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們,注意啦~
今年養生專場,今晚是最後一場,壓軸好品都在了!
2014年的11年陳皮
,2015年1月1號起就要鎖倉進入到15年老陳皮儲備中、再過兩年拿出來就身價翻3倍,咱們今晚可以用10年陳的價格趕上
末班車
!妥妥地踩著價值窪地!大家運氣就是這麼爆棚

另外,你們都在等的堅果禮盒晚上會來啦~和你們說,昀蓉家的這些小東西是超級值得買的,因為它家平時只做高階滋補品、不是做零食的,一年中也就年末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和他們少量定製一些高品質的零食。
嗯,不多說了,我這個吃貨上線,直接錄影片分享啦~看完影片記得看晚上直播哈
掃二維碼來看晚場直播


回到今天正文。
娃的身高,是很多爸媽的心頭痛。在過去,身高這件事基本取決於基因,但如今,身高也變得是可以干預的了。
前幾天,“拳王”鄒市明妻子冉瑩穎發了一條影片說,決定對兒子皓皓的身高進行干預,說白了,就是打生長激素,俗稱“生長針”。
決定也不是輕易下的,因為孩子的身高增長已經不在正常範圍,從8歲以後就沒怎麼長個兒,今年11歲,身高只有136.6釐米(注:低於該年齡孩子的平均身高)。

而就家族遺傳來說,也屬於超乎尋常,因為皓皓的哥哥軒軒身高正常,皓皓比哥哥小兩歲,卻矮了哥哥足足相差33cm。

期間他們也做過努力,比如讓皓皓打籃球,期望能用保守的方法促進長高,但收效甚微,反而看到皓皓被籃球隊裡其他的同齡孩子“身高壓制”,冉瑩穎心裡很不是滋味。

冉瑩穎說最讓她心碎的是,皓皓身邊的不少同學經常嘲笑他是“矮冬瓜”。

在帶皓皓去醫院做了全部檢查後,醫生建議他們打生長激素針,不然就會錯過最好的生長期。
所以在多番權衡利弊後,冉瑩穎夫妻倆還是決定給皓皓打針。

打生長激素針是個漫長的治療過程,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種考驗。因為他們選擇的是短效針,每天都需要往孩子肚上扎一次針(據我所知,這個治療的週期是半年打底,大約在8-12個月)。25天后,一直很堅強的皓皓情緒崩潰了,哭著說自己害怕,不敢往身上扎。

在冉瑩穎的耐心安慰下,皓皓平靜下來,完成了當天的一針。
好在治療效果比較明顯,25天內,皓皓長高了1.4cm。
這件事上熱搜後,瞬間引發了廣泛討論。
網友們涇渭分明地分成了三派。一派贊同,認為提前干預十分有必要。



一派反對,認為沒必要打生長激素,順其自然,孩子會慢慢長高的。


還有很多人充滿了疑惑糾結,不知道要不要打、能不能打。

什麼情況下需要打生長激素?生長激素的原理是什麼?有沒有副作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這個話題本來我最近打算也要和大家聊聊,因為剛好身邊也有個朋友的孩子也要開始打了,他們也是綠色追高了大半年效果不明顯、眼見著孩子已經發育,權衡再三也是在醫生的建議下還是決定干預。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先聊一些基本面的知識。我朋友的案例和具體細節目前正在梳理,後面會和大家分享。

孩子的個頭高還是矮,主觀臆斷不做數,咱們國家有客觀的
身高的標準值。
從2023年開始,我國施行國家衛健委釋出的最新版《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具體如下圖:
上下滑動圖片檢視👇

上下滑動圖片檢視👇

7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身高標準可參考下圖:

如果孩子身高長期<P3或<-2SD,就有必要到生長發育科就診檢查。
除了身高絕對值外,還要考慮增長速率,依據《兒童體格發育評估與管理臨床實踐專家共識》,當出現以下情況時,要警惕生長緩慢:
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因素佔比影響高達70%。
男孩遺傳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cm)± 7.5cm
女孩遺傳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cm)± 7.5cm
上面提到的冉瑩穎和鄒市明夫婦,身高均為162cm,那他們兒子的遺傳身高就在161cm到176cm之間。當然,由於後天因素影響,最終身高也會在這個區間內有所浮動。
比如奧運冠軍潘展樂,他父母的身高之和只有339cm,但他卻長到了192cm,這也算是中了基因彩票了。

