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變性影后,被圍剿了

今年的娛樂圈有點熱鬧。
這才2月,就已經吃了一肚子瓜。
國際上,也同樣熱鬧。
好萊塢頒獎季進入高潮,本該是電影人歡慶成績的時刻,卻意外掀起了一場「封殺大戲」
跨性別女演員,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一夜之間從奧斯卡影后熱門候選人,變成了全網圍剿的物件。 
她憑藉主演的電影《艾米莉亞·佩雷斯》,獲得戛納影后和奧斯卡13項提名的殊榮。
但卻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將近時,被抵制得幾乎徹底退出評選。
她本人的社交賬號,也被迫關閉。
到底發生了什麼?
她究竟踩到了好萊塢哪條高壓線?
魚叔這就來為大家理一理來龍去脈……
如果沒有這次風波,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可能仍只是影壇的一個新面孔。
而除了演員這一身份外。
她最受關注的另一個標籤是「跨性別者」
2013年,還是男性的他,參與拍攝了墨西哥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我們是貴族》。
5年後,她公開承認自己是跨性別者。

自稱已經真正成為一名女性,並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後來,她就一直以女性身份參與影視拍攝,不溫不火。
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的,是去年戛納電影節上的黑馬電影——《艾米莉亞·佩雷斯》。 
該片由法國知名導演雅克·歐迪亞執導。
講述一個墨西哥毒梟「消失」後,以女性身份重生的故事。
電影題材本就敏感。
主演加斯科恩的跨性別身份,更使其成為一部充滿話題性的作品。  
她飾演的艾米莉亞·佩雷斯,原本是一個臭名昭著的黑幫頭目,在暴力與罪惡中度過了大半生。
可他卻表示,極端狂暴的行為,只為掩飾內心深埋著的願望——
成為一個女人。
在一名律師的幫助下,她秘密完成了變性手術。
同時,偽造了自己的死亡,提前安頓了家人的生活。
開啟全新人生。
一開始,一切都相當順利。
她不僅完美隱藏了作為男人的過往。
還徹底「洗白」,成為一個充滿正義感和別樣魅力的女性。
組織慈善活動,幫助無數受困家庭。
但遺憾的是。
最終,她剛被喚醒的母性與過往的黑暗世界發生了衝突。
導致了悲劇性的結局。
或許得益於生命經驗的觀照,加斯科恩確實可以說抓住了這次機會,賦予了這一角色靈魂。
演出了跨性別者新生後的希望,揹負黑暗過去的沉重,以及身處夾縫中的苦澀難安。
獲評論界讚譽:「深刻而真實,成功將角色的內心掙扎與外部世界的壓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戛納電影節首映後,電影受到格蕾塔·葛韋格領銜的主競賽評委會的極高評價。 
最終,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與片中其他三位女演員共同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她也成為首位獲戛納影后的跨性別演員。
隨後,該片更是在奧斯卡提名中再次獲得13項提名。
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再度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
對於這樣一部帶有音樂劇風格的法西墨合拍片而言,成就可以說相當矚目了。
看起來,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的星途一片光明。
但誰能想到,在頒獎季進入白熱化階段後。
她卻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輿論攻擊,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
究竟是為什麼?
其實,爭議的種子很早就埋下了。
早在她戛納封后時,就有不少人質疑她的演技配不上獎項,主要是得益於電影題材和她本人的特殊身份。
這一質疑延續到她獲奧斯卡提名之後。
爛番茄網站上,影評人有72%好評,但普通觀眾的認可度僅16%。
但徹底引爆輿論的導火索,則是她早年的不當言論
一是早年社媒平臺發言,被指控對穆斯林女性不尊重。 
她曾在一條2015年的推文中,配圖嘲諷穆斯林女性的服飾,發表充滿偏見的表達。
「伊斯蘭教很奇妙,沒有任何形式的男性至上主義。女性受到尊重,當她們受到很多尊重時,會給她們臉上蒙上一個小方塊,這樣她們的眼睛和嘴巴就能被看見,但如果她們穿著得體,她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打扮。這是人類最深刻的偽裝。」 
另一條2017年的發言,涉及對黑人平權運動的不屑態度,被指帶有「白人至上」傾向
雖然她本人也不是白人,而是拉美裔。 
二是她曾公開批評奧斯卡,嘲諷少數裔
2021年,韓國演員尹汝貞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獎。
她發文,被指責站在主流審美立場上貶低少數族裔電影人。 
「奧斯卡越來越像是一個獨立電影和抗議電影的頒獎典禮,我都不知道我是在看一個非裔韓國人的節日,一場‘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示威,還是3月8日婦女節。除此之外,那是一場醜陋的盛會。」
三是她對同行的不當評價

