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拿杭州來踩南京,沒有什麼道理

1245個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都是情緒。
最近,杭州又一次火了。

因為DeepSeek的熱度成功帶出了杭州六小龍概念,股市也炒起了地圖,杭州還加碼了財政支援,要培養更多六小龍企業。

這當然很贊。
但同時,網上也掀起一股反思潮:
為什麼其他城市沒有出現杭州六小龍
網上讚美杭州的心情是可以理解,但這個反思本身也挺有意思。
特別是跟杭州地位相當的南京,因為最近傳出轄下蘇寧企業債務重整的訊息,被好一頓擠兌。
我大藍鯨心裡苦啊,省內之前被蘇南擠兌,現在有被拿來和杭州作比較。
如果當初希音沒有出走,恐怕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但網上拉踩的觀點很多都沒有什麼道理
為什麼這麼說。

我來一一解釋:

1、經濟生態

江浙江浙,一直以來都被放在一起來講,也是自古以來國家的財稅之源,但兩個地方的生態差別很大。

這種差別主要是由地理決定的,看個地貌圖:

江蘇是長江和淮河的衝擊平原,地貌平整,又有長江水道和出海口,天然的就適合發展製造業,發展產業園和外向型經濟,所以經濟和產業結構中的國企比重大

浙江則相反,當然比福建好一點,起碼浙北的地貌還可以,其他地方都是多山,去浙江旅遊就知道了,古代靠農業就養活不了人,所以手工業發達,

商業萌芽也最早,民間創業氛圍和民營經濟活力

,全國數一數二。

不單是阿里等巨頭,還有各種產業叢集小鎮,不是蓋的。

所以,中國經濟大省如果分類的話,江蘇山東是一類,浙江廣東是一類,

這是由地理、歷史、經濟、觀念等多種因素塑造的生態使然

,各有各的比較優勢,無法簡單比較。

2、區域博弈

這一點沒看到有人說。

但是身處長三角的人才最有體會:
那就是旁邊有一個上海

說在前面:

至今我依然認為,比起京津冀、粵港澳和成渝經濟帶,

長三角一體化未來的發展潛力是最好的

這一點上海居功至偉

但同時,也要看到在長三角一體化中:
不太可能出現再出現一個有影響力的中心城市
最早體會到這種尷尬的是蘇州,這個全國經濟最強地級市,長年尋求建機場而不得,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
南京也面臨這樣的尷尬。

上海、蘇南、蘇中、浙北、皖東,都納入長三角一體化之中,所有的生產要素配置,從效率和產出上來講,也更多的要配合一體化大局。

有人會說了,杭州也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規劃中啊。
其實是不一樣的:

杭州走出了自己的新路,杭州不太靠上海的經濟外溢,同時網際網路和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跟上海競爭關係也不大。

這種優勢和天賦,別人能學得來嗎,很難。

當然,話說回來:

把杭州孵化新興產業的經驗,學習一下,改善各地的創業和營商環境,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特別是南京,錯過了希音,確實也要反思一下。
就這樣。

推薦閱讀:


最近大家都在問,經濟真的好了嗎?
節後的第一週,開門紅的情緒非常高漲,DeepSeek引爆的科技熱情,哪吒2票房帶來的消費亮點,把關稅的擔憂一掃而空。
宏觀資料超預期,微觀經濟有亮點,科技產業正當時,預期信心在增強…
很多人現實中經濟也在好轉,真的嗎?還有沒有別的證據?
可以繼續閱讀:最近大家都在問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2025年十大懸念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關稅的藝術

500個點贊局勢
高層開年三句話

閱讀10萬+   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