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聚會,人手一杯奶茶;深夜加班,來罐可樂安慰加班的自己;火鍋炸雞一炫,冰鎮汽水才是靈魂搭子……這畫面是不是似曾相識?甜甜的飲料一口下肚,幸福感瞬間拉滿!可惜,身體的“賬本”可不認這些情緒價值。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於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的最新研究[1]就給這份“甜蜜享受”潑了一盆冷水:不管是否抽菸、喝酒,與每月<1杯的參與者相比,每天喝≥1杯(每杯約240ml)含糖飲料,口腔癌風險飆升4.87倍。(Nature Medicine一項研究[2]對含糖飲料的定義:每240ml飲品中熱量≥50千卡,並且額外添加了糖。這類飲料包括市售或自制的碳酸飲料、能量飲料、檸檬水以及非100%純果蔬汁的鮮榨果汁等。但不包括無熱量的人工甜味飲料、甜牛奶以及100%純果蔬汁)

所以,“快樂水”是真快樂,還是痛苦在招手?
“快樂水”沒那麼快樂!
每天≥1杯,口腔癌風險上升

研究結果真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含糖飲料的“獨立殺傷力”:
即使不抽菸不喝酒,
口腔癌風險依然飆升
傳統認知中,口腔癌是“老煙槍+酒鬼”的“專利”,畢竟香菸裡的有害化學物質可能破壞口腔黏膜,讓癌細胞“有機可乘”;而酒精也會破壞口腔黏膜屏障,讓致癌物更易滲透。可這項研究的發現還是重新整理了大家對含糖飲料的認知,也讓其“黑歷史”又添了一筆。
研究者篩選了從不抽菸或只是偶爾抽兩口(<5包/年)的人群,看看他們喝含糖飲料後,口腔癌風險有沒有變化。

這說明,即便口腔裡沒有香菸的“化學攻擊”,高糖飲食依然可能在體內悄悄點燃癌症的火苗。
那麼,如果是一個滴酒不沾,或者每天只喝一點點(<5g/天)的人,喝含糖飲料會怎麼樣呢?

也就是說,就算一個人從來不喝酒或每天小酌少許,但凡含糖飲料喝得多,口腔癌的風險還是會飆升。
好,那如果一個人既不吸菸也不喝酒,或只是偶爾淺抽幾口、偶爾小酌,還特別喜歡“快樂水”,是不是就能鬆口氣了?

這意味著,含糖飲料的危害並不一定需要香菸或酒精的“助攻”,它本身就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獨立風險因素。
另外,研究還發現:口腔不同部位的患癌風險幾乎“雨露均霑”。無論是舌癌(風險增加4.53倍)還是其他口腔部位癌變(風險增加5.24倍),含糖飲料都難辭其咎。
為什麼甜甜的飲料會“腐蝕”口腔?
含糖飲料如何與口腔癌扯上關係?研究人員也提出了關鍵“罪證鏈”。含糖飲料裡最常見的一種甜味劑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它是讓可樂、奶茶、果汁等飲料甜到“上頭”的關鍵。但問題在於,HFCS不僅讓人獲得味蕾享受,還可能讓口腔變得危險重重。既往已有研究發現,HFCS 攝入過量,會增加牙周炎的風險,而牙周炎正是口腔癌的潛在“幫兇”。當牙齦長期發炎、組織受損,癌變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
原本健康的口腔就像一座繁茂的花園,但HFCS讓土壤變得貧瘠,雜草叢生,最終可能演變成一片荒漠。而癌細胞,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悄悄“生根發芽”。
而說到HFCS,就不得不提它的核心成分——果糖。這種甜蜜成分,早已在學界“身負爭議”。很多研究認為,果糖能直接促進腫瘤生長,但發表在Nature[3]的一項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觀點,揭示了果糖並不會直接“餵養”癌細胞,而是藉助肝臟的“神操作”間接助攻腫瘤發展。

原來,癌細胞本身缺乏一種關鍵的代謝酶KHK-C,即使果糖近在眼前,它們也無法直接利用。但果糖並不會“自生自滅”,而是進入肝臟,經過一番精細的代謝加工,變身成溶血磷脂醯膽鹼(LPC)等脂類營養物質。這些物質透過血液運輸,成為癌細胞的“空投補給包”,顯著促進腫瘤增殖。
更細思極恐的是,這種促癌機制完全獨立於肥胖、高血糖等代謝問題。換言之,即使沒有糖尿病和肥胖風險,果糖一旦攝入過量,癌症仍可能借助這條“旁門左道”獲得生長助力。
總的來說,上述兩項研究揭示了在女性中,無論抽菸或飲酒習慣如何,含糖飲料攝入量高與口腔癌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而含糖飲料中常見的甜味劑果糖或在肝臟“中轉”,代謝加工成LPC等脂類營養物質,間接促進腫瘤生長。
不過,本篇內容的本意也並不是要剝奪大家的快樂,而是揭示一個真相:現代飲品中的“甜蜜陷阱”正在改寫疾病譜。所以,下次喝“快樂水”之前前,不妨想想——這一口甜,值得用健康買單嗎?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並未表明含糖飲料攝入與口腔癌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強相關性,且研究物件均為女性,目前可能無法適用於男性。
參考資料:
[1]Gomez-Castillo L,Cushing-Haugen KL, Useche M, et al. High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Oral Cavity Cancer in Smoking and Nonsmoking Women.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3, 2025. doi:10.1001/jamaoto.2024.5252
[2]Lara-Castor, L., O’Hearn, M., Cudhea, F.et al. Burden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 184 countries.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345-4
[3]Fowle-Grider R, Rowles JL 3rd, Shen I, et al. Dietary fructose enhances tumour growth indirectly via interorgan lipid transfer.Nature.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4, 2024. doi:10.1038/s41586-024-08258-3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來源 | 梅斯醫學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