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壓治療新發現:共患病如何影響血壓控制效果——來自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的思考與探索丨科研快訊

第五期

導讀
2025年3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雜誌發表了北京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二區聶紹平主任為通訊作者、鄭文教授為第一作者的一項研究,本研究基於SPRINT試驗資料,旨在探討不同合併症負擔患者接受強化降壓治療的預後差異,為個體化血壓管理提供依據。
研究內容
分析資料來自SPRINT試驗(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這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籤的臨床試驗,納入9361例高血壓且心血管風險較高的患者,隨機分為強化降壓組(收縮壓目標<120 mmHg)和標準降壓組(收縮壓目標<140 mmHg),依據採用Charlson合併症指數(CCI)對患者進行評分(包含19種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腎病等,評分越高表示合併症越重),根據CCI評分分為三組:輕度合併症組(CCI=0,3947例);中度合併症組(CCI=1-2,4002例);重度合併症組(CCI≥3,1412例)。
結果顯示,強化血壓控制(收縮壓<120 mmHg)顯著降低了輕度(CCI=0)和中度(CCI=1-2)合併症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MACCEs)風險,降幅分別達 34.9% 和 25.6% 。在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方面,對各合併症分組均有效果。然而,在重度合併症(CCI≥3)患者中,強化血壓控制未降低 MACCEs 風險,僅降低了心血管死亡率。

亞組分析發現,多數輕、中度合併症亞組患者可從強化降壓中獲益,但重度合併症亞組中,僅房顫患者有明顯獲益。不同種類降壓藥與 MACCEs 風險關聯各異,如輕度合併症患者使用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會增加風險;中度合併症患者中,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可增加風險,噻嗪類藥物則降低風險。
研究評論
本研究首次系統評估了合併症對強化降壓療效的影響,強調了對不同合併症負擔患者需採取分層管理策略。研究結果為高血壓的精準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尤其提醒臨床醫生關注“低風險”患者的潛在獲益,同時警示重度合併症患者的治療複雜性。未來研究方向探索將針對重度合併症患者的最佳化降壓策略(如動態血壓監測、分階段目標調整)。開發更全面的合併症評估體系,納入功能狀態、生活質量等指標。驗證房顫患者強化降壓的獲益機制,並擴充套件至其他特定合併症亞組(如慢性腎病患者)。
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
北京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為國內首批專注於冠心病系統化診療的專科中心,是國家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元、國家衛健委冠心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及中國胸痛中心示範單位。年冠脈介入手術量近4萬例,關注冠心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致力於推動冠心病的規範化培訓與診療。
專家簡介
聶紹平 教授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主任醫師、博導、二級教授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貼專家、美國心臟病學院專家會員(FACC)、歐洲心臟病學會專家會員(FESC)、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專家會員(FSCAI)。
  •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醫學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中心學科主任兼冠心病中心二病區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心臟病學系副主任、心血管共病臨床與研究中心主任。
  • 兼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暨肺血管病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常委暨心血管急重症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心臟學會副會長、長城心臟病學大會(GW-ICC)執行主席、冠心病學科交叉暨介入治療大會(CMIT)執行主席等職。
  • 主要從事冠心病臨床與研究工作,作為專案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4項、北京市重點專案5項以及其他多項省部局級課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SCI論文150餘篇。2019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