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話|香港這個東西火了!特首點名關注!

最近,香港有一個東西火了,還受到了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的關注。
事情還要從1月5日說起,香港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四十芳華——《香港文學》四十週年誌慶書畫展暨作家手跡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開幕。
(圖:中新新聞
此次展覽共展出來自香港、北京、廣州、深圳、紐約、巴黎等世界多地的書畫作品80多幅,以及香港文學出版社珍藏作家手稿、書信等60餘件。
開幕典禮上,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透過影片致辭表示:《香港文學》為香港和各地華文文學作家提供重要交流平臺,在促進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圖:文匯報
此次活動也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不少人對《香港文學》給予高度評價,有作家直言《香港文學》貼近香港,有鮮明的香港特色,並且架起了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之間的橋樑
(圖:文匯報
那麼《香港文學》到底是一本怎樣的雜誌呢?
很有香港特色
創辦純文學雜誌且能持續出版40年,在香港屬實少數。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香港文學呈現出“左右”對立的格局,現代主義文藝介於其間。到了七八十年代之交,形勢發生變化,特別是1984年“中英聯合宣告”釋出後,意味著香港即將回歸。
《香港文學》雜誌也應運而生,於1985年1月創刊,肩負團結香港各路作家、總攬香港文壇全域性的使命。
提及創刊人“劉以鬯”大家可能會比較陌生,但他和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有著不少關聯。
(圖:網路
王家衛曾表示:在2000年拍攝的《花樣年華》,靈感正來自於劉以鬯的長篇小說《對倒》。
(圖:網路
《香港文學》在創刊初期,主要注重對香港本土文學的挖掘,由香港本地作家主筆,是名正言順的香港文學雜誌。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容題材也不斷拓展和深化,增加了多位海外作家
這在當時還引來了不少人的詬病,說《香港文學》內容與刊名不符。
(圖:大公網
為此,劉以鬯還特地在《香港文學》第49期的“編後記”中解釋:香港作家的流動率很高,作家們雖然居住在世界各地,但過去都曾在香港做過文藝工作,為繁榮香港文學作出貢獻。《香港文學》刊登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加深讀者對香港文學的認識,是優點,不是缺點。
其後《香港文學》的內容也是愈發豐富,使各地華文作家有了更多發表作品的園地,是立足香港,面向世界的文藝刊物,在華人的文學世界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圖:文匯報
《香港文學》的版式設計也隨之發生不少變化。
2000年9月,創辦者劉以鬯退任總編輯,由陶然接替。《香港文學》因而改版,由直排改為橫排
(圖:網路
創刊初期的封面整體是這樣的風格:
(圖:大公報
現在的封面則是這樣的:
(圖:網路
《香港文學》雜誌朝著多元化發展,正如香港文學一般兼收幷蓄、百花齊放。
提及香港文學,那些刻在大家心中的經典港式文學作品,就成了繞不開的話題。
經典童年回憶!
武俠,是香港文學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庸、古龍、梁羽生為代表的作家,可以說將武俠小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圖:網路
他們的作品情節生動,還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大讀者群。
《神鵰俠侶》、《絕代雙驕》、《白髮魔女傳》等作品光是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都有不少版本。
(圖:香港01
可以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式武俠小說的存在。
除了武俠,香港言情小說也十分優秀。
李碧華的《霸王別姬》、《胭脂扣》,讓不少人為其如幻如真的寫作手法折服。
(圖:香港01
亦舒的言情小說以現代都市生活為背景,書寫白領麗人的情與愛,在海內外華人圈中廣為流傳。
《喜寶》、《我的前半生》、《玫瑰的故事》至今仍被不少讀者熱議。
(圖:網路
90年代冒起的張小嫻,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大家肯定都聽過她的一句經典名言:“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圖:網路
走進香港文學,不僅領略了東方武俠的快意江湖,還讓人體驗動人心絃的港式愛情。
最後,祝香港文學越來越好,繼續給予我們無聲卻深遠的滋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