奧運會將成為史上首個男女平等的盛會,其中 50% 的獎牌將授予女性,這在奧運會歷史上尚屬首次。而跨性別運動員參賽也超過了上屆東京奧運會
據美聯社的訊息稱, Outsports(一個彙編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奧運會運動員資料庫的網站)釋出的資料稱,巴黎奧運會共有193名公開的LGBTQ+(LGBTQ+ 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酷兒或疑惑者、雙性人、無性戀等的首字母縮寫) 運動員參賽。這一數字超過了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186名運動員。而在本屆巴黎奧運會上,共有三名公開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賽。

美國隊的妮基·希爾茨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使用代詞“他們/她們”,“她們”在 1500 米比賽中創下了美國選拔賽紀錄,從而獲准參加巴黎奧運會。
加拿大非二元性別足球運動員奎因也被選中代表加拿大參加奧運會。這位效力於多倫多隊的中場球員一直參加女子專案的比賽。

菲律賓拳擊手 Hergie Bacyadan 以跨性別男性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女子 75 公斤級比賽。他生來就是女性,由於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療,因此獲准參賽。
另外,腳踏車跨性別運動員切爾西·沃爾夫、短跑運動員哈爾巴·迪烏夫、游泳運動員莉亞·托馬斯,均因腳踏車聯盟、田聯、泳聯修改了參賽規則,而無法參賽。

因為沒有統一的參賽標準,只要跨性別運動員還在奧運會存在一天,爭議仍將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