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網路語言,正在把我們變成“啞巴”

者:十點肖肖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十點讀書(ID:duhaoshu)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好像越來越看不懂中文了……
例如下面這幾個詞語:
芭比Q了、藍瘦香菇、尊嘟假嘟、豹豹貓貓、偷感很重……
乍一看,真的一頭霧水。
隨機組合的中英文、五花八門的諧音梗,都給如今的中文帶來一種奇妙的體驗:
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知道是啥意思。
明明大家都是中國人,但溝通時還需要依賴“翻譯”。
然而更弔詭的是。
儘管我們的生活被眼花繚亂的流行語塞滿,但真想要精準表達時,很多人反而不會說了。
有網友說,因為網路衝浪太多,每次想表達什麼,都只想得到“離譜”“笑死”“大無語”“破防了”。
身體裡的情感不論多強烈,最終都只能化作沉默,堵在嗓子裡。
“高中大概是我文化素養的巔峰。”
然而不只這位網友,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的中文都開始退化了。
這兩天在網上刷到一個帖子。
一個網友po出一張落日的照片,提問該如何形容照片中的氛圍感。
評論區的一個高贊回答說:
小學生:太陽的餘溫灑了出去。
中學生:炙熱退去,金色卻更加濃郁。
大學生:哎呀媽呀,這也太美了。
社會人士:yyds(永遠滴神)。
這個評論,精準地概括了國人說話現狀:
用詞越發簡陋,語言能力逐步退化。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困擾:
因為愛刷短影片,語言系統被網路用語高度接管:
開心就是“哈哈哈”“xswl”;
難過就是“我emo了”;
表達讚美說“yyds”“絕絕子”;
表達感謝說“栓Q”;
感覺無語會說“我真的會謝”。
開口閉口都要加一句:“家人們誰懂啊!”
這些話日常說說,倒也罷了。
可一旦說多了,等到要正經表達時就成了有口難言的“啞巴”。
腦子裡支零破碎的網路流行語,根本拼不出一句邏輯完整,情緒到位的話。
好不容易擠出一兩句,也總覺得“少點文化,上不了檯面”。
還記得之前疫情時,日本在給中國捐贈的物資包上寫著: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然而我們中國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的回應則是:
“贊”“奧利給”“加油”。
也難怪有人吐槽:
“我們急著拋棄的傳統文化,全被日本學去了。”
這種語言匱乏的現象,如今統一被大家叫做:
“文字失語症”。
值得慶幸的是。
有不少患上“文字失語症”的人,自發組成了互助組織。
大家會把自己有口難言的事情發在網上,徵求網友們來做自己的“高階嘴替”。
最近在翻看大家的留言時,十點君再一次受到了震撼:
咱們的中文,真的太美了!
例如,同樣是描繪落日,有人會說“夕陽餘暉”,有人則說“落日熔金”。
圖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當看到天空中層疊的雲朵時,有人只想到了棉花糖。
有人則說出了“天上魚鱗般,曬穀不用翻。”
圖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有人時隔多年,又吃到了自己心心念唸的美食,卻怎麼都嘗不出當年的味道。
這種心情,被一句“終不似,少年遊”精準戳中。
圖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也有人拍下了橋洞下的兩種人生:
一邊是一群年輕人朝氣蓬勃地慢跑,另一邊則是一個老人獨自吹著薩克斯。
網友的一句“時光兩端,各自美麗”,為這個畫面再添些溫柔的弧光。
圖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十點君明白,在當下疲於奔波的日常裡,傳統文化遠不如網路流行語來得有趣。
只是別忘了。
我們作為人,永遠有交流和表達情感的需求。
“666”“破防了”“無語子”很難完全概括我們複雜的情感。
而傳統文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
當年老祖宗們凝練的智慧與情感,放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
就像十點君多年前,曾和重要朋友長期分隔兩地。
儘管理性知道“聚散終有時”,但感性上卻不免為未來擔心。
害怕相聚的時間太少,也害怕長期的分別會讓人心越離越遠。
這種複雜的心情,一直像團濃霧籠罩著我的心,卻又很難準確地表達出來。
直到有一天,我翻到了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一句詩: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那瞬間心情豁然開朗的感覺,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晰記得。
之前有人在網上提問:
“中國成語,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個高贊回答說:
“成語,讓我們在說話和寫作的時候,隨時可以插入超連結。”
超連結,特指成語背後的典故與寓意。
隨即就有網友舉例:
“我懸樑刺股,終於金榜題名,卻無法適應爾虞我詐的職場,最終丟盔卸甲,倦鳥知還。”
這句話對我們自然不難。
但凡換個外國友人,恐怕就要兩眼一黑。
因為單看字面意思,根本不知道是啥意思。
同時,還有網友提出:
“引用典故,說白了就是我們如今的玩梗。”
這句話對錯與否,咱們稍後再說。
但中國人愛玩梗,確實由來已久。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諧音梗。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個經典片段。
當時,和珅請一群人吃飯,唯獨紀曉嵐遲到。
和珅便私下叫人牽來一條狗,想等會兒羞辱紀曉嵐。
等紀曉嵐到了後,和珅便指著門前的狗問:
“哎呀,紀侍郎這是何物啊?是狼(侍郎)還是狗啊?”
紀曉嵐馬上覺察到自己被諷刺了,於是回嘴:
“和尚書,這是狼是狗,你要看尾巴,下拖的是狼,上豎(尚書)的是狗。”
這時一旁的御史大人幫腔:
“狼吃肉,狗吃糞,這個東西它吃肉,是狼(侍郎)是狗毫無疑問啊。”
紀曉嵐見狀,依舊不落下風:
“御史大人言有不當,狼固然吃肉,但是狗也不是不吃。
它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啊!”
話已至此,屋子裡笑聲一片,無人不佩服紀曉嵐的機智才華。
但古人玩梗,不止是抖個機靈,往往都有更深的寓意。
例如,古人訴說情誼習慣含蓄,所以常愛“借物喻人”。
