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er's BAZAAR》的傳奇不僅在於定義美,更在於以時裝為稜鏡折射社會變革,用美學實驗預言人類文明的演進方向。
1867年深秋的紐約閣樓,油墨未乾的《Harper's BAZAR》創刊號上,首任主編Mary Louise Booth的鋼筆尖在象牙色銅版紙上洇開——“真正的時尚是心靈與眼睛的愉悅”。
1867年《Harper's BAZAR》創刊號封面
這位精通四國語言的女編輯不會想到,這本被稱作“時尚聖經”的雜誌,用象牙色銅版紙包裹著驚世駭俗的野心——BAZAAR用針腳縫合時代的裂痕,在浮華表象下埋藏著一部隱秘的人類文明啟蒙史。

它從未停止用時裝語言書寫社會議題,讓華服成為變革的密語,讓T臺化作覺醒的戰場。那些被精心收藏的時裝插畫裡,藏著比剪裁更鋒利的思想;那些定格瞬間的鏡頭語言中,蘊含著比光影更永恆的精神。
正如攝影師理查德·阿維頓(Richard Avedon)所言:“BAZAAR的鏡頭從不逃避世界的裂縫,它把裂痕織進華服的經緯。”




理查德·阿維頓(Richard Avedon)作品

自1867年創刊以來,BAZAAR從未將時尚侷限在衣櫥之內。從挑戰束腰禮教到為職場女性設計戰袍,這本雜誌用150多年的堅持證明:真正的時尚,是女性爭取話語權的無聲宣言。
維多利亞時代的“叛逆針腳”
1867年11月的木刻婚紗封面下,藏著比蕾絲更堅韌的宣言——“這裡將成為思想的交易所”。當整個社會用魚骨束腰將女性禁錮成“家庭天使”時,BAZAAR卻在時裝圖解旁連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婚姻控訴的小說,在巴黎高定插畫下刊登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描繪童工血淚的《無路可走》——首任主編Mary Louise Booth用排版做“針線”,將時尚專欄與社會議題縫合成反叛的旗幡。

1871年8月19日,一篇題為《家庭主婦:另一種奴役》的文章如驚雷炸響。當時社會正鼓吹家庭好主婦的風氣,而文中將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主婦比作“戴著絲綢手套的苦役”, 耗費在相夫教子和家務瑣事這些“絕對的束縛”之中,直言“女性應有選擇工作的自由”。這句宣言像一枚銀針刺破時代的繭房,將“絲綢手套下的苦役”暴露在鎂光燈下。

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主婦
1896年跨騎單車的女性封面,飛揚的馬褲裙襬間,是比任何女權宣言都優雅的身體革命。裙裾飛揚間露出及踝馬褲——這既是身體的解放宣言,也是對傳統禮教最優雅的嘲諷。

1896年《Harper's BAZAAR》3月刊封面
戰火與丹寧織就的新女性圖譜
時光的梭子穿過工業革命的轟鳴,在二戰的硝煙裡織就新的經緯。當男性奔赴戰場,BAZAAR的封面風格也變得愈加嚴肅,出現了紅白藍配色圖案、醫療符號、紅十字意象,以及第一次把鏡頭對準身著制服的女性形象。



1943年封面模特對鏡看著士兵的照片,讓“美”從沙龍走向車間,工裝褲與粗跟靴成為新的時尚符號。
當牛仔連體褲登上銅版紙,粗獷的布料便不再是勞動標識,而是女性走出廚房的勳章。這種裝扮既符合戰時的現實需求,也展現了當時的時尚審美,傳達出一種堅韌、勤勞的生活態度和女性力量。


