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存款50萬,什麼水平?

2025.07.11

本文字數:3437,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作者 | DT商業觀察 張晨陽
存錢,一直是社交媒體上被熱議的話題。
今年5月,六大國有銀行集體下調利率,一年期定存利率首次跌破1%,引起了網際網路的“遍地哀嚎”。
低利率時代, 有人堅持把錢放在銀行裡,求得一份安全感,也有人開始尋找利率更高的“存款替代”。
現在,年輕人的存款水平到底是怎樣的?在未來,大家是要繼續把錢放在銀行定期裡,還是要轉向投資理財亦或是消費?
6月,《DT商業觀察》聯合第一財經釋出了《2025年輕人存錢小調研》,向大家徵集有關存錢的那些事兒,總共回收1825份問卷,其中,00後、95後、90後,高線級城市人群佔比較高。可以說,這份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大城市年輕人、大城市打工人的特徵和偏好。(具體人群畫像見文末附錄)
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3成人存款超過50萬元,12.3%的00後存款超過30萬

2023年,《DT商業觀察》也曾做過一份存錢調研,人群畫像與本次調研接近(以高線城市、90後、95後、00後為主)。當時,41.5%的受訪者存款在10萬元以內,15.2%的人群存款在11-20萬元以內,存款超過50萬元的人群只佔12.9%。
時間來到2025年,年紀最大的一批90後已經35歲,95後進入“而立”之年,還有很多00後初入職場。
本次調研中,受訪者的存款明顯變多了。大概7成人的存款超過10萬元,大概3成人的存款已經超過50萬元。
總的來看,人們的存款水平基本上和年收入水平、工作年限成正比工作時間越久、年收入越高,存款水平也越高
但存款水平未必和年齡、城市線級掛鉤。
20-30萬元是本次調研的存款中位數,如果按照這個界限來看,85後是存款超過30萬元最高的一批人;而五線城市和一線城市,存款超過30萬元的人群佔比差不多。
00後雖然初入職場,6成人的存款集中在10萬元以內,但擁有30萬元以上存款的人數佔比已經達到12.3%,超過了1/10。
目前,大家的餘錢都是怎麼處置的呢?
調研資料顯示,銀行存款類(如活期、定期)、貨幣基金(餘額寶、微信零錢等)和債券類(債券、債券基金)是受訪者們選擇最多的。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偏好有差異,00後、95後優先餘額寶、微信零錢等貨幣基金,其次才是銀行存款類。這可能是因為部分00後的存款還不算多,而貨幣基金在有一點點利息的同時,可以隨取隨用,比較適合放“小錢”;此外,00後、95後的理財意識大多超前於父母那代人,餘額寶等產品的出現,讓他們更早擁有了理財意識。
而85後、80後、80前等熟齡人群,除了銀行存款、貨幣基金,還喜歡股票和保險,超過3成人都會購買股票,1/4左右的人會購買保險,前者風險高、收益波動大,後者則主要起保障的作用,避免意外降低生活質量。
此外,收入水平越高的人,越傾向於“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人,平均每人選了3.6個選項,而年收入在10萬以內人群,平均每個人選了2.6個選項。

定期收益率新低,但大家更願意往銀行裡存錢了

大家存錢確實越來越猛。
根據調研,38.8%的受訪者會把一半以上的月薪都存起來,在未來,45.8%的人打算維持現有比例,40.6%的人打算提升這個比例,只有5%的人打算減少。
其中,95後和00後,會把一半以上月薪存起來的人群佔比相對較高,並且他們以後還打算繼續增加存錢比例,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目前沒什麼大頭支出(房貸、車貸、養娃開銷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錢的未來分配上,人們大多傾向於“按兵不動”或者“更加保守”。
在“現金和儲蓄”“低風險投資”這兩個選項上,4成人選擇在未來增加投入,3成左右的人選擇“不變”;在中、高風險的投資上,最多比例的人群選擇“不變”,其次是“減少投入”。
至於未來消費,人們整體的消費熱情略有下降。超過一半的人會在實用型消費上維持現狀,22.5%減少、13.6%增加;37%的人會在情緒型消費(能帶來快樂的潮玩、旅遊、演唱會等)上維持現狀,33.3%減少,19.3%增加。
上述調研資料和宏觀資料是能呼應上的,2025年中國居民確實儲蓄更多、更保守。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資料,今年前五個月,我國居民的住戶存款(指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儲蓄存款,包括活期、定期等)增加了8.3萬億元。5月末住戶定期存款佔比為74.29%,創歷史新高,去年同期這一比例為72.83%,2024年末這一比例為72.54%。

