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電子製造看中國,中國電子製造看華強北。”20世紀初堪稱華強北的“黃金時代”。
彼時的深圳華強北賽格廣場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於很多3C消費者而言,這是一個“什麼都能買到”的神奇地方,是中國電子產業的“宇宙中心”。
人潮洶湧,檔口密佈,吆喝聲和討價還價聲交織,數不清的攤主在華強北做著電子產品的生意,等待一場暴富的奇蹟。
江西的一對雙胞胎姐弟,就在1999年的華強北發現了自己的機遇,創立了跨時代的儲存卡帝國,如今年入130億。

●20世紀初的華強北

從華強北“倒爺”到創立獨立品牌的“技術派”
1996年,高中畢業的蔡華波,從江西大老遠跑來深圳闖蕩。
眼看著周圍的小商戶們靠倒賣晶片、組裝電子產品賺取了第一桶金,頗為眼熱,不甘平凡的他也想加入這個賺錢的隊伍。
於是,在同在深圳打拼的二哥的鼓勵下,蔡華波在華強北租下了一個幾平米的小櫃檯,主營儲存卡、隨身碟等當時新興的儲存產品。
那時的華強北幾乎遍地是黃金,每天與形形色色的客戶打交道,蔡華波很快就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知識和銷售經驗。
慢慢生意越做越大,同年他就拉著雙胞胎姐姐蔡麗江一起,共同註冊了深圳市江波龍電子有限公司,名字的來源就是他和姐姐的名字最後一個字。
初創江波龍之時,蔡華波甚至還沒有深圳戶口,一度委託朋友協助設立公司,直到2001年,在姐姐朋友的幫助下,江波龍才正式完成工商變更。
到此時,蔡華波和姐姐蔡麗江分別持股江波龍70%和30%。

●江波龍董事長、總經理蔡華波
一個學歷專科的姐姐和一個甚至只有高中文憑的弟弟,彼時沒人能夠預料到,如此懵懂的姐弟倆會在二十年後締造出全球前三的儲存器製造帝國。
但彼時沒人能夠預測到這一切,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寄託了姐弟倆期望的小公司會在二十年後成長為全球前三的儲存器製造商。
靠著華強北天然的電子元器件集散生態,公司成立之後短短幾年間,姐弟二人就透過MP3產業鏈迅速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不過回溯江波龍發展歷史會發現,雖然貿易商的業務模式的確是江波龍儲存之路的起點,但讓江波龍真正在行業嶄露頭角的卻是一場囤貨的失誤。

2002年,由於對市場的誤判,江波龍積壓了大量日立 AG-AND型快閃記憶體難以脫手,資金鍊瀕臨斷裂。不得已之下,姐弟倆只好自己組建團隊,想辦法把它們做成產品,找找出路。
沒想到的是,2003年江波龍第一款基於AND-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隨身碟產品剛做出來,就恰逢蘋果iPod開始大量使用NAND Flash替換微硬碟,導致市場隨身碟所需的快閃記憶體缺貨。江波龍手中現成的替代品,一時間就成為了市場的搶手貨,他們也因此迎來絕地反擊的機會,實現扭虧為盈。
嚐到了技術甜頭的兩人,索性開始嘗試自己做產品。
但轉型絕非易事,技術人才短缺成為首要難題。為了組建團隊,蔡華波曾三顧茅廬只為邀請現任副總經理李志雄加入。
被蔡華波的誠意打動,李志雄終於同意加入江波龍,並親自帶隊組建團隊帶頭研發,豐富江波龍的產品線。之後江波龍就開始了儲存晶片的貼牌代工業務,逐步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到2010年,江波龍代工業務的年營收就突破了2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70%。然而轉型代工讓江波龍躲過了滅頂之災,卻也讓它陷入新的困境。
客戶總是希望代工廠可以降低成本,進而降低價格,因此代工廠的利潤就受到持續擠壓。
據iSuppli 2011年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大陸儲存模組代工廠平均毛利率僅有8%-12%,顯著低於三星、美光等原廠企業。
此時,蔡氏姐弟清醒地意識到,做代工廠終究是戴著鐐銬跳舞,想要打破桎梏,追趕上與原廠企業的利潤差距唯一的途徑就是打破對儲存晶片採購途徑和技術專利的依賴。

