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又是一年揭榜時,醫脈通祝願所有考生得償所願!

這些天,各地高考陸續出分,志願填報隨之拉開序幕。
只不過,這一次,不是考生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興師動眾。
“學什麼專業?”“報什麼學校?”“向誰打聽比較靠譜”等等問題成為了大家縈繞於心的頭等大事。
這段時間,相信很多醫護人員都收到了親朋好友關於“孩子要不要學醫”的諮詢。其實不光是大家身邊的人對“學醫”有種天然好感,全國範圍內的考生與家長都對醫學這個行業帶有濾鏡——
據觀察,近段時間,中國教育線上掌上高考統計顯示,臨床醫學專業今年仍是人氣榜首,在熱搜學科中斷層第一。在微博平臺,“學醫”相關話題更是屢次登上熱搜,這些熱捧的背後都顯示著,
醫學專業在考生與家長心中,有著極致的吸引力。

可再高漲的情緒,也終歸要在現實面前回歸冷靜,因為這個18歲的決定,影響的可能是你一輩子的人生。
那麼,到底能不能報考醫學呢?
從理論層面來講,“能不能”是個選擇題,只要你想,那就是“能”。
但是為何會有“能不能”這個疑問呢?那是迴歸冷靜之後,基於現實層面的理性思考。
這個思考如果要深入,那最少得從兩個方面分析——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
內部條件——
自我剖析之後,再問自己行不行?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醫?
古人云: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可作醫以誤世。近乎苛求的背後,可見大眾對於醫者專業和道德的高要求。
如今雖不主張用苛刻標準來“綁架”、“神化”醫生職業,但前人總結出來的“才”“德”兩條評價維度卻充滿智慧,結合如今的醫學環境,那就是——
1.“修煉”醫術的過程中,你能否耐住寂寞守住清貧?
學醫這條路,成長週期漫長,且回報緩慢,因此前期註定是難熬的,是不體面的。
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事實上很少有同學能順利三年博士畢業)=至少11年的培養週期。與其他專業相比,別人的30歲可能已小有成就反哺父母時,醫學生可能才剛剛邁出醫學院的大門,伸手找父母要生活費。
當然,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我不讀碩士博士不就行了嗎?
行自然是行,可是在就業環境越來越“卷”的現狀下,本科學歷可能連縣醫院的門都敲不開。
另外,戰線漫長只是其一,學業繁重也是學醫的顯著特徵。
醫學生在本科階段需要學習74門課程,經歷碩士、博士、規培之後才能考主治醫師,成為正式執業的醫師。正式執業後,也需要臨床、科研、教學同步進行,這樣才能晉升職稱,獲得更多的機會。
而且在經過一系列磨練之後,所獲得的物質回報也沒有想象中豐厚。
據2023年國家統計局統計釋出資料,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2022年平均工資為71060元;2022年一項醫院人力資源現狀調研報告顯示,醫生平均臨床收入為9.4萬元,70%的醫生表示稅前臨床收入在10萬元以下。雖然目前中國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的收入與其所在區域內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並不算低,但從醫療行業特點來看,這樣的薪酬待遇並不理想。

Medscape今年4月出爐的一份美國醫生收入報告顯示,36.3萬美元(約合263萬元人民幣)是所有醫生的年平均收入,而且他們還有額外的獎金外加兼職賺取收入。
因此,在這樣一個培養週期長、工作時間長、職業風險高、且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面前,它並沒有一個非常可觀且體面的收入作為回報,你是否可以接受?
當然,醫生這個職業有大眾所追求的穩定性,也能最大程度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那種從死神手裡奪回患者生命的成就感,是其它任何職業都無法給予的。
2.醫者仁心,你能否一直保持初心?
能夠學醫並堅持一直從醫的,小編覺得,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情懷”在支撐。這個“情懷”就是心中的一團火,如若不是它在提供最原始的動力,或許在一個值班的深夜,在一句患者的怒罵,在一次孩子的失望中,內心就打起了退堂鼓。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學醫人的初衷多少會帶點英雄主義,也最終有很多人活出了這種英雄主義,在看慣了人性醜惡、世間百態之後,有些人還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對這份工作的熱愛,還能不忘初心。
自去年起,醫療行業的反腐如火如荼,這是對不法者的懲罰,更是給業內人警示,不要丟了最初那個滿腔熱忱的自己。
3.你的肉體能否支撐起你的夢想?
這是一個全新思考的角度。現在很多年輕人早已在不規律、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中熬禿了頭、熬瞎了眼、熬壞了身體,因此,這也是一個必須要思考的因素。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可謂是寸步難行。特別是對於醫生這個繁忙的工作而言,其實就是用醫務工作者的健康換取患者的健康,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體魄,那如何能熬得住夜,捱得了餓,能連續值班幾十個小時狀態線上?
世上所有的工作,到最後拼的都是體力,能支撐醫生拼到最後的,一定是一個健康的體魄。
因此,如果身體狀態不太好的話,那真的不建議學醫。
外部條件——
捋清外部助力,再問自己配不配?
請注意,這樣的“配”絕非貶義,而是門當戶對裡“匹配”的意思。
在這裡,也就是說,你想去學醫,你的外部條件匹配嗎?
1.經濟支援?
上文說到,學醫週期漫長,可能到了30歲,你還得伸手問家裡要錢。這個時候,你背後的父母能給你託底嗎?
在此,延伸到最近很熱門的一個話題,那就是“寒門能不能學醫?”
在知名考研導師張雪峰的直播間,擠滿了焦慮的考生和家長。
對於報考醫學的考生和家長,特別是一些來自農村地區的,張老師都會語重心長地說到:“醫學這個專業成才時間會特別地長,如果說你給孩子報的臨床醫學專業的話,你得最起碼做好十年支援他的準備……”
他在直播間也提醒家長,如果家庭沒有長期投入的心理準備,不要報醫學,如果家裡條件一般的話,真的不建議,它跟學費沒關係……
醫療大V阿寶更是直言:如果你家境過於貧寒,如果在這漫長的成長期間你的家庭無法給你提供長期而穩定的經濟支援,你最好慎重選擇臨床醫學專業。如果你急於反哺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急於改善自己家庭的經濟條件,你最好不要選擇一個成長和回報週期如此漫長的行業。如果一定要選,那你務必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
2.精神支援?
另外,家庭在給予經濟支援之外,還能不能給予精神支援,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情緒價值,對於一位醫學生而言也及其重要。
今年以來,規培生、實習生自殺的新聞不少,在一個個悲劇之下,我們清晰可見他們在求學、實習階段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那麼,作為家長,能不能真正意義上共鳴他們的苦楚?在他們頂不住壓力時,能不能悉心開解?在他們想要輕生時,能不能不再一味強調堅持,而是給出後路?
當下,大環境是很難改變了,那麼父母作為孩子的一方天地,真的需要好好審視和思考下這些問題,從而更好的庇護他們。
學醫之後只能做醫生嗎?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問題,也一度登上了熱搜。
醫學其實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專業,它有許多發展路徑。@北京眼科醫生陶勇 表示:學醫的出路很多,除了做醫生,還可以去藥企的醫學部/銷售代表、臨床藥物實驗CRO、防疫站、醫學出版編輯、基礎研究,如果有表達天賦和繪畫天賦,還可以考慮自己做自媒體或者是醫學繪圖。@成都下水道 也表示,那麼豐富的醫學知識,改行醫療管理、醫療諮詢、健康資訊科技、醫療教育、醫療寫作、公共衛生、涉及法律和醫學倫理領域,豈不是手到擒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學醫想要改行並不容易。學醫週期長,這也就意味著轉行沉沒成本高,許多人會不捨得,不甘心。另外,當醫生是典型的“書越讀越窄”,當你在醫學領域鑽研越深的話,花在其它技能上的時間和精力就相對減少,如若不是在其它領域有過人才能的話,轉行會較為吃力。
不過,工作的本質就是做社會這個大機器的螺絲釘,所以無需存在過大的壓力。當然,如果你志向高遠、努力上進,可以努力成為某個行業頂尖的專家學者,你也可以按部就班,在醫院、在醫學之外的領域,做一個我們絕大多數一樣的普通人。
堅定學醫之後,需要哪些準備?
醫學生本科是內外婦兒都學,只有研究生的時候才選亞專業,所以志願填報的時候,認真選好學校就行。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正如張雪峰所言,醫學具有極強的地域性——“你在哪個地方上學,大機率就在那個學校所在的省範圍就業。”“學醫涉及到未來的實習,還有考研……考本地的學校他就業就會有資源優勢。”因此,學校所在的地域,也是一個需要仔細斟酌的因素。
此外,最最重要的是——
對於個人,堅定學醫,就要堅持,因為學醫這條路,註定是充滿艱難險阻的,但只要熬過漫漫長路,就能迎來燦燦前程。
對於背後的家庭,除了提供經濟支援以後,父母一定要記得時刻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要做其堅強的後盾,要告訴孩子:沒關係,不合適就再來;不要緊,好好活著最重要。
最後:又是一年揭榜時,祝願所有考生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