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霧氣剛剛散去,陽光落在貴州群山的脊背上。帕特里克提著一籃雞蛋,沿著泥濘小路走回家。身後是他親手搭的房子,屋前的菜園裡,妻子海蒂正彎腰採摘空心菜。
兩人說著夾雜法語和貴州方言的句子,笑著,彷彿這裡就是他們生來該落腳的地方。可誰會想到,他們曾生活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市中心——那裡有寬敞的公寓、高收入的白領生活……

海蒂的家族幾代人都樂善好施,海蒂也心地善良,特別願意去幫助別人。她有個姐姐,從小就很喜歡中國,認為中國是個神奇的國度。
九幾年的時候,她的姐姐就開始來中國貴州做義工,每隔幾個月來一次。海蒂有時也跟著她來貴州做義工,後來她的丈夫也加入了她們的行
列。
海蒂喜歡看那些老人坐在路邊曬太陽,喜歡米飯鍋裡升騰的熱氣,也喜歡和人說話時,那種“不完全聽懂卻被真誠擊中的感覺”。回到比利時後,她始終懷念那種“被需要”的感覺。

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這裡的人們,2002年,他們賣掉
家裡的房子和車子,湊了大約200萬元人民幣,帶著三個兒子,舉家來到了貴州做義工。那時候,大兒子9歲,二兒子6歲,小兒子才4歲。
他們說:“我們不是來改變這裡的,而是來一起生活的。”
1
洋媳婦也要學劈柴,洋女婿更要會餵豬
剛搬進貴州那年,村裡人一開始是圍著他們看的。
“哎,你看那個外國人,不會種地還來種地,怕不是腦子瓦特咯?”
“聽說他們洗衣服不搓,只放水裡泡泡,衣服能洗乾淨咩?”
帕特里克聽不懂,但他知道自己成了“稀奇物種”。
村裡人在門口打轉,偷偷看他煮飯、插秧、餵雞。更搞笑的是,有次村裡放電影,大家席地而坐看。一個孩子看著熒幕,又看了看皮埃爾,悄悄問奶奶:“他是不是電影裡那個外國反派?”帕特里克後來笑得直不起腰:“好歹給我個主角嘛!”

他學著用鋤頭翻地,雖然一開始總是把自己鞋鋤飛;海蒂則被大嬸拉去學做辣椒炒肉,辣得眼淚直流,卻也第一次炒出了“村味”。
最經典的一次,是海蒂劈柴。她英勇地砍下去,劈偏了,一塊木頭蹦起來砸到自己腳趾——“我覺得我的骨頭會說中文了,它說:痛得很!”慢慢的,村民也習慣了這對“洋鄰居”。誰家釀了米酒,會喊他們去嘗;誰家孩子考試進步,也會來找“洋老師”誇一誇。
語言不通、沒有自來水、冬天冷得刺骨……最窮時全家月收入僅1500元,靠種菜和養雞過活。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陸續捐出200多萬元,幫村裡修路、建學校、資助貧困生!
“我們不是來體驗生活的‘嬉皮士’。如果只靠情懷,三個月就會崩潰。真正的長期主義,是要找到自給自足的模式。”
2
錢一旦動起來,故事就不再那麼浪漫了
“你們捐了200萬?那你們自己吃什麼?”帕特里克聽到這個問題,笑了笑:“吃白菜啊。自家種的,不花錢。”
但其實這“200萬”背後,是他們這些年透過個人網路、比利時教會、小型基金會,一點點籌來的公益善款。

