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曾於裡

雖然兩季都是豆瓣9.5分的神劇,《機醫》系列卻算不上正統的醫療劇。劇中的律帝醫院像個烏托邦:沒有現實裡的“看病難”,經濟困難的病人有神秘“長腿叔叔”默默墊付費用;沒有醫患糾紛,哪怕面對生死抉擇,醫生和患者之間更多是信任與理解;職場戲沒有權力鬥爭,五個科室帶頭人每天忙著治病救人,閒暇時插科打諢,工作生活兩手抓,兩手都瀟灑……
《機醫》系列更核心的部分,是五個40歲中年人的生活圖鑑。他們又稱“99s五人幫”(1999年進入首爾大學醫學院的同屆學生),包括肝膽胰外科的李益俊、小兒外科的安正元、胸外科的金俊完、婦產科的梁碩亨和神經外科的蔡頌華。現實中,中年人的友情常被時間沖淡,五人組卻把20年的情誼變成觸手可及的溫馨日常——李益俊會給疲憊的蔡頌華頭頂“充電”,金俊完和梁碩亨能為搶遙控器扭打成一團,安正元永遠帶著溫柔笑意看著這群“老小孩”……他們再忙也都保持聚會的頻率,難過時有人傾訴,開心時有人瘋鬧,跨越20年仍鮮活如初的羈絆,是多少成年人對於友情最奢侈的想象。

《機智醫生生活》劇照
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讓人嚮往:40歲不結婚不生子?沒關係。蔡頌華一個人露營時哼著歌搭帳篷,梁碩亨獨自在家看綜藝笑到打滾……他們從不被“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的標籤綁架。五人組排練樂隊時跑調走音,互相吐槽卻堅持每週練習,只為在一起認真地做一件無用但開心的事,這同樣是多少中年人難以擁有的鬆弛狀態。
有人不免覺得這樣的故事太理想化,但恰是這份“理想”擊中多數觀眾。現實中的我們為房貸、婚育、職場壓力焦頭爛額時,劇中的五人組告訴你:40歲竟然可以如此灑脫自在,友情可以跨越時間,職場可以沒有算計,生活不必按別人的標準來過……它不是完美的醫療劇,卻是一杯遞給中年人的暖心咖啡——苦澀中帶著醇厚,讓人看完後願意相信,理想中的生活真的存在於某個平行世界,只要我們不放棄那份對美好的期待與實踐。
如果說《機醫》為觀眾編織了理想的中年生活,《機住醫》則撕開這層濾鏡,它將鏡頭對準一群28歲的住院醫師。

《機智住院醫生生活》劇照
《機醫》中,五人組是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的教授醫生;《機住醫》中,住院醫生四人組更像被迫營業的普通打工人:女主角吳怡瑛(高允貞 飾)因欠債被迫重返醫院,每天垮著臉唸叨“上班唯一動力是發薪日”;表南景(申始雅 飾)沉迷名牌和刷存在感;嚴在一(姜有皙 飾)的上一個職業是偶像男團成員,他醫療業務能力墊底,常因過度熱情被同事吐槽;金思備(韓藝智 飾)雖然學業成績優異,但像一個AI人類,缺乏對患者的同理心,在工作中表現得很冷漠。
《機醫》的手術檯總是專業有序,《機住醫》一上來就密集展現菜鳥醫生的狼狽:吳怡瑛在手術中狀況百出,不是面罩出問題,就是手套更換不及時,一度被趕出手術室;嚴在一各種小題大做,比如普通流鼻涕就聯想到“顱底骨折”,鬧出不少笑話……
不愛工作,工作壓力大,還頻頻因為工作被罵,由此,四人組的日常充斥著Z世代熟悉的“喪”:“不是我不想工作,是我做不了,我覺得職場生活跟我的興趣不合。”“為什麼上班要準時,下班就不能準時?”“反正我隨時都可能會走,我想走的話明天就辭職”……喪感十足的臺詞,揭開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的普遍困境:他們在面對日復一日的繁重工作時,很難立刻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不想上班”成為常態。

《機醫》中“99s五人幫”是成年人友情的童話,《機住醫》的四人組是個性鮮明、彼此疏離的年輕人,因工作被硬湊在同一個團隊裡——他們各有稜角,理念不合,爭執不斷是常態,甚至有時也會遭遇一些小人行徑的“使絆子”。比如金思備因嫉妒吳怡瑛受教授青睞,故意格式化她電腦裡的檔案,導致吳怡瑛被教授罵。
醫院裡的前輩,多不是五人組這樣的“暖心導師”。四人組被前輩罵是家常便飯;就算具道圓(鄭準元 飾)已經是第四年的住院醫生,級別比他高的研究醫師明恩媛,還是將他從論文第一作者降為第二作者,竊取具道圓的論文署名權……
看到這裡,不難理解一些觀眾看完《機醫》系列後,再看《機住醫》時的心塞感。《機醫》裡的五人組是“別人家的40歲”,《機住醫》像一盆冷水澆下來:新人醫生們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同事之間暗流湧動,前輩打壓、職場PUA、菜鳥失誤等現實困境輪番上演……強烈的反差,讓習慣了《機醫》治癒基調的觀眾一時難以接受,甚至覺得“衍生毀經典”。

