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形容一個女人很BAZAAR,我們在說什麼?

2月的一次選題會上,《時尚芭莎》編輯部全員圍坐,暢所欲言,共同討論何為“BAZAAR Women”。
BAZAAR Women的外延與內涵在討論中逐漸清晰——她們開放、包容,尊重多元文化,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不受年齡限制,也不為自己設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敢於冒險,勇於表達,有關心社會、關心別人的愛與責任感……
比起定義,這場討論的意義顯然不盡於此。隨著越來越多的描述與形容,我們意識到,BAZAAR Women有著難以言盡的特質與魅力。無數個改變世界、忠於自我的高光時刻,體現女性前進的時代性與先進性。

何為“BAZAAR Women”?這個宏大而深遠的命題始於遙遠的1867年。BAZAAR首任主編梅阿麗·布斯敏銳地捕捉當時社會下女性的生活、審美及精神需求,以時尚為載體,記錄並塑造了先鋒又鮮活的女性風貌。
1867年11月創刊封面
在此後的150餘年間,關於BAZAAR Women的討論與呈現從未停止。

“人類史的大部分是女性史。”值此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回溯BAZAAR長達一個半多世紀的歷史,何嘗不是一部閃閃發光的“Herstory”?那些關於女性時裝與潮流的記錄和側寫,與女性覺醒的浪潮同頻共息。
20世紀20年代無疑是一個充滿變革、洋溢樂觀的時代。人們展望未來,相信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一戰”改變了社會性別結構,女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而BAZAAR敏銳地捕捉到女性社會角色的轉變,成為這種變化的記錄者和推動者。
一方面,隨著1920年美國憲法第19修正案確立了女性選舉權,因戰爭被動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勞動的女性不願再度囿於廚房的水槽邊,而是主動向更廣闊的社會職場邁出獨立的一步。
另一方面,時尚與藝術不斷喚醒女性對自由生活的追求。與講究優雅的愛德華時代女性不同,在爵士樂與裝飾藝術共同營造的輕快氛圍下,1920年代的女性開始張揚個性,換上色彩鮮豔的串珠裙,愉快地躍動、舞蹈。
這種背景下,插畫藝術家Erté為BAZAAR 1920年11月刊繪製了一張色彩明豔的封面:在掌聲與喝彩之中,裙襬飛揚如花的女郎張開雙臂起舞,充滿了盡情擁抱明天的生命力。
倘若身處20世紀20年代,紙醉金迷絕非貶義,而是女性身份與精神雙重解放的先聲號角。
年輕女孩們把下班後的跳舞活動看作一種必要的消遣,因此需要穿著更加舒適、靈活、富有律動的衣服。女孩們對舞蹈的熱情與日俱增,比起傳統舞步,新的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女性爭取到擁有與男性選民平等的地位,在穿著上,女性也突破傳統服飾的約束,試圖更符合自身訴求的服飾。
以Coco Chanel為代表的女裝設計師,用簡潔的輪廓解放女性身體。無袖的禮服、露出腳踝以及小腿的時髦裙裝、舒適且便於戶外活動的針織套裝,都在探索女性身體與面料之間的互動關係。
而標誌性的波波頭短髮搭配包頭鐘形帽,成為這一時期鮮明的“flapper girl”形象,經由BAZAAR傳播,這股“女男孩”風潮,迅速成為新的女性審美理想。
1925年 4月刊 
模特身著香奈兒連衣裙
這一時期的BAZAAR Women,引發了社會範圍內“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觀念轉變。女性的變革已如潮水般湧動,而BAZAAR無疑是其中推波助瀾的一股力量。
隨著傳奇主編Carmel Snow的加入,BAZAAR在延續20世紀20年代女性覺醒議題的基礎上,透過嶄新的視覺與內容,塑造更加獨立、富有智慧的女性形象。
Carmel Snow極具前瞻性地為《Harper's BAZAAR》賦予了新的核心。這不僅是一本展示高階時裝的雜誌,她透過雜誌構建了一個女性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展示個性風采的平臺。她認為,BAZAAR Women“既有精緻的穿著,也有精緻的思想”。
Carmel Snow
如何讓“well-dressed women with well-dressed minds”這一觀點具象化?Carmel Snow首先從雜誌的視覺表現上革新。
Carmel選擇用攝影作品取代過去的插畫封面。1933年11月,Carmel邀請了之前從未接觸過時尚攝影的匈牙利體育新聞攝影師Martin Munkacsi為雜誌拍攝時裝大片,並且捨棄了之前時尚攝影習慣的棚內拍攝,而是讓模特Lucile Brokaw在長島沙灘上自由奔跑。
一幅標識了時尚攝影風格的里程碑作品由此誕生。動態捕捉的攝影畫面改變了裝飾藝術時期傳統靜態插畫的審美表現,為《Harper’s BAZAAR》後來堅持的“fashion in motion”攝影風格奠定了基礎;照片裡的Lucile一改早前模特們端莊的形象,展現出女性自由、活力的新形象。
1933年 12月刊
模特Lucile Brokaw在紐約長島海灘上奔跑
正如Carmel Snow所認為的,時裝雜誌呈現的女性以及讀者不應該只是漂亮的“衣服架子”,而是那些不僅外表光鮮亮麗,思想上也同樣開放活躍的女人們。Carmel將女性形象從單純的“裝飾性”提升至藝術表達的高度,傳遞摩登與先鋒的女性氣質。
女性形象的視覺革新,往往與時裝文化的時代演進密切相關。Carmel Snow敏銳捕捉社會變革中的女性需求,支援短裙、褲裝等解放身體的服飾流行。
即使身處戰爭年代,Carmel Snow主導的《Harper’s BAZAAR》也並未停刊。二戰期間,BAZAAR報道了女性在戰爭中的貢獻,以及女性穿著工裝褲參與社會勞動的場景,強調女性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性,也讓在亂世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尚傳遞振奮人心的樂觀力量。
1943年 3月刊
而當戰後的陰霾尚未散去,女性的衣著依舊如戰時般簡樸沉悶,1947年2月,Carmel參加了Dior在巴黎舉辦的首場時裝秀,收緊的腰線與誇張的裙襬比例營造出極致的身體曲線,徹底顛覆了二戰時期實用主義主導的時裝廓形。走秀結束之後,Carmel第一個站起來鼓掌,打破現場的沉寂,說出:“親愛的Christian Dior,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您的裙裝帶來了一種新風貌(New Look)!” 
Dior 1947年春夏高階訂製 “花冠”系列
“New Look”這一命名並非偶然,Carmel Snow敏銳捕捉到二戰後女性渴望迴歸優雅的心理,透過《Harper’s BAZAAR》將這股“新風貌”迅速傳播。她邀請攝影師Richard Avedon拍攝Dior作品,並在雜誌中將其與藝術、文學結合,賦予時裝更深的文化厚度,傳遞了複雜的女性形象,成功將“New Look”塑造成戰後時尚復興的象徵。

