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笑笑能緩解眼部不適,效果堪比眼藥水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現代人越來越多地依賴於電子螢幕,如手機、平板、電腦等等。這種長時間的視覺工作負荷導致了乾眼症(Dry Eye Syndrome, DES)的普遍化,這是一種由於眼淚質量和數量不足引起的眼睛表面乾燥和不適感。除了乾澀感外,乾眼病還可能導致眼睛紅潤、視力波動、對外界刺激敏感度增加等症狀。對於那些經常需要面對電腦螢幕的人來說,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很多人首先會選擇使用眼藥水或人工淚液來緩解不適。然而,雖然這些產品能提供即時的緩解,但長期依賴它們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副作用,比如眼表細胞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等等。此外,頻繁購買這些產品的費用累積起來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那有沒有什麼其他物美價廉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呢?
你別說,還真有!
近日,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劉奕志教授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眼科研究所劉祖國教授團隊

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The BMJ

發表論文

Effect of laughter exercise versus 0.1% sodium hyaluronic acid on ocular surface discomfort in dry eye disease: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證實“笑的訓練”對乾眼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

笑聲運動可以促進面部肌肉的放鬆,進而可能改善眼部血液迴圈,緩解乾眼症等眼部疲勞不適!

俗話說“一笑解千愁”,之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笑”確實可以緩解抑鬱、焦慮和壓力等情緒,同時還可緩解慢性疼痛、增強我們的免疫力。現在,可緩解情緒相關慢性疾病的“笑”療法對乾眼症也同樣適用。
那這個“笑”療法與最常用的人工淚液(0.1%玻璃酸鈉滴眼液)相比療效又有何差異呢?
研究招募年齡在18至45歲之間、符合乾眼症狀標準的患者。經過篩選,本研究最終納入283位參與者。

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

笑聲鍛鍊組(n=149)

:參與者觀看教學影片,進行5次時長五分鐘的大笑練習(練習指示:“訓練過程中,請儘量誇張表情,上揚嘴角,露出牙齒,眯起眼睛。請跟我念:‘Hihihi,哈哈哈,茄子茄子茄子,七喜七喜七喜,哈哈哈哈哈哈’。”);

對照組(n=150)

:接受0.1%透明質酸鈉人工淚液,每日四次,持續八週。

研究的主要結果是乾眼症狀的主觀評分變化,使用OSDI評分體系(0-100,分數越高表示症狀越嚴重)。非劣效性邊界設定為6分(ps:非劣效性旨在證明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不劣於已有的治療方法,而不是證明它比已有的治療方法更優越)。次要結果包括OSDI評分下降至少10分的患者比例和乾眼症狀的客觀指標變化。
△ 試驗參與者篩選流程圖
與基線相比,兩組在八週時眼表疾病指數評分的下降均有統計學意義:笑聲鍛鍊組的OSDI評分平均變化為-10.5分,對照組為-8.83分,兩組之間的差異為-1.45分,表明了笑聲鍛鍊在主觀症狀緩解方面的非劣效性,證實了

大笑鍛鍊效果並不劣於0.1%透明質酸鈉滴眼液

兩種治療均在試驗結束時8周停止,並在12周時進行進一步評估。與對照組相比,笑聲鍛鍊組在12周時眼表疾病指數評分持續且顯著下降,組間差異平均值為-4.08分。
△ 大笑運動組與0.1%透明質酸鈉組的非劣效性比較
OSDI評分下降至少10分的患者比例:笑聲鍛鍊組49.3個百分點,而對照組為47.3;在改善淚膜破碎時間方面,笑聲鍛鍊組表現優於對照組,組間平均差異為2.30秒。其他次要結果沒有顯著差異。兩組均未記錄不良事件。在主觀量表得分方面,兩組自評焦慮量表和自評抑鬱量表得分均有改善,而主觀幸福感量表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得分無顯著變化。
△ 意向治療分析:八週時笑聲鍛鍊對乾眼症臨床體徵的影響
綜上所述,

笑聲鍛煉在緩解乾眼症狀方面的療效與0.1%透明質酸鈉人工淚液相當,並且在改善淚膜穩定性方面表現更佳。

這一結果為乾眼症的非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視角。儘管研究顯示了大笑練習的潛力,但作者也承認存在一些侷限性,可能影響結果的解釋。

作為一種有效的、安全的、環境友好的、低成本的治療方法,“笑的訓練”為中、輕度乾眼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所以,下次當你感覺眼睛乾澀時,不妨停下手中的手機,做個“笑的訓練”試試看!記得告訴你身邊的手機黨,乾眼不可怕,笑一笑就好啦!
撰文 | M 編輯 | lcc
參考文獻:
[1] Li, Jing et al. “Effect of laughter exercise versus 0.1% sodium hyaluronic acid on ocular surface discomfort in dry eye disease: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vol. 386 e080474. 11 Sep. 2024, doi:10.1136/bmj-2024-080474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