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S,撐不住了

近期,WSO的小閃電熱帖
被一家投行“強勢霸屏”
cr.WSO
UBS:
好訊息,上熱搜了
壞訊息,怎麼全是黑料……
UBS,大勢已去?
開啟有關UBS的帖子,瞬間就被下面的各類吐槽刷屏:“UBS很糟糕”、“情況一點兒也不好”、“每天都希望被解僱”……
“怨氣”滿滿的UBS打工人們
cr.WSO
原帖主搬運的這篇來自efinancialcareers的文章則很好地給出瞭解釋:
cr.efc
2023-24年間,UBS從Barclays和瑞信Credit Suisse挖走了24名資深投行家和約200名投行員工,其中包括前巴克萊TMT組的明星投行家Marco Valla,他加入UBS並任職美洲區投資銀行聯席總裁。
Marco Valla
cr.google
為了挖人,UBS不惜下重金高薪聘請這些人才。但事實證明,他們的加入並沒有助力UBS的投行業務騰飛,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Dealogic的資料顯示,特別是美國市場,UBS在投行業務排行榜上的名次持續下滑。2021年,它在北美排名第5,如今已跌至第23位。
WSO上的UBS員工對於這群拿著高工資卻沒有提供任何幫助的ex-Barclays高管們也是毫不客氣地吐槽:
UBS吐槽貼下面的梗圖
cr.WSO
目前,UBS仍在整合瑞信的過程中,且還需削減近45億瑞郎的成本。IB業績表現不佳,UBS新一輪的裁員又裁去了不少優秀員工,也有部分人才因為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而選擇跳槽。
Dealogic的資料顯示,UBS北美投行業務的收入已從2021年的20億美元銳減至今年迄今為止的僅2.58億美元。
惡性迴圈中,不少IB組內的關鍵大佬選擇了另謀生路:
  • 全球槓桿融資主管Marc Warm跳槽到了Barclays(略有些諷刺)
  • 全球行業覆蓋與醫療保健業務聯席主管戴David Costel跳槽到了Morgan Stanley
  • 前瑞信員工Jens Becker跳槽到了J.P. Morgan
  • 醫療保健銀行業務董事總經理Mark Filenbaum跳槽到了Morgan Stanley
UBS仍在持續招聘以填補缺失的人才視窗,今年北美地區有不少來自BofA、RBC、Citi等投行的新將加入;同時,UBS也在試圖透過重組打破目前的僵局。
據Bloomberg報道,UBS正將其併購業務(M&A)與私募顧問業務(Sponsor Advisory)合併為一個新部門:企業與私募顧問組(Corporate and Sponsor Advisory Group),目的是持續強化投行業務佈局。
cr.Bloomberg
投行選崗風暴,這些組一秒真香了
公司內部動盪不斷,將要入職的UBSer表示:sos,現在還有哪些組比較安全有潛力(不toxic)啊?
cr.WSO
相信這也是許多投行小白選組時的心聲:選對組,意味著跳槽機會多、漲薪機會多、年終獎也高;而選錯組,則可能毀掉幾年的finance career前景,在結構性裁員潮和AI的衝擊下不幸成為下一輪最佳化物件
先說大實話👉IBD中沒有完美的team,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team。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投行內都有哪些group及banker們的日常都在做什麼。
先來給大家做個小科普,投資銀行部門 (IBD) 主要分成Product Group和Industry Group。產品組專門從事跨多個行業的特定交易,而行業組則在特定行業內完成各種交易。
  • 常見Product Group包括:併購 (M&A)、重組 (RX)、股權資本市場 (ECM)、債務資本市場 (DCM) 和槓桿融資 (LevFin);
  • 常見Industry Group包括:技術、媒體和電信 (TMT)、醫療保健、金融機構集團 (FIG)、石油和天然氣 (O&G)、消費品和零售以及金融贊助商集團 (FSG)。
cr:wallstreetprep
💖大勢Product Group盤點
M&A(兼併與收購)
M&A最擅長的Due Diligence,同樣也是PE賺錢的主要方式(Due Diligence→投資/直接購買→出售)。上文提到UBS合併了M&A與Sponsors業務,其中Sponsors組主要就是為PE、對沖基金等“金融贊助商”客戶提供全週期投行服務。
作為做model最多的小組之一,M&A的日常不是在搭model,就是在搭model的路上。在M&A部門工作能得到非常紮實的technical訓練,而PE招人最看中的就是候選人是否擁有超強的modeling能力,也因此投行M&A組的bankers跳槽PE更有優勢。
但投行M&A組的work life balance是較差的,每週工作100+小時,不過獎金可達年薪2倍,回報率還是拉滿的。
LevFin(Leveraged Finance,槓桿融資組)
UBS繼承了瑞信強大的LevFin業務,但近期組內裁員+原主管Marc Warm跳槽Baclays讓其口碑有些下滑。有些諷刺的是,UBS為了扳回一城,又將Baclays的老將Peter Toal挖走,擔任其LevFin&DCM組的新任全球主管。(極限拉扯,UBS員工不想看到的Baclays領導再+1……)