● 圖片來源:江波龍官網
2011年,江波龍打響了自主創新的第一槍——推出專業儲存品牌FORESEE,向儲存行業的核心技術領域發起衝擊。
當年就組建團隊攻克手機、平板等裝置常用的eMMC/UFS儲存技術,相當於給電子產品造“記憶晶片"。還投資建設國家認證的檢測中心,確保每塊儲存晶片都經過嚴格測試。
2012年,FORESEE推出了工業級儲存晶片,能在零下40℃到高溫85℃的惡劣環境中穩定工作,並透過國家電網、中車集團等的嚴苛測試,成功應用於智慧電錶和軌道交通裝置中。
2015年迎來重要突破,他們的儲存晶片成為“非洲手機之王"傳音的核心部件,支撐這個中國品牌在非洲市場實現年銷5000萬臺的成績。
經過多年打磨,如今的FORESEE已經在嵌入式儲存、移動儲存、固態儲存和記憶體四大產品線上已經各有建樹,成為行業儲存品類中的中流砥柱。

巨頭的“棄子”、本土民營企業的機遇
《終身成長》一書中寫道,“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命運。”
根據江波龍歷年股本變更的資料可以看到,從2002年9月江波龍第二次股權轉讓開始,江波龍開始陸續加入包括李志雄等人在內的新股東。但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變動,蔡氏姐弟始終享有對江波龍的控制權。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蔡華波直接持股38.96%,間接持股16.65%,而姐姐蔡麗江持股則縮減到3.53%,兩人合計持股江波龍59.14%的股權。
在之後很多年的時間裡,姐姐慢慢隱入公司日常管理與運營,弟弟則更多走在臺前一次次為江波龍開疆擴土、衝鋒陷陣。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波龍的發展歷程中數次改變公司命運軌跡的決議,也幾乎都和蔡華波的超前認知息息相關。
創立FORESEE走向技術自主的道路是一個,善用品牌併購推動企業品牌化發展更是。
2017年的夏天,一場“小魚吃大魚”的收購案震驚了全球儲存產業。江波龍以未公開的價格從國際儲存巨頭美光科技(Micron)手中買下了其旗下消費儲存品牌雷克沙(Lexar),邁出從技術型企業轉向品牌型企業的關鍵一步。

● 雷克沙部分產品。圖片來源:雷克沙Lexar官網
當年這場神秘的交易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但據美光當年年財報披露,收購之前雷克沙的年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4億美元,相當於當年江波龍當年營收的3倍。
江波龍何以有機會從美光手中買下這個“金疙瘩”的?事情的真相在若干年後蔡華波的一則採訪中終於得以解密。
原來創立於1996年的雷克沙雖出身堪稱“儲存貴族”,甚至曾為NASA火星探測器提供儲存卡,但在美光的體系中它的定位卻充滿尷尬。
2012年美光收購爾必達後,企業戰略重心就轉向了DRAM和NAND晶圓製造,消費級業務逐漸邊緣化。儘管2016年雷克沙年營收達到4億美元,但根據美光財報資料,年利潤卻呈現連年虧損。
於是,同年5月美光新任CEO桑傑·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決定剝離消費類等業務,專注企業儲存。

● 彼時的美光科技新總裁桑傑·梅赫羅特拉
這則訊息一經傳出,蔡華波敏銳地嗅到了機會。
當時的江波龍已經透過FORESEE在行業儲存市場站穩了腳跟,但在需求、增長潛力巨大地高階消費級市場卻仍未找到進入機會,他們意識到這或許就是江波龍破局的機會,收購雷克沙不僅可以獲取其先進的技術實力,為公司在儲存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援,更可以幫助公司快速進入高階消費市場。
就這樣,美光需要甩掉包袱,江波龍需要品牌跳板,雙方一拍即合,在達成收購案的同時,順帶談成了長期戰略合作。
至此,江波龍正式注入高階消費品牌基因,開啟企業FORESEE(行業儲存)+雷克沙(消費市場)的雙線佈局。