寫曖昧會說:“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劉禹錫《竹枝詞》)
寫思念會說:“燕草如碧絲(思),秦桑低綠枝(知)。”(李白《春思》)
寫別離會說:“井底點燈深燭(囑)伊,共郎長行莫圍棋(違期)。”(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除了詩詞外,典故在名著中更是比比皆是。
像曹雪芹就是個藏典高手。
《紅樓夢》中的許多名字,都暗藏了他們的命運:
“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一本“家亡血史”。
“元迎探惜”四姐妹,都有著“原應嘆息”的青春年華。
同時,《紅樓夢》的故事開篇是由甄士隱、賈雨村、冷子興、劉姥姥四人,由遠及近,從外到裡去講述的。
若把四人的姓氏連在一起讀,就會知曉《紅樓夢》的結局:
真(甄)假(賈)難(冷)留(劉)。
(《廣韻》:冷,難,音相近,可相通。)
再回頭來看看我們如今的熱梗。
同樣是諧音,芭比Q了,是英文BBQ的直譯,原意是“燒烤”。
如今衍生出的含義為“完蛋了”。
同樣是藏“典故”,新型“成語”人艱不拆,取自林宥嘉《說謊》的歌詞: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暗指“人生艱難,大家應該互相包容扶持”。
相信大家不難看出:
如今大部分的網路熱梗比起古人的典故,太簡單粗暴了。
儘管都是創造新語言,但不論是用語的美感、寓意還是深度,二者都相差甚遠。
《光明日報》曾說:
“典故,往往提供了眾所周知的正面榜樣或價值觀念。
其中包含的情緒共鳴或道理,是可以跨時代傳承的。
但網路熱梗更多時候只是種談資,起到助興的效果,卻很難傳承文化。”
當然啦,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新詞”。
還記得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嗎?
陝西省村民周正龍聲稱自己拍到了華南虎的照片。
結果後來被中科院專家證實“照片作假”。
“正龍拍虎”由此而生。
意指“某人或某集團為了利益做假,被揭穿後還死不承認。”
由於“華南虎事件”的影響力大,社會的認知度高。
“正龍拍虎”被稱為“新生代詞語”優秀代表。
至於這類優秀的“新型成語”是否能繼續傳承著我們的文化,我們只需:
順其自然。
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所說:
“語言的形成是一場大浪淘沙,現在網路上的新成語能否流傳,要看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還記得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嗎?
當時,羽生結弦蟬聯男子花滑的冠軍,成為66年來達成此舉的第一人。
而央視解說員陳瀅的一句點評,引發了全日本的熱議:
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短短16個字,就完美概括了羽生結弦在賽場上的風範。
引得日本網友紛紛讚歎:
“中文真的太美了,能簡短精美地說出複雜的含義。”
的確如此。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總是會一次次地被咱們中文的翻譯驚豔到。
曾有一段中文翻譯,在網上很紅:
那段話若直譯為:
在這世界上,我愛三樣東西:
太陽、月亮和你。
太陽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而你代表永遠。
但若用古文翻譯,則變為:
浮世三千,吾愛有三,日月與卿。
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
又或者是泰戈爾《飛鳥集》中的一句:
讓生活像夏天的花朵一樣美麗,像秋天的落葉一般死去。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被鄭振鐸翻譯成: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還有電影《怦然心動》中最經典的一段臺詞: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
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
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原文直譯
不過比起正文,翻譯中最畫龍點睛的部分,往往是標題。
既要簡短,又要有意境美。
像經典愛情電影《魂斷藍橋》,若直譯就會變成《滑鐵盧橋》。
彷彿是個紀錄片名,毫無美感。
又或者是講不倫戀的電影《洛麗塔》,則被翻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
取自蘇軾寫的一首詩,是關於一位80歲老漢迎取18歲小妾的故事。
還有電影《廊橋遺夢》,講述的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
若用英文直譯,則是《麥迪遜的橋》。
冰冷乏味,絲毫體現不出電影中的遺憾心緒。
記得董卿曾說過:
“因為時間有限,我幾乎從不重讀其他的書。
除了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字面上的極簡,背後蘊含的意境與情感共鳴卻千古共通。
在不同年紀讀,也會有不同的感觸。”
“字面極簡,卻意蘊萬千”,便是咱們中文的博大精深。
或許,傳統文化算不上我們如今生活的“必需品”,卻可以是精神世界的“高階滋養品”。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的課文《最後一課》嗎?
裡面曾有一段話:
“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語言,意味著文化的傳承。丟失語言的文明,很快就會被同質化。
點個【在看】吧,願中文之美能綿延不絕。
你是否也覺得自己的詞彙越來越匱乏了呢?又曾在什麼時候被中文震撼過呢?歡迎來評論區聊聊自己的故事。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作者:肖肖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會(ID:sdclass),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

【COCOCOZI·真絲服飾大促專場】

真絲美衣上新啦!比大牌高階:
裙子/西裝/襯衫/T恤……美得好溫柔

【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專場!

走進千年香都,30+款資深玩家
都喜歡的「中國好沉香」
贊同戳在看】,喜歡本文就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