對19世紀末“美好年代”審美的迴歸重塑了二戰後的女性氣質,彼時的優雅著裝傳遞了對和平與繁榮的嚮往,也讓“女性重新成為女性,而非戰爭的工具”。
1947年 9月刊
在Carmel Snow及其一手發掘、組建的“黃金團隊”的帶領下,《Harper’s BAZAAR》從呈現女性審美風貌的潮流載體,轉變為引領時代精神、傳遞女性力量的文化先鋒。

“真正的解放是選擇的權利。”這一理念,成為BAZAAR Women重要的精神核心,也為女性審美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埋下伏筆。
不同時代的《Harper’s BAZAAR》致力於呈現極具審美張力的視覺,“與大象共舞”的Dior女郎、沐浴在陽光下的比基尼女郎,還有遨遊天空的Space Girl,BAZAAR鏡頭下呼應時代主題的經典形象,激發了當時女性對自由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想象,用夢想擺脫世俗生活裡的暗淡。
以奧黛麗·赫本、瑪麗蓮·夢露、傑奎琳·肯尼迪為代表的時代影星與名流政要登上BAZAAR,成為無可取代的風格偶像。
隨著20世紀60年代的迷你裙(Mini Skirt)、吸菸裝(Le Smoking)以及80年代的權力套裝(Power Suit)等時裝文化的流行,BAZAAR Women變得更加凌厲、自信。

而在超模與名流閃耀的90年代,BAZAAR Women鮮明風格與精神力量的展現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說起90年代的BAZAAR,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傳奇主編Elizabeth Tilberis。