● 圖片來源:江波龍《招股書》
收購完成後,蔡華波當即決定對雷克沙展開驚險的“品牌搶救”。江波龍第一時間關停了雷克沙美國工廠,將生產轉移至中山智慧製造基地,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將成本降低40%,完成供應鏈整合;透過技術反哺,將自研SLC快取加速演算法植入雷克沙產品線,使得NM系列SD卡讀寫速度提升至160MB/s。
儘管接手雷克沙的同時取得了雷克沙原有200餘項儲存專利,但蔡華波並沒有因為眼前的利益忽視長期的佈局。
為了打破技術依賴,他們投入超2億元建設雷克沙質量實驗室,累計申請儲存相關專利2174項,相容性測試覆蓋佳能、索尼等品牌超5000款裝置,憑藉技術創新打造出包括高階影像儲存和消費級爆款等在內的差異化產品矩陣,增強綜合競爭力。

● BBC《綠色星球》的拍攝畫面
例如江波龍2021年推出的全球首款1TB microSD卡,就被應用於BBC紀錄片《綠色星球》的4K拍攝中。NM790 SSD更是在2024年1月成為亞馬遜美國站儲存品類中的銷量前三。
差異化的產品為江波龍吸引了不少“豪華”客戶,有惠普、戴爾、聯想、小米等消費電子產業客戶,也有比亞迪、吉利、長城為代表的汽車製造業客戶,甚至還有巴西石油、印度Reliance等巨頭。客戶的“跨界混搭”無疑從一個層面驗證了雷克沙的優質產品力。

● 圖片來源:雷克沙Lexar
截至2023年,雷克沙產品已經斬獲37項大獎,包括紅點技術獎(2021年的CFexpress卡)、TIPA影像技術獎(2022年鑽石系列SD卡)等。
這些獎項不僅見證了江波龍這一路走來,用自主技術撕開消費高階市場的包圍,更見證了蔡氏姐弟深度參與下的中國儲存產業的一場無聲躍遷。

“借船出海”、中國儲存品牌的逆向突圍
毫無疑問,收購雷克沙是江波龍實現全球化“三級跳”的重要支點。
很多人以為,這場收購案帶給江波龍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江波龍得以擴充企業產品的觸達領域,但事實上在蔡華波和蔡麗江眼裡,國際品牌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一張對於中國儲存企而言業稀缺的“國際通行證”,從一開始他們就在為品牌出海搭建橋樑。
要知道,彼時全球儲存市場巨頭盤踞,三星、SK海力士等原廠巨頭掌握著3D NAND、HBM等底層技術,在高頻寬記憶體等前沿領域,中國企業仍在依賴三星、美光等供應商,在海外市場更是既無領先專利,又無品牌知名度。
江波龍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產品競爭,更是產業鏈話語權的爭奪。
這種局面下,收購雷克沙就成為江波龍進駐全球化市場關鍵的一步棋。
收購案完成後,江波龍不僅獲得了雷克沙SD/microSD專利池(覆蓋200餘項技術專利),還直接承接了雷克沙在Best Buy、亞馬遜等歐美3C連鎖的貨架零售渠道,得以用最短的路徑順利進入全球70多個國家的零售體系;雷克沙在歐美市場20多年建立起來的渠道信任,更是成為江波龍最有力的“信用背書”——而這些正是中國儲存品牌此前難以突破的壁壘。
這種“借船出海”的策略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2018年,完成收購後的第二年,江波龍的海外營收佔比就從收購前的18%躍升至77.1%,首次實現“兩條腿走路”。