從束腰時代的暗湧到戰時工裝的覺醒,BAZAAR始終在服飾的功能性與精神性之間尋找平衡,讓時尚不僅是體面的外衣,更成為身份重構的鎧甲。
從閨閣到朝堂的時尚覺醒史
當歷史的車輪碾過性別平權的漫漫長路,BAZAAR的鏡頭早已超越對個體命運的關注,轉而聚焦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話語權建構。
1995年9月,主編利茲·蒂爾伯裡(Liz Tilberis)在白宮林肯臥室與希拉里·克林頓對談。鏡頭掃過第一夫人的書櫃:法律典籍與兒童畫作並置,深藍羅蘭·莫雷(Roland Mouret)套裝懸掛於側。
當政客攻擊希拉里“不夠柔美”,BAZAAR用利落剪影回應:“真正的權力從不需諂媚男性審美。”這場對話成為世紀之交的隱喻——女性開始用西裝廓形爭奪話語權。

希拉里·黛安·羅德姆·克林頓(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
及至2018年超模凱特·莫斯(Kate Moss)勇敢發聲,講述行業潛規則,BAZAAR又一次站在所有女性這邊助力聲援,讓那些藏在試衣間的性別暴力暴露人前,用黑白肖像裡的顯影帶起行業的集體反思。

凱特·莫斯(Kate Moss)
從閨閣裡的反叛到朝堂上的宣言,服飾的演變史恰似女性覺醒的進度條,BAZAAR始終是最敏銳的記錄者與推動者。

當人們還在對膚色禁忌避讖,BAZAAR早已用鏡頭撕碎了種族偏見的幕布。這本雜誌始終在證明:美,本就不該被膚色定義。
打破膚色封印的時尚革命
當民權運動如驚雷般劈開種族隔離的夜幕,BAZAAR早已在暗房裡調配顯影液,彼時種族議題暗潮翻湧,白人審美構築起堅固的藩籬,時尚界還深陷白人審美主導的窠臼。
然而,《Harper's BAZAAR》2月刊封面卻石破天驚,China Machado,這位名字嵌著“中國” 的中葡混血模特,身著一襲粉色禮服優雅亮相,併成為首位登上《Harper's BAZAAR》的非白種人模特。

1959年《Harper's BAZAAR》2月刊封面
那抹溫柔的粉,不僅是時尚的註腳,更成為衝破膚色桎梏的宣言——美,本就不該被膚色定義;人權的光輝,理當輝映每一種獨特的存在。BAZAAR以這般膽識與眼界,徹底叩響了時尚界對多元與包容的思索之門,之後越來越多的非白種人模特逐漸被世人看見。
鎂光燈下,超模Donyale Luna身著豹紋套裝,在鏡頭下以非洲雕塑般的輪廓凝視觀眾,豹子般充滿野性與原始魅力的表情如利刃劈開種族隔離的夜幕。這位來自底特律貧民窟的混血模特,成為首位單獨登封《Harper's BAZAAR》的非裔女性。

超模Donyale Luna
這些唯美的肖像化作投向種族主義的投石器,讓那些有聲的控訴至今震耳欲聾。
如果說China Machado和Donyale Luna的大片是劃破黑暗的閃電,那麼此後數十年的探索便是在光明中尋找更精準的光譜。BAZAAR的鏡頭始終堅持給到各膚色人種模特,這份對平等的追求從未停步,反而在爭議中淬鍊出更成熟的視角。



時尚作為平等的流動盛宴
從紐約的攝影棚到拉各斯的街頭,從精心設計的大片轉向未經修飾的素顏,BAZAAR終於讓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多元不是櫥窗裡的彩虹旗,而是讓每一種膚色、每一種文化都能在時尚的舞臺上自主發聲。
在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中,BAZAAR無數次力挺發聲,設立新聞專欄,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拼貼出最真實的多元光譜。從打破禁忌到守護原生,這份對“差異之美”的信仰,讓時尚超越了視覺消費的層面,成為人類文明走向包容的通行證。

插畫:erin lux
當我們倡導“反種族歧視”“審美多元化”,BAZAAR早就用行動證明:美,不該被種族標籤限制。時尚的本質,是擁抱每一種獨特,尊重每一份差異。它用150多年堅持證明:時尚的進步,離不開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當種族平等成為時尚核心,美麗才真正擁有無限可能。