但換個角度看,“骨感”並非缺點,而是年輕人的現實處境。多數人的28歲,是在摸爬滾打中成長的吧?面對高強度工作時的力不從心,與同事磨合時的摩擦碰撞,被前輩打壓時的委屈不甘……《機住醫》是一面對準年輕人的鏡子,讓他們在劇中看到自己的困境,再帶著他們一起尋找破局的可能。
《機醫》聚焦理想的中年生活,《機住醫》聚焦年輕人充滿骨感的現實生活,二者看起來南轅北轍,但其實,作為原作與衍生劇,它們的精神氣質是共通的,也殊途而同歸,都為奔赴一種“理想的生活”。
《機醫》系列直接呈現了一個理想的結果,劇中是一個“好人的集合”的世界,就像導演申元浩說的:“我們講述的故事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刻畫出的角色即便有些不切實際,也應該是‘好人的集合’。如果說幻想,那我希望這個世界全是好人。也許顯得過於理想主義,但我想給觀眾最溫暖的安慰。”
《機住醫》則展現年輕人通往理想生活的過程:40歲時的瀟灑不會憑空而來,它是如何從28歲抵達的?在這個過程中,醫生與患者、醫生與醫生、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每一組關係,都成為青年醫生的成長契機。

比如醫生與患者的關係。當孕婦在走廊突然臨盆,沒有上級醫生在場的緊急時刻,吳怡瑛不得不獨自接生。緊張與慌亂中,她迅速做出本能的職業反應。嬰兒啼哭響起,她有難以置信的錯愕,有劫後餘生的釋然,更有醫生責任感與成就感的體悟——自己的每個舉動,都可能直接關聯著他人的生命。
比如醫生與醫生的關係。金思備因徐教授偏愛吳怡瑛而心生嫉妒,給吳怡瑛“使絆子”。吳怡瑛沒有當場拆穿,而在需要幫手時,主動邀請成績第一的金思備一起給引產的嬰兒做皮膚取樣。在手術室裡,兩人共同完成這項悲傷的工作。金思備被吳怡瑛的專業態度感染,醫生這份職業是有重量的,它容不得私心鬥氣。同事的情誼也是在一次次並肩作戰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又比如患者與家屬的關係。年輕的患者被懷疑腫瘤轉移卵巢,她一直鎮定地安慰擔心的母親,卻在獨自進入手術室後崩潰痛哭。原來她只是用冷靜讓媽媽放心,她的內心一樣恐懼無知。吳怡瑛選擇推遲手術,讓患者釋放她的情緒。醫院裡的每個患者背後,都牽著無數複雜的情感線,醫生面對的不僅是病症,也是一個個帶著愛與牽掛的靈魂,明白了這一點,吳怡瑛不只是刻板遵循流程,而多了一份將心比心的體恤。

可以說,理想生活的實現,本質上是一種專業能力與共情能力的平衡術。專業是立身之本,醫生必須精進醫術,才能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別看五人組如今都是技術一流的教授,那是因為年輕時,他們已在值班室的硬板床上熬過無數長夜,在手術室的無影燈下練就了過硬本領。28歲時吃過的苦、流過的汗,都化成了如今治病救人的底氣。
僅有專業能力還不夠,理想的生活還需要一顆能感知他人痛苦的心。同理心不是醫者的天賦異稟,而是在見過產房外的焦慮、太平間裡的哭聲後,逐漸學會與他人的悲歡相連,用溫柔和理解托住那些破碎的心靈。所以,五人組能夠聽見家屬的擔憂,理解病人的恐懼,在衝突中學會換位思考,讓醫療不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有了人性的溫度。

《機醫》只是《機住醫》的未來形態。28歲的狼狽與40歲的從容,並非割裂的兩端,而是同一條成長路徑上的不同階段。不論年輕人從事什麼職業,只有當我們在專業上獨當一面,又能在與人相處時永遠保留柔軟的觸角、在情感上托住他人,我們才能真正抵達那種理想的“機智生活”。《機住醫》蘊含著理想生活的“方法論”。
從經典的《機醫》系列,到這一次漸入佳境的《機住醫》,它們的理想主義不免遭到一些觀眾的質疑:這不就是“雞湯”嗎?

事實上,雖然都是雞湯,但有的像家裡灶上煨了一整天的土雞湯,湯色清亮、入口甘甜,喝下去從胃裡暖到心口;有的就像餐館裡攤兌水的雞精湯,表面飄著層浮油,喝兩口就膩得慌,除了滿嘴味精味什麼也沒留下。無疑,《機醫》系列與《機住醫》都屬於前者。韓劇一向擅長褒這種甘甜暖胃的“雞湯”,《機醫》系列之前,申元浩導演及李祐汀編劇還合作過高分神劇《請回答》系列,不同的題材,不同的做法,卻有著相似的配方。
韓式“雞湯”有吸引力,創作者精準把握市場脈搏,深諳觀眾心理,繼而將社會情緒轉化為動人的故事。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機醫》系列和《機住醫》揭示都市人嚮往的“理想生活”:一群專業過硬又充滿人情味的醫生,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請回答》系列則用懷舊的筆觸,勾勒普通人珍視的情感記憶——那些共同成長的歲月,那些相濡以沫的溫情……它們都觸碰到觀眾內心柔軟的部分。

同樣的溫情故事,放在別處可能淪為狗血套路,韓式“雞湯”總能不落俗套,找到新鮮的講述角度。《機醫》系列以醫療劇為框架,經由醫生與患者、同事之間、患者家屬之間紮實的人物互動,給故事打下厚重的生活底色,那些關於生命、理想的探討便有了紮實的落腳點。醫生這個職業確實具有典型意義:專業能力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基,共情力則是穿透職業壁壘的情感橋樑,兩者結合契合“理想人生”的內涵——既要在自己的領域站得住腳,又不能丟了對他人的溫度。劇集將抽象理念拆解進具體生活片段,不浮誇不造作,全靠細節裡的真誠打動人心。
溫情韓劇裡沒有什麼誇張的視覺衝擊或狗血的衝突堆砌,只有對生活細節的微妙捕捉和情感張力的自然流淌,而韓式“雞湯”的回甘就隱藏其中。比如《機醫2》,延雨媽媽頻繁拎著家