孩子能否打生長激素,判斷標準並不是身高,身高只是其一,除了身高不達標,還需要有嚴格地檢查是否有其它適應徵,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Turner綜合症(即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小於胎齡兒、特發性身材矮小症等。醫生必需在對孩子進行全面檢查和評估,才能給出明確的打或不打的建議。這些檢查包括以下這些幾個大類目:
1. 常規檢查:
● 體格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鈣、磷等;
● 甲狀腺素測定,排除由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的生長遲緩;
● 生長激素激發試驗、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測定;
● 骨齡、骨骺線檢查;
● 其他檢查:核磁共振,排除顱內腫瘤、腦垂體病變;排除肝臟、腎臟或其他系統的嚴重疾病。

2、生長激素激發試驗
而因為打針的判斷也涉及到孩子所處的階段,是在發育期、還是尚未發育。如果醫生肉眼從孩子性徵上判斷孩子可能已經發育,就會需要做一項生長激素激發試驗,以瞭解孩子處於發育的哪個階段。
生長激素(GH),是由腦垂體前葉分泌的肽類激素,能促進骨骼、內臟和全身生長以及蛋白質的合成,影響脂肪和礦物質代謝,在人體生長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青春期中期到達高峰,青春期後期及成年後分泌逐漸減少。

一天中,生長激素呈脈衝式分泌,並受睡眠、運動、飲食等因素影響,因此,單次隨機測定,不能真實反映其分泌情況,需要使用藥物,如胰島素、精氨酸、可樂定、左旋多巴等進行激發試驗。
03
生長激素的型別和價格
04
生長激素的風險有多大

激發試驗前一晚22點後禁食,次日清晨8點前空腹抽血化驗,分別測定用藥0分鐘、30分鐘、90分鐘、120分鐘的GH值、血糖值,整個過程持續2小時,期間不能吃東西,可少量喝水。
GH峰值>10 μg/L為正常;
GH峰值<5 μg/L為生長激素完全缺乏;
GH峰值介於5-10 μg/L為生長激素部分缺乏。
為了減少誤差,通常需要使用兩種不同藥物進行測試,只有在兩次激發試驗中,GH峰值均低於10 μg/L,才能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

常用的生長激素藥物商品名稱有賽增、安蘇萌、珍怡等,以賽增為例,主要有粉針劑、水針劑兩種型別,其中,水針劑包括普通水針和長效水針兩種。

價格方面,粉針劑最便宜,但需要自己調配藥劑,然後用一次性針管注射,而且一天打一次,使用起來很麻煩;
普通水針雖然也要一天打一次,但使用的是隱藏式針頭,無痛設計,操作方便,能大大減輕孩子的牴觸心理。
長效水針僅需每週注射一次,但相應地價格也最昂貴,一般家庭負擔不起。
因此,大多數家庭會折中選擇普通水針,孩子體重越重,花費越多。賽增的普通水針價格是1031元/30u,一個體重45kg的孩子,每天需要注射10u,一個月就要花費近萬元,如果治療週期兩年,就要花費24萬元,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我之前也看到過很多關於現在醫院普遍給孩子打生長激素的報道,褒貶不一,家長們的討伐聲也很大,甚至還有一些比較激進的“陰謀論”。
我覺得爸媽們都不容易,孩子的一點小事,都是爸媽的心頭大事,別說關乎一輩子的身高問題,所以我並不想在判斷依據不明確的時候對於該不該打生長激素這件事上輸出會讓爸媽有引導性的觀點。
這裡只放一些目前能在醫院的公開資料中能查到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對的,也請爸媽們在評論區指出。
過去15年間的統計樣本顯示,生長激素製劑總體上是比較安全的。因個體差異,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
● 注射部位疼痛、發麻、紅腫、關節痛、肌肉痛等,隨著用藥時間延長,不適感會逐漸減少;● 頭痛、噁心、視力障礙、頭暈。考慮存在良性顱內高壓,應停止治療,待症狀緩解再以較低劑量恢復治療;● 加速生長可能導致股骨頭骨骺滑脫,大腿骨上部移位,需要進行矯正;● 生長激素治療不會增加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但長期治療可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島素抵抗。在治療過程中要定期檢測血糖,出現異常及時暫停治療。
● 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因此要隨時監測; ● 瑞典一項研究,透過長達35年的隨訪發現,總體腫瘤事件風險(包括良性和非特異性腫瘤)稍有增加,但未發現惡性腫瘤事件的風險增加。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已經錯過了發育期,骨骺線完全閉合,這時再打生長激素,不僅不會促進長高,還會導致肢端肥大和其他併發症。
這裡也再重申一下,如果爸媽想要了解自家孩子是否需要打針的,務必要去找當地的三甲醫院,掛內分泌科或生長發育科,聽取醫生的建議、瞭解可能存在的風險,後續如果要治療,也需要結果孩子的身體情況、家庭支出能力等再綜合考慮。