未來00後要增加中低風險投資,80後們要大幅減少消費

透過交叉分析,我們發現不管年齡、性別、城市、年收入高低,受訪者們都更普遍會在未來維持或增加現金儲蓄。
但相對來說,年輕群體更願意增加低、中風險的投資,80後、85後等更年長的,則更傾向在未來減少消費,尤其是情緒型消費。
為什麼呢?
這可能和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資產情況、以及存款收益率預期相關。
本次調研中,超過1/3的人並不指望靠存款收益,年收益率底線在1%之內的人大約佔了一半。但00後、95後、90後對存款的整體年收益率預期高於80後、85後們,在努力存錢的同時,他們也在努力尋找“存款替代”。
畢竟,按照2025年7月起最新的政策,六大銀行1年定存的年利率已經降到0.95%、0.98%,而2年、3年的年收益率也才剛剛超過1%。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去年就有很多人開始“瘋搶大額存單”,還有人“去利率更高的地域型銀行開卡存錢”。今年上半年,隨著港股重新火熱,一部分精打細算的年輕人甚至願意奔赴香港,薅“金融羊毛”,去開福利、返現多的信用卡、去購買分紅利率高的保險……
種種做法,都是想讓存款“保值”“不貶值”。
在瞭解存錢、投資的渠道上,不同人群的關注點也不一樣。
相對來說,年紀越大,傾向於從專業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平臺獲取資訊的比例越高。
而年紀越小,越喜歡從長影片平臺、短影片平臺和泛社群平臺獲取資訊。
這很好理解,Z世代幾乎是“長”在網際網路上的一代,更喜歡從泛資訊平臺和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比如B站有一大批硬核的財經UP主,定期分享專業知識,小紅書有專門的“存錢博主”“攢錢博主”,記錄自己存錢經歷的同時,分享接地氣的存錢方法、理財知識。
如果用年收入交叉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選擇短影片平臺的佔比隨著年收入升高而下降,專業金融機構、垂直投資社群和私域社群則隨著年收入水平升高而升高。
一方面年收入高的人群中,75後、80後們的佔比較高,更習慣也更信任垂直社群。另一方面,私域社群大多有一定的付費門檻,高收入人群的資金更加充足。

近6成人為應對未來突發存錢,5成人為了安全感

宏觀和微觀資料似乎都在表明,現在的年輕人無論是存錢還是理財,都更保守和謹慎了,他們往往喜歡增加儲蓄、增加中低風險的投入,相對來說厭惡高風險。
這是有跡可循的。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的學者曾計算過去經驗如何影響投資選擇。他們認為,過去的經歷會塑造我們對未來的期望。“只經歷過股市繁榮的人更有可能將較高比例的流動性資產投入股市。經歷過通貨膨脹的人不太可能投資債券,而更有可能把錢投資於流動性高、穩定、抗通脹的資產。”
本次調研中,的確是更多的75後、80後、85後資產配置中有股票,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親眼見證、甚至參與了2005年開啟的超級牛市,這是00後和95後們都沒有的人生經歷。
此外,現在年輕人存錢的原因,更多指向未來的不確定。
在調研中,有一部分人的確是有短期內的現實原因,比如有想買的東西、提前還貸。
來自廣州95後女生給《DT商業觀察》留言,自己存錢的重要原因是貸款壓力:
“座標廣州,買了廣州郊區房子。有房貸壓力,除去公積金,還有商貸3000多,不過壓力還行。存錢能給我一種目標感,有動力。我現在不太願意把錢放銀行,更願意買基金一年有3%的收益,都比銀行1%好。”
但更多人是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失業、生病等突發意外(56%),以及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48.1%)。
來自新疆阿勒泰的的00後 @璐 在2023年畢業,今年是她開始工作的第二年,她說:“我認為存錢最大的意義是有隨時離開的底氣。工作以後慢慢開始存錢,對於購買物品,有多少錢就對應著有多少選擇,這是一份底氣。
在北京工作的95後 @烏薩奇的金庫 則說:“存錢最大的意義是給自己一個安心,誰知道哪天會不會突然失業,就算不為結婚買房生孩子準備,也得考慮提前退休的打算……”
以上就是本次調研的全部發現。
需要說明的是,本次調研總共回收1825份問卷,其中,00後、95後、90後的佔比超過8成,84.5%的受訪者來自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年收入最多分佈在11-20萬(33.9%),其次是6-10萬元(19.7%)、21-30萬元(18.5%)。
因此,這份報告的整體資料,反映的是大城市年輕人、大城市中等收入打工人的特徵和偏好,具體人群畫像如下。
微信編輯 | 小羊
推薦閱讀

“黃金平替”,單日大跌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