LevFin因債務交易週期短、節奏快,突發性任務更多,專案密集期每週工作80-100小時,需要應對深夜修改融資方案、緊急路演等任務;非專案期就相對緩和(每週60-70小時)。
PE的LBO投資依賴槓桿融資經驗,而LevFin背景的候選人熟悉債務結構設計,因此LevFin跳槽買方的成功率很高,同時薪資上也是高投入高回報,非常香。
💖還有這些超厲害的Industry Group
科技組(TMT) & 醫療健康組(Healthcare)
2024-25年,以生成式AI和半導體為核心的Tech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AI、半導體等明星公司的IPO和併購交易也持續活躍,對於TMT組來說是非常積極的發展訊號。
TMT組對於候選人的專業沒有太多限制,同時Exit機會也多,可以轉去PE/VC或是科技公司戰略部。
Healthcare行業是非常concentrated industry,而大的deal和較多的deal flow都是上圖提到的三大類的頭部公司裡來的。因此BB的Healthcare組deal flow都比EB的要更好一些。
隨著全球生物醫藥與基因技術領域進步,2025年全球生物醫藥併購市場持續升溫,頭部交易包括👇
  • 強生146億美元收購生物製藥公司Intra-Cellular
  • 瑞士製藥巨頭諾華31億美元收購生物製藥企業Anthos Therapeutics
  • 醫療器械巨頭Stryker以50億美元收購Inari Medical(Inari Medical專注於靜脈血栓栓塞或患者靜脈血栓等疾病的治療)
即使處於經濟下行期,企業和資本仍會投資高附加值的醫療科技領域,以尋求長期回報。因此,對於留學生來說,選擇抗週期性強的投行Healthcare組是當下基本不會出錯的選擇。
Healthcare組的bankers跳mega funds也會比較吃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exit out👇
  1. 專精於healthcare sector的基金也是很多healthcare投行家的跳槽方向,APAC地區的機會更多一些。
  2. 去一些大的醫療公司做Corporate development /corporate finance,可以給員工指導這個藥怎麼賣,怎麼樣把公司估值講好。
  3. 去early-stage的醫療公司做fundraising。
Industrial(工業與製造業組)
在UBS內部,工業組也叫做GIG(Global Industrials Group),是與LevFin相當的王牌業務。作為UBS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紐帶,GIG透過能源轉型和供應鏈重組專案驅動中長期增長。
cr.WSO
不過在大部分投行中,由於工業企業的利潤率較低,因此會直接影響該組的bonus規模。同時,Industrial組的exit較單一,資深從業者多轉任產業集團CFO或戰略顧問,較少進入PE/VC,因為工業領域投資週期長、流動性差。
高盛合夥人給留學生的IBD實習建議
目前,順利上岸暑期實習的小夥伴們應該都開啟了自己的投行打工生涯。
對於投行實習該怎麼做,怎麼提高return率高盛的合夥人Dave Friedland就曾分享過他的4個建議:
1、工作不止有“數學”
大家普遍認為進了華爾街投行,一切工作都和excel、財務和金融建模相關,事實並非如此。Dave Friedland強調:
“我們可以教每個人數學,但有些東西你教不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如何處理手頭的任務。”
他表示,在評估實習生的時候還會非常看重是否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是否積極主動、反應敏捷、工作努力。
在每一位實習生的technical水平不差的情況下,尤其是要懂得interpersonal skills的運用。對此,WST的NYU學員Cindy學姐在暑期實習表現相當優秀,中旬評估就得到老闆的認可,最終也是成功拿到Nomura的Return Offer
這裡我可以說一下ED老闆對我工作表現哪些方面比較滿意定,對於要去投行做summer intern的學弟學妹們可以參考下,瞭解投行老闆的評判標準。
  1. 工作效率:ED老闆說我工作完成比較及時。他2、3天后才要的東西,我當天就給她。
  2. 反應迅速:他臨時有問題/要找一個檔案,我都是比較快的給到回應的那一個。
  3. 注重交流:我平時和他交流比較多,工作上不太明白的地方問得比較仔細。經常要問他哪些地方要改正,讓我知道。
2、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
當你參與一個專案時,要抱著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心態來處理,不要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這是我的想法,這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嗎?或者你能給我另一個建議嗎?”