於1992年加入BAZAAR之後,Elizabeth Tilberis邀請攝影師Peter Lindbergh開啟了長達十幾年的合作,將黑白攝影與敘事性大片結合,開創了“經典與先鋒並存”的視覺風格。
1993年《Harper’s BAZAAR》12月刊,由Peter Lindbergh掌鏡,超模Amber Valletta扮演墜入凡間、四處遊蕩的天使。黑白影像渲染了模特彷徨的身影與哀而不傷的神情,在高樓林立的都市背景下充滿故事感。
當時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Elizabeth Tilberis邀請戴安娜王妃登上封面,將這位王室名流的絕代風華定格在1995年《Harper’s BAZAAR》12月刊的黑白攝影封面上。
流行歌后Madonna在Peter Lindbergh的鏡頭下,致敬自己的偶像——舞蹈家Martha Garham。用豐富的肢體表達,傳遞女性的柔美與力量,黑白的影像風格放大了形與神的視覺衝擊力,將藏在女性優雅身姿裡的濃烈情緒表現到極致。
Madonna
美國版《Harper’s BAZAAR》1994年5月刊
Elizabeth Tilberis奠定了當時BAZAAR的影像風格,這一時期BAZAAR的諸多經典之作,也記錄著上世紀90年代無比閃耀的“超模”時代。
Kate Moss
美國版《Harper’s BAZAAR》1994年
在那個被稱為時尚界黃金時期的上世紀90年代,“五大超模”(The Big Five)以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商業價值定義了“超模”這一概念,成為行業乃至時代的符號。

Linda Evangelista
美國版《Harper’s BAZAAR》1992年 9月刊
Christy Turlington
美國版《Harper’s BAZAAR》1992年 9月刊
“五大超模”中,以Naomi Campbell為代表的黑人模特在時尚界嶄露頭角,宣告了女性的美不再受單一膚色限制。1997年美國版《Harper’s BAZAAR》2月刊以“The Fresh Tones” 為主題,由Peter Lindbergh拍攝黑白大片,展示闖入時尚圈的“新鮮顏色”。大片中的Naomi Campbell神色自若,流露出自然又高於生活的美。
Naomi Campbell
美國版《Harper’s BAZAAR》1997年 2月刊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模特主要被視為展示服裝的“工具”,時裝行業更注重服裝本身而非模特個性。隨著女性主義運動推動了社會對女性職業角色的重新認知,以超模為代表的BAZAAR Women讓極具辨識度的個人形象與風格特質成為女性自主、強大的力量來源,她們自信,充滿個性,在技術與時代進步的坦途上闊步向前。

Aurelie Claudel
美國版《Harper’s BAZAAR》1999年 5月刊
進入21世紀,女性審美的多元化不僅是外表的解放,更是女性主體性覺醒的象徵。

對於《Harper’s BAZAAR》而言,女性之美不再是單一的標籤,而是永恆的話題,是穿越時空的審美軌跡。
在風格洗練中,BAZAAR Women始終堅持對美與真我的求索。她們是時代的稜鏡,承載著一個半世紀“盛裝智慧”的基因,又在數字時代的碎片中折射出萬千種可能,成為跨越時間的ICONS。
透過時尚、藝術、影像與文字,記錄、革新、引領女性審美及其精神力量,是21世紀全球各版本BAZAAR一以貫之的共同願景。在致敬經典風格與迸發創意之間,BAZAAR Women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不受限也不為自己設限;我們頻頻驚豔於BAZAAR鏡頭下那些勇敢無畏、帶著旺盛生命力的流行偶像、超模名流,她們的鮮明風格與BAZAAR的熱情相互碰撞,激盪出閃耀的時刻。

隨著中文版《時尚芭莎》於2001年正式創刊,見證了東方美學如何連線世界與中國,更推動著藝術與時尚從跨界到破界,激發源源不斷的中國創造力,將與時俱進的中式審美融入女性成長,開啟屬於“智美女性”的美好生活時代。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東方女性面孔出現在全球各個版本的BAZAAR上。她們不再迎合西方審美的規訓,驕傲且健康的膚色、身材與個性同樣有著征服世界的魅力。
劉玉玲
美國版《Harper’s BAZAAR》2008年 8月刊
從早期優雅與傳統並行的淑女,到多元賦權下的審美價值表達,BAZAAR Women在任何時代都不曾退縮,從他者的凝視,勇敢而堅毅地渡到屬於自我的彼岸。

Rihanna
美國版《Harper’s BAZAAR》2017年 3月刊
何為BAZAAR Women?這注定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追問,因為女性主義的浪潮不會停息。當世人還在爭論“女性該是什麼模樣”,BAZAAR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風格演進、審美價值與先鋒精神,將盛裝女人的智慧書寫成別開生面的“Herstory”。

BAZAAR和千千萬萬個她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時尚芭莎》 2025年 3月刊
監製 / 寧李Sherry 
 編輯 / Ye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