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養”出來的女兒為什麼會到處當小三?

中日友好醫院某醫生的瓜最近爆了,相當震撼。

這位醫生有家有室,外面幾個情人,在手術室與其他護士大吵一架後置已經麻醉了躺在手術檯上的患者於不顧,揚長而去。
最近為了新的情人跟妻子鬧離婚,這位情人更傳奇,19年在國外野雞學校(自稱哥倫比亞大學,實際類似於人家底下的二級學院)水了個經濟學的本科,回國讀協和4+4,規培一年搖身一變就成了醫學博士,現在是腫瘤醫院的醫師。
這位女醫生也被扒出情人眾多,曾經被某醫生贈送瑪莎拉蒂,跟現在醫院的副院長也有親密關係。
而她之所以能一路順風順水,也離不開家庭的“託舉”,父親是大國企的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母親是某大學的副院長。
好工作就像艾滋,靠血液和性傳播,她恰恰兩樣都佔了。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有錢人家富養長大的女孩也會為了上位做小三嗎,不是隻有窮人家的女孩才會為了錢出賣自己的肉體嗎?
這是典型的誤解。
除了在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出賣自己的肉體,比如老舍【月牙兒】裡的主人公,其他情況下一個女孩的人生選擇其實跟她的家庭窮與富真的沒有太大關係,而在於她被養育的方式。
窮養可能會出問題,比如一個女孩連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都得不到滿足,長期活在侮辱、打壓、貶損中,她的自我價值感往往就極低。
但所謂的“富養”,同樣會出問題。
前幾天我刷到個帖子,非常有代表性。一位媽媽在五歲女兒生日這一天,帶她旅行,住五星酒店,送LV的護照夾。
女孩把包裝盒拆開隨手往地上一丟,淺淺一笑:I like it。舉手投足頗得美式mean girl的精髓。
配文是從小富養女兒,就不會為了杯奶茶跟別人跑了。
翻翻這位媽媽的小紅書,基本全是在曬奢侈品,在她看來這就是“上流社會”的生活。
評論區爭議很大,有人說,父母有經濟能力,願意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管別人什麼事。也有人說,這樣的女孩長大最容易被黃毛騙走。
一個LV的護照夾,正常情況下對一個五歲孩子的吸引力其實遠遠比不上一包糖果,一隻洋娃娃,只有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各種名牌理念,告訴孩子這是大牌,這很貴,孩子才會欣然買單。
所以絕不用擔心這種女孩長大後會愛上窮小子,她們個個都是白鴿眼,眼神一個比一個精刮,上下一掃就算出了你有多少價值,值不值得在你身上浪費時間。
她們從小被物質包圍,幾乎言必稱大牌,把名牌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任何一個東西,她們最關注的只會是:這是什麼品牌?值多少錢?
安以軒、吳佩慈都出自這類中產以上的有錢家庭,都是被這麼“富養”長大的,她們只會找富豪,絕無可能嫁一窮二白的社會“黃毛”。
為了錢,她們其實不在乎伏小做低,不在乎跟別的女人分享丈夫,也不在乎對方的來歷和出身,因為錢才是最高貴的。
這類女孩雖然不會被一眼沒錢的黃毛騙走,卻會被披著富豪皮的黃毛忽悠。她一定不會為了一杯奶茶跟人走,卻可能因為一輛瑪莎拉蒂或者一隻特殊皮的愛馬仕跟人上床。因為物慾一旦被撐大,只會越來越難以滿足。
這種富養,本質上還是一種窮養。因為人已經被徹底物化了,父母努力想把孩子培養的很貴,最後孩子的世界觀就變成了一張張價格標籤。
一個把驕傲建立在物質之上的人,是低自尊的,愛馬仕和梵克雅寶就是她的尊嚴。
這些年很流行富養女孩窮養男孩的說法,富養女孩確實非常重要。但真正的富養孩子,物質上只要不克扣就已足夠,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學識,視野,格局,同理心。
不是多去名牌店看看珠寶首飾後面有幾個零才叫見世面,而是見識世界複雜的多面,是未來無論貧富貴賤,都能守住自己的人格與氣節。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