3、學會多工處理
Dave Friedland表示,多工處理可能是這一行最重要的技能,專案不是線性的,實習生可能同時為4、5個不同的人處理4~5件不同的事情。比如,對Intern來說,製作pitch books,為客戶做presentations,準備備忘錄或準備IPO檔案,這些事都有可能同時發生。
WST的K學員透過暑期實習成功拿到Evercore的return全職offer(該頂尖精品投行每年美國辦公室錄取的中國留學生僅為個位數)。
我在Evercore實習過程中,肯定有壓力比較大的時刻,比如當同時有很多人給我分配任務的時候。解決方法就是及時溝通自己的工作capacity和manage expectations and timeline。
作為新人,在手忙腳亂的時候也很容易出錯。我是有一次,數字算錯,sum的時候漏了一個cell。等發現錯誤的時候associate已經把presentation發給MD,所以真的沒法補救。我的做法就是在和MD開會的時候,剛進他的office開啟presentation之後,馬上開門見山地直接說,我這個數字算錯了,正確的數字應該是xyz。
對於犯錯,我的建議是double-check甚至triple-check你的deliverables,如果發現錯誤第一時間跟上級主動溝通。自己發現錯誤永遠比讓別人發現你的錯誤更容易原諒。
4、承認你不知道的事情
對實習生來說,真正重要的技能不是“知道事情的答案”,而是“知道去哪裡得到答案”。高盛會為每位實習生配一名mentor,通常是一名第一年或第二年的全職Analyst,要懂得尋求幫助。
不清楚自己究竟適合投行的哪個組?
想知道如何表現才能透過暑期實習拿下Return Offer?
想了解更多投行上岸乾貨?
別急,現在就有一個絕佳機會
👇
WST第十一屆百萬年薪分享會
如期而至
每一年的求職季,對於留學生而言都充滿不確定性
AI崛起重塑行業格局、高薪行業裁員潮加劇內卷、川普上臺嚴審簽證政策
讓留學生求職之路愈發迷霧重重
此時,來自 “過來人” 的指引就顯得尤為珍貴
WST第十一屆百萬年薪分享會
邀請曾在求職披荊斬棘的學長學姐們
以投行、買方、科技、諮詢等業內資深人士的獨特視角
深度剖析高薪行業篩選人才的底層邏輯
結合AI時代的深刻變革
為留學生們精準拆解這一特殊背景下的求職新挑戰與新機遇
在複雜多變的求職季中錨定方向
WST第十一屆百萬年薪分享會
集結多位行業頂尖導師深度解析
IMC導師揭秘Quant最新用人標準
McKinsey導師分享管理諮詢的上岸法則
更有上岸八大投行、MBB的學員分享
如何在WST的助力下成功斬獲高薪Offer
……

除此之外
WST第11屆百萬年薪分享會現場還有驚喜抽獎活動
豐厚福利等你拿
2025年7月13日
我們不見不散!
WST第11屆百萬年薪分享會報名通道來啦
掃描下方二維碼新增小助手
傳送【年百】即可報名
自2018年開始,WST已經舉辦了多場年薪百萬分享會。以留學生求職為主題的大型線下分享會,WST團隊精心邀約來自各個高薪行業的導師和艱難求職季依舊穩穩上岸的WST成功學員,梳理海外求職形勢,解決廣大留子痛點。超20000位留學生在WST的百萬年薪俱樂部對求職有了新的認知。
幾張照片和影片帶大家回顧WST歷屆百萬年薪分享會。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