其實真正符合身材矮小的各向對症的孩子是非常少數,而這幾年在“打針熱”裡翻滾的爸媽們,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身高有更高的期望值。
我當然不覺得爸媽期望孩子更高有什麼錯,但我也覺得凡事都是利弊權衡,現代醫學的進步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但仍然,額外的注入,也是一定程度地違背了自然發展。
所以對於確診是身材矮小、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來說,生長激素治療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孩子身高在正常區間內,只是因為父母想讓孩子的身高“更理想”,那也需要想清楚的是,醫學不是完美的,有得到的同時、也得接受可能會有失去。
紀錄片《閃閃的兒科醫生》裡面就有這樣一幕:
一對父母帶著9歲3個月的孩子,去看生長發育門診,父母一開口就說,想給兒子打生長激素,理由是:覺得孩子比班上同學都矮,排隊時站在他前面的只有三四個人。

醫生當場拒絕,因為9歲3個月孩子的平均身高是136cm,而這個孩子的身高是135.6cm,接近平均值,完全正常,根本沒必要打生長激素。

家長不死心,又連著要求了四遍,希望醫生能夠“通融一下”。
醫生均明確拒絕,告訴家長:針不打在你身上,風險也不出在你身上,只有明確矮的是建議干預的,你(家孩子)又不矮。

這樣的家長,不是個例,在他們眼中,生長激素彷彿是“萬能神藥”,可以讓孩子突破遺傳限制,噌噌噌長成一米八大高個。
背後折射出的,是一種普遍而深重的身高焦慮。
《柳葉刀》最新研究顯示,近35年來,中國人的身高越來越高,19歲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5.7釐米,中國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63.5釐米。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如果自己孩子的身高落後於同齡人,家長感到焦慮,也在情理之中。
但“打生長激素”是一種嚴謹的醫學手段,絕不可隨意使用。而且,身高與營養、睡眠、運動等因素同樣關係密切,從這些方面去發力,也有助於長高。

《新週刊》報道過一個故事:
上海人馬瑞身高178cm,妻子身高165cm,按理來說他們女兒的身高應該不成問題,但現實是,女兒9歲時身高卻比同齡人矮很多。
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孩子的骨齡比實際年齡大1.3歲,推算將來身高只能到153cm。
馬瑞和妻子焦急如焚,很多朋友建議他們給孩子打生長激素和抑制發育的針,他們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先調整生活方式。
從那之後,馬瑞調整了女兒的學習計劃,要求她9點前必須做完作業,10點關燈睡覺;飲食上,牛奶每天500ml,雞蛋一天兩個,保證蛋白質攝入,蔬菜和肉的比例是 60%和40%,每週吃三至四次牛排;運動方面,除了游泳、足球、跳舞外,還要求她每天做20分鐘蹦床跳或摸高跳。
這番努力頗有成效,一年後再測骨齡,已經正常了。最終,馬瑞女兒的身高長到了163cm。

能透過自然手段成功增高,當然是皆大歡喜,但也有可能,在努力之後,孩子身高依然不如人意。這種情況下,考驗得更多的就是家長的心態了。
和“容貌焦慮”一樣,過分的身高焦慮,也是社會評價標準扁平化所催生出的不正常現象。
高於一般人,固然是一種優勢,然而,對身高的追逐,不該成為我們病態的執念。身高、外貌,也遠遠不是人生的全部。
積極地做好能做到的事,坦然地接受人力所不能及的事,將這份樂觀與從容傳遞給孩子,才是會讓孩子受益終生的財富。
///
啊呀,寫完今天這篇其實我內心也是蠻不平靜的。作為爸媽,我自己其實也陷入過身高焦慮中,所以我特別能理解一些爸媽的決定。誰都是愛孩子的,養孩子真的都不容易。
OK雖然身高也一般,但我目前還不考慮打針這種手段。雖說我也希望OK能長得更高,最好能長到180,有雙大長腿……但多少得要尊重現實,要有個全方面的平衡和考量。
當然,我也會考慮一些安全的方式給兒子多多爭取長高的機會。就像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在醫生的建議下我也會給兒子吃一些可以助力睡眠的益生菌,尤其裡面有3種菌株可以助力γ-氨基丁酸合成,可以有效幫助大腦放鬆神經。只有睡的好,才能長得高,這是所有人都有共識的點。這也是目前階段我能接受的方式了~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加小助手入交流群。
掃小助手微信入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