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女孩與AI的“露骨”聊天,揭示出這一代孩子的“交流”危機

本文授權轉自:菁kids上海(ID: Jingkids_Shanghai )
前不久,某家長社群裡有位媽媽放出了她六年級女兒與AI的聊天記錄媽媽表示這些對話“很露骨”,讓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上去這些對話好像是在模擬言情小說的場景,實際上這正是現在AI智慧體的“娛樂”功能之一——讓使用者自己選擇和設定角色,並透過對話生成故事情節和場景。
圖中藍色部分的話語是這個女生說的,先不論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擦邊”意味,單是這溢位螢幕的“嬌嗔”“霸道”語氣以及AI對此的回應,似乎就足以讓人感到不安。
女孩的媽媽表示自己也曾嘗試和孩子交流,但孩子總是流露出抗拒和反感。為了不和青春期孩子升級衝突,她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這讓我想到,當AI飛速“下沉”到青少年群體中時,一場看不見的“交流危機”正在悄然醞釀。
演算法的“高情商”,
將我們引入“交流陷阱”
從app、小程式甚至“微信好友”,AI佔領了我們的手機電腦,隨叫隨到;而從“深度思考”到“陪伴式對話”,AI也正在變得越來越“類人”。
因此對於從小接觸網路的Z世代而言,他們更能毫無障礙地接納AI,將其作為跟身邊朋友家人一樣的存在。
但今天的AI並沒有進化出意識,它的一切反應都基於“演算法”。它算你的期待、算你的喜好,可以根據持續的人機對話不斷“討好”你,精準提供你需要的情緒價值或者解決方案。
我嘗試過分享文章給一個AI,它不僅會回我一個“笑死”,還能給我一大堆感想,充分而積極地回應我,就像是一個既懂禮貌又懂我的好朋友。
但真實生活中的交流往往是怎樣的呢?你的朋友不一定同意你的看法,也不一定覺得你說的話有趣,還有可能為你的說話態度而生氣。因為他們是人而不是機器,有自己的脾氣和想法,不是完全為了你而存在的。
這雖然可能讓我們的聊天不那麼“完美”,但也可以給我們提供啟發,或者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者索性保持寬容心態。不論哪一種,都會促進我們的成長。
而過度沉溺於與AI的“虛擬對話”,會讓我們忘記真實的心與心的交流是怎樣的,更難以因此去反省和改變。畢竟與AI聊天更“爽”啊!這就像網路小說看多了,很難再去啃大部頭名著一樣。
而前文提到的女孩,她在與AI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看似是一個“發令者”,實際卻在無形之中成為一個“被引導者”
AI在對話中吞吞吐吐的話語、以及“害羞臉紅”“欲拒還迎”的姿態(這應該是基於最初的角色設定和女孩的即時回覆產生的),大大滿足了女孩發號施令的願望,從而誘使女孩一步步進行下去。
細思極恐的是,AI不會在意這些對話對於一個六年級女生是否合適,它只在意使用者是否喜歡,是否滿意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談到的,演算法是沒有“是非觀”的,“它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系統,鼓勵我們順從人類最基本的本能,同時阻礙我們發揮人類完整的潛能。”
什麼是基本的本能?謠言、妒忌、暴力、以及不合適的性。如果演算法要“作惡”,普通人幾乎難以辨認和對抗,更何況孩子。
當AI於不知不覺中反向重塑他所希望的“主人”時,我們的孩子正在陷入被操縱和引導的交流陷阱,而忽略真實的對話、人與人之間思維與心理的連線所帶來的豐富體驗和心智成長。
不被看見的孩子,
“被迫”投向AI的懷抱
從上面的聊天片段中,我們能感受到這個女孩(或者說她扮演的角色)似乎是比較強勢的,一直在控制和命令對方,從言辭上流露出明顯的“逼迫”感。而她的媽媽表示,自己最近在和女兒交流過程中比較“討好”,由此換來表面的“相安無事”。
看起來,女孩比較享受這樣的“任性”或者說主導權,將其從現實生活中延續到了虛擬世界。
實際上,對於站在青春期邊上的孩子而言,他們正在逐步從心理上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轉而渴望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創造新的世界。無論男孩女孩,那種想要擺脫束縛、追求快感、獨立去做某件事的意願變得格外強烈。而對於這件事導致的結果、包括不良的結果,他們往往或弱化、忽略。
於是,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是父母依然沿用之前的親子交流模式,一味管控、命令和強制,於是導致孩子失去主導感,只能從遊戲或者其他虛擬空間去尋找心理平衡。
二是像這個女孩的媽媽一樣,透過妥協、讓步來換得孩子的情緒“平和”。但這樣的平和下面其實是親子交流的壁壘——在孩子看來,父母不管我了,但同時也更不能理解我了。
在這種情況下,她就會更傾向於與“懂我”的AI去對話,去享受這種被重視、被理解、被“捧著而且捧到位”的感受。
但正如前文所言,AI是“投其所好”的。等孩子習慣了這種交流方式,就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被AI強化了不恰當的表達與溝通習慣,從而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重重挑戰。

面對“AI霸權”,

如何與孩子重建良性溝通?
首先是放下偏見,虛心求教。這一步的作用是弱化自己作為“父母”的種種威權,讓孩子可以逐步開啟親子溝通的心門。
比如問問孩子某個AI的功能,親自去嘗試並肯定AI帶來的積極作用。畢竟在眼下這個時代,AI或者遊戲就像是孩子的“好朋友”,誰不希望父母能認可自己的“朋友”呢?
接下來可以嘗試深入討論,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利弊。比如就網上某個關於AI的現象和孩子聊一聊,開放而客觀地丟擲你的觀點,再詢問孩子的意見。這一步能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的思考方向,從而找到他們或者自己可能存在的偏激點、找到親子溝通的矛盾點。
這就是《青春期大腦風暴》一書中非常推崇的“反思性對話”:對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進行反思,找到了“痛點”,才能對症下藥。
最後,我們可以巧借青春期孩子對“獨立自主”的渴求,促使他們去認識AI對人類思考過程的束縛和誘導。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讀讀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智人之上》這幾本書裡涉及演算法對人類控制的內容。
一旦孩子意識到AI或演算法會在無形中“控制”我們的思想時,他們就會想要反抗、想要重新構建和奪回自己的思考主權——這正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從而避免盲目沉溺於和AI交往的“快感”,真正開始建立批判性思維。
這是一個包含了“平等對話—反思性對話—引導性對話”的過程,它將有助於我們修復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讓親子交流變得更愉悅、也更有利於彼此的成長。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上海(ID:Jingkids_Shanghai),上海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滬上所有國際、雙語學校,彙集各類好玩的休閒活動,還有親子度假、國際教育動態等精彩內容等你來發現。關注我們,掌握第一手的國際教育資訊。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