他們的專案很小、很碎,但都真實:教室修了屋頂,孩子們不用再撐傘上課;村莊買到淨水裝置,老人不再喝黃泥水;因病輟學的孩子們,被資助進了縣城初中。
但隨著公益做得越多,問題也來了。村幹部會問:“你們這個捐錢有計劃沒?我們也能申請麼?”
有人在背後議論:“他們把錢捐給誰,就喜歡誰?”
海蒂不止一次失眠:“我不是上帝,我只是想幫點忙。”帕特里克也開始疲憊。他怕的不是幹活,而是好心被誤解。他曾以為善意可以跨越文化,後來才發現善意也需要語言、規則和邊界。但他們沒停,依然選擇繼續。”
隨著媒體報道,質疑聲也隨之而來:他們是作秀還是真奉獻?歐洲人跑來中國農村‘裝窮’,本質是降維打擊!
二兒子凱文回應:“如果我們真有錢,為什麼不住五星級酒店?真正的奢侈不是財富,而是選擇生活的自由。”

來中國後,大兒子和二兒子只上了一年小學,小兒子只上了一年幼兒園,就沒再上了。孩子們的外國面孔在學校裡特別顯眼,不管幹什麼都好像有人盯著看似的。他們在學校裡待得很不自在,也沒辦法很好地學習。
於是,海蒂決定不讓孩子們去上學了,從美國買了一套教材親自在家教他們。
老大傑弗裡是三個孩子中中文最好的,後來透過網路考取了美國學歷,畢業後到貴陽的國際學校應聘,成為一名國際幼兒園的外教老師,每月的薪水還不錯。2020簽證正好到期,就選擇了先回比利時定居。
小的兩個孩子雖然一直待在中國,但是中文一直不太好,也沒有學歷,沒法找到好的工作。但是二兒子凱文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開一個自己的農場,種大片的莊稼,養各種小動物。所以,他們全家決定自己承包土地,開農場。

首先打聽貴陽周邊的土地,發現這邊的土地太貴了,租的話一畝大概需要700元,他們承受不了這麼貴的租金。後來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報道,說貴州有個上司鎮,土地租金比較便宜。一家人趕緊開車趕到上司鎮政府,說想租他們的土地辦農場。
工作人員說他們這兒已經沒有多餘的土地了,但下司鎮可能還有剩餘的土地,讓我們去問問。他們又急忙趕到下司鎮,終於在這裡租到了土地。
現在凱文和爸爸負責農場的工作,包括種地和養殖,媽媽和弟弟在家做飯,也做一些麵包賣給周圍的人。他們現在種了大概有100畝的玉米、南瓜和向日葵,種了點自己吃的蔬菜,更多的是種草,用來做飼料。
養殖規模也不大,有100多隻雞、20多隻羊、10多隻兔子、4頭豬。豬、羊還沒有長大,兔子也主要用於繁殖。目前,最大的一塊收入就是賣雞蛋。

一家人都很享受農場的生活。凱文和爸爸每天去農場兩趟,早上去一趟,下午五六點鐘再去一趟,一待就是一兩個小時。弟弟有時也過來幫幫忙。他們會把雞蛋拿到集市上賣,也有人專門來收。全國各地也有朋友來找他們買雞蛋,就打好包郵寄給出去。
有媒體再一次採訪他們:“你們還會繼續留在貴州嗎?”海蒂沉默了一下,說:“我們從來沒想過改變誰,我們只是想一起生活。到現在,我們還是這樣想。”

“我們家現在已經做到了中西融合,我們平時吃飯比較簡單,西餐多一些,比如麵包加沙拉醬,或者土豆泥。如今,我們也慢慢學會做一些中國菜,除了爸爸不吃辣椒,我和兩個兒子都挺能吃辣椒的。這邊的氣候我們也已經很適應了,夏天會稍微溼熱一些,冬天白天不那麼冷,夜晚還是有些冷的,爸爸就生起火爐,全家圍坐在火爐旁聊天,吃東西,身心都感覺很溫暖。”

但也有人悄悄問:他們現在,會不會後悔了?我們沒有答案。也許他們會留下,也許會離開。但他們留下的,不只是200萬元公益善款,更是一種可能性:“不同的人,也能在這裡生活。”
——End——
文: Eva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