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演的腦癱患者,為啥看了讓人不舒服?

最近「小小的我」上線,我刷到很多同學誇誇,說:易烊千璽演得真不錯,片子也特別有社會意義。
我一開始還以為是粉絲濾鏡,結果到電影院一看發現:
如果沒告訴我這是易烊千璽,我真是不敢認啊。
從身型體重到聲音神態、再到肢體控制,幾乎是一比一還原了一個普通的腦癱患者。
我刷到很多患者,都給蓋章,說:學得像、模仿得好。
那麼今天,咱們就借這個話題,來好好聊聊——
腦癱患者
為啥看著“怪怪的”
就像電影裡的主角劉春和一樣,非常多的腦癱患者,在日常生活裡,看著跟健全人其實不太一樣。
那麼,ta們為啥會變成這樣?
因為胚胎期或者發育期的缺血、缺氧等等意外,腦癱患者小腦會不夠健全。
直接結果,就是智力沒問題,但身體執行有問題。
健全人操縱自己的身體,是 大腦+小腦+其他器官 一起工作。
大腦提出模糊的需求,小腦翻譯過來、細化、再把任務分配給各個器官,最後挨個器官執行,達成目標。
而腦癱患者,小腦有障礙,只能靠大腦和器官直接對話,就容易說不明白。
而且,因為沒有小腦的幫助,人處理多執行緒工作,會變得非常非常困難。
原本,你可以一邊舉著牙刷刷牙、一邊在家裡溜達、一邊看書、一邊按摩。
但是,如果小腦不線上,你只做一件事,都費勁。
光看文字,可能感受不深。我非常建議各位來跟我一起做一個測試。
脫鞋,只靠腳的力量,讓你的五個腳趾,自行分開。
現代人因為久坐、穿不合適的鞋,足底功能是非常不健全的。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光靠腳控制五個腳趾展開的行為,非常接近小腦下線的狀態。
如果你感到控制不了,怎麼使勁兒都張不開。這種失控感,就是腦癱患者每時每刻都要經歷的。
而且,咱們的這個測試,感受上可能並不及真正腦癱患者的千分之一。
因為控制不了 5 個腳趾頭,並不影響你喝水、吃飯,不會耽誤你說話、表達。
更不會有人因為你 5 個腳趾頭沒辦法同時張開而歧視你,從而導致你找不到工作。
而以上的種種,卻是 ta 們一直在默默經歷的一切,真的太難了。
然後,我還想單獨誇誇易烊千璽,因為——
想把一個腦癱演好
確實不容易
我特地去翻了他的行程安排,其實非常緊張。
23 年 8 月初,還在組合十週年演唱會。
這時候明顯就已經自己開始進入角色了,經常有些不自覺的抓握、抬手動作。
8-10 月進組,體脂從 16% 掉到了 10% 左右,之前辛辛苦苦練的肌肉,也掉差不多了。
左邊是他 5 月份的照片,就 3、4 個月,人就瘦成了右邊這樣,一定是經歷了非常嚴格、甚至忽視健康的飲食控制。
而且,別看他瘦了、掉肌肉了,他還必須得有非常充分的「肌肉控制」能力。
咱們舉個例子,易烊千璽演的劉春和,在說話的時候,面部有非常多的微表情、微動作。還要配合時不時地仰頭,軀幹和手部動作。
普通人想模仿出來,每一塊活動的肌肉,你都得知道在哪兒、怎麼控制。
這就跟會單邊動眉毛、動耳朵、動眼睛一樣,需要大量的練習。
更難的是,不光得會「控制肌肉」,他還得放棄一些「本能反應」的能力。
你像劉春和坐公交這一幕。
普通人抓把手,直接一隻手、一伸手、一握就行。
但是易烊千璽想要演劉春和,就得一隻手慢慢挪上去,另一隻手扶著座椅靠背。手臂、手指都得控制不同的彎曲角度,比正常扶著,累的多。
類似的身體控制,片子裡還有很多很多。而這東西,是有“後遺症”的。
我去搜了路透,他 23 年 10 月殺青,就去參加天貓雙十一晚會。
哪怕已經盡力剋制了,左手還是會不自覺地,往上提。
這個動作,我去翻了他後來的飯拍影片,生生持續了大概半年多。
包括還有他後來採訪說的,脖子、手指,都已經養成了不自覺的發力習慣。只能靠時間再慢慢扳回來。
能為了角色塑造做到這樣,是真讓人佩服。
最後,我想說:
甭管是從電影本身,還是易烊千璽的塑造上,我都看到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讓大眾看見「腦癱」患者。
讓每一個人都給予「腦癱」患者平等的理解、關心、尊重與支援。
所以今天的稿子,我也有同樣的目標:
希望大家能透過上面的描述,理解「腦癱患者」的生病原理。明白他們不存在智力問題,更明白他們日常的行為控制的困難。
然後,關心、尊重、理解、支援 ta 們,至少從下次,不再用「腦癱」這個詞罵人開始。
如果你希望能做更多,也歡迎把這篇文章、這個電影推薦給更多人。
啾咪(深沉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