曾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某位知名跨性別演員的表演「缺乏真實性」。
羞辱阿黛爾的身材,稱賽琳娜·戈麥斯為「老鼠」。
這類古早言論被挖出後,負面輿論鋪天蓋地而來。
儘管她迅速刪除爭議貼文,並發表道歉宣告。
「我無法改變過去的行為,我只能說,今天的我和10年前或20年前的我不一樣了。」
但網友們並不領情。
因為實際上,很多帖子不是源於十年前,僅僅發生在三、四年前。
好萊塢內部的態度也急轉直下。
一些原本力挺她的導演和演員,紛紛與她劃清界限。
Netflix作為電影的出品方,已停止與卡拉·索菲婭·加斯科恩直接溝通。
並且,拒絕承擔她在頒獎季的任何旅行費用。  
奧斯卡官方賬號也取關了她。
「封殺」基本成定局。
一部講述身份認同和少數群體自我救贖的電影,卻激起了相當一部分少數群體的不滿,讓跨性別演員被逐出頒獎季。
這件事可以說相當諷刺了。
固然,作為公眾人物,加斯科恩應該為自己的不當言行承擔相應的責任。
不過,某種程度上,這也不僅僅是加斯科恩一個人的問題,更折射出當下美國輿論環境的複雜性。  
近幾年,跨性別者群體多次點燃全球輿論
像同樣作為跨性別演員的埃利奧特·佩吉。
「她」主演電影《朱諾》時期,曾被視為新生代演技派。
但在變為男性後,在好萊塢的機會明顯減少,導致他曾公開指責「好萊塢對跨性別者仍有歧視」。  
JK·羅琳作為國民級作家,因為對跨性別者的某些言論,被LGBTQ+社群全面抵制。
甚至導致《哈利·波特》系列的部分演員與她決裂。
之前奧運會上,跨性別女性參加女子體育比賽,也引發了極大爭議。
尤其是跨性別游泳運動員在女子賽事中連破紀錄,讓大量女性運動員和觀眾深感不公。 
這都可見,雖然好萊塢近年一直追求多元化敘事。
但在身份政治高度敏感的當下,公眾對跨性別者的包容度,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高。
《姿態》
而加斯科恩被抵制事件,則進一步暴露了一種「交叉歧視」的問題——
即,弱勢群體內部也會發生歧視和衝突
女性、少數族裔和LGBTQ+群體,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統一戰線。 
有些女性權益倡導者,反對跨性別女性進入女權運動。 
有些LGBTQ+社群成員,對不同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人群也存有偏見。
本質上,因為人群身份的複雜,沒有完美的弱勢代表。
不少人可能因為自己屬於某一弱勢群體,就diss其他弱勢群體。
比如種族上弱勢的,可能在性別上歧視他人;
性別上弱勢的,可能在性取向上歧視他人。
每個人的弱勢或強勢,也都會在不同層面發生變化。
《奧林匹亞街區》
這也是為什麼,加斯科恩的言論會引起如此劇烈的反應。
她的身份本應讓她成為少數群體代表。
但她過去的發言,卻傷害了其他弱勢群體。
她後來又在一個訪談中自我辯解,將自己比作當年種族隔離法下的美國南方黑人,更遭到激烈批評。
很多人這才逐漸意識到,這種不當言論或帶有歧視他者的思想,並不只存在於某種強勢群體中。
而在身份議題高度敏感的當下,這件事除了提醒明星謹言慎行外。
一方面也給好萊塢敲響了警鐘。
不應僅僅將多元敘事作為一種身份政治的傳聲筒。

而應深入理解不同群體的特殊處境,表達真正的社會關懷。
避免因為過於注重身份標籤,而忽視了人性的深度和社會問題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這其實也給了普通人一個反思的契機。
打破偏見沒錯,但當它異化為不容置疑的教條時,反而可能成為新的偏見製造機。
人人都該注意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去欺壓比自己弱勢的群體。
也不能因為自己身處弱勢群體,就以為可以獲得某種言論特權。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