在環保成為流行語之前,BAZAAR早已將生態議題融入時裝基因。從二戰後的面料配額警示到孟加拉棉田裡的高階定製,這本雜誌用百年實踐訴說:真正的時尚,必須聽見大地的喘息。
環保主義的先聲與覺醒
當工業革命的濃煙第一次染灰天空,BAZAAR的編輯們便在字裡行間埋下對自然的愧疚與反思。
20世紀60年代的時尚界沉迷於石油化工面料的璀璨,BAZAAR已在暗房裡沖洗環保的底片:那些採用天然染料的設計師作品,那些聚焦可持續工藝的深度報道,像早春的第一聲布穀,預告著時尚產業的生態轉向。

1945年的“Victory”藍色封面看似極簡,卻暗藏戰後反思的伏筆;1947年迪奧“New Look”專題特意標註面料配額,讓奢華裙襬成為資源危機的預警訊號。
這些早期的環保實踐,如同在消費主義浪潮中拋錨的燈塔,為時尚產業指引著另一種可能。


從道德裝飾到生存革命的蛻變
進入新千年,BAZAAR對生態的關注從“警示”升級為“行動”,從產業鏈環保公益的靈魂拷問到生命意義的追溯。
攝影師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讓模特安珀·瓦萊塔(Amber Valletta)身披天使羽翼在曼哈頓四處遊走,重新定義了“神聖與脆弱”。
時至今日,這仍是BAZAAR有史以來最具自我指涉性的專題之一。不僅是視覺藝術的突破,更是一場關於人性、時代與美的哲學思辨。他用鏡頭揭示:真正的神聖性不在完美無瑕的羽翼,而在敢於直面脆弱與真實的勇氣。
“天使從天而降。她獨自漫步。她只是長久地看著我,想要感動我。”






這些作品不再滿足於展示環保的美好表象,而是撕開產業光鮮的外衣,讓汙染的代價、生命的重量與時尚的本質在鏡頭前坦誠相見。
時尚與自然的共生哲學
當2022年的鏡頭對準棉田、農田、牧場、林間……BAZAAR再次完成了從“觀察者”到“參與者”的蛻變。
模特赤腳踏過草垛、泥土,田間勞作的農婦成為特邀出鏡者——沾滿泥濘的裙襬不再是美學的瑕疵,而是對“可持續時尚”最本真的註解。




如同Mary Louise Booth在1869年的宣言:“真正的時尚,必須聽見大地的喘息。” 從面料溯源到產業鏈重構,從美學革命到價值觀重塑,BAZAAR的環保實踐始終圍繞一個核心:時尚的終極使命,是讓人類在追求美的路上,與自然共生而非掠奪。這份覺醒,讓時尚從工業文明的奢侈品,昇華為守護地球的諾亞方舟。
150年來,BAZAAR始終在做同一件事——用時尚的絲線,將不同時代的覺醒瞬間編織成網,讓性別平等的光輝、種族包容的溫暖、生態共生的希望,透過歷史的縫隙照亮未來。
那些曾經驚世駭俗的封面,如今已成為文明的年輪;那些當年振聾發聵的文字,早已沉澱為時尚的DNA。

BAZAAR一直都在努力並踐行著:真正的時尚從不是櫥窗裡的奢侈品,而是縫在時代衣襟上的良心——它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權密碼,是民權運動的視覺傳單,是生態危機的警示標語。
當我們撫摸這些帶著體溫的文字與影像,觸控到的是人類文明不斷進階的肌理,是時尚產業從 “製造慾望”到“承載理想”的華麗轉身。

在這個萬物速朽的時代,BAZAAR用一個半世紀的堅持證明:當時尚與靈魂共振,與大地共鳴,與人類共同的命運共情,它便擁有了超越時空的力量——就像Mary Louise Booth筆尖的第一縷墨香,就像Donyale Luna指間的那簇星火,就像孟加拉棉田泥土裡的那串腳印——這或許就是時尚最本真的使命:將歷史的裂痕,縫合成未來的精神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