● 圖片來源:江波龍官微
其實早在很久前,蔡華波就已經開始關注海外市場的動向。
根據Counterpoint2023年資料顯示,中國消費級儲存市場僅佔全球的18%,且國內市場內卷嚴重,企業長期陷在低價競爭的泥潭。
浸淫行業多年的蔡華波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儲存行業的市場天花板限制,只有“走出去”“站上去”才是打破限制,尋找增量的有效方法。
於是2023年,在蔡華波考察巴西將近10年後,江波龍又進一步收購了巴西儲存器製造商SMART Brazil 81%的消費級儲存業務線,收購案不僅涉及工廠,還包括SMART Brazil 的國際OEM客戶及當地市場。
藉此機會,江波龍拿下了南美最大石油公司巴西石油的訂單入口,同時將自主研發的UMIS主控晶片匯入了拉美市場。

● 圖片來源:江波龍官微
儘管當時巴西早已形成成熟的本地製造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競爭難度並不低,但在蔡氏姐弟看來,只要拿到了“入場券”,至少就擁有了一較高下的資格,其他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有了市場和渠道,接下來就是佈局的細節。
對於江波龍的發展路徑,姐弟二人也有著自己的考量,相對於選擇一條短時、跟隨式的道路,他們更希望“做點有難度的事”,走一條可以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因此,江波龍的全球化之路也並非簡單的鋪貨。在波蘭華沙,江波龍建立了歐洲分撥中心,實現72小時泛歐配送;在越南胡志明市,授權當地公司為本地使用者提供資料恢復服務……從產品出海到生態紮根,江波龍的深度本土化帶來了市場份額的質變。
2018年至今,江波龍的渠道網路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駐全球超3萬家零售門店,包括Costco、MediaMart等零售巨頭,亞馬遜多國銷量更是遙遙領先。
以2023年全年儲存產品的收入計,江波龍在2023年就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儲存廠商,同時也穩居中國第一。2024前三季度營收就超130億,雷克沙更是成功入選福布斯中國“2024年出海全球化領軍品牌”TOP30,成為儲存領域唯一上榜的企業。

● 圖片來源:江波龍官網
“儲存出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在2024年江波龍巴西工廠的擴建儀式上蔡華波就曾如此指出。
從長江儲存採購3D NAND晶圓到自主研發UMIS主控晶片,再到封裝測試自主完成——如今的江波龍早已透過“併購+自研”的逆向打法,完成全鏈路資源整合,擺脫對海外主控廠商的依賴,為中國儲存企業出海提供逆向突圍的絕佳樣本。

結語
時至今日,江波龍的業務結構也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0年前的它九成業務是代工,自有品牌尚且不足一成。如今江波龍自有品牌佔比已經達到七成,還有兩成是技術定製,只有不到一成是貼牌。
從華強北到國際儲存知名品牌,短短20年的時間,蔡華波與蔡麗江姐弟二人憑藉著三次認知躍遷徹底改寫了江波龍的命運。
從最早發現“技術即話語權”,因而創立獨立儲存品牌;到認識到“品牌即通行證”,收購雷克沙、進駐高階消費市場;再到後來意識到“出海即未來”,“掃貨”國際品牌,紮根海外儲存生態……江波龍的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轉折點,而如今,他們又有了新的課題。
2020年,蔡華波帶頭推動發起了智慧終端儲存協會,和中國儲存行業的成員共同推動NM Card 全球標準的建設,致力於將中國的儲存標準推廣到全球去。
儘管一個新標準從推廣到落地或許需要十年乃至更久,但我們相信時間終會將一顆種子孕育成參天大樹,將有理想的企業導向它將駛向的終點,中國儲存業有一天終將成為制定規則的“主考官”。
● 參考資料:
[1] 山東展君丨能出去賺美元的才是好國產!儲存有我雷克沙
[2] EEPW丨創業故事:這家深圳華強北起家的貿易公司,正成為走向世界的半導體儲存品牌公司,20多年來經歷了什麼?
[3] 咖啡數碼丨雷克沙身份揭秘:從美光旗下到國產之光,品牌背後的故事?
[4] 野馬財經丨“國產儲存龍頭”年入175億衝刺IPO,背後江西雙胞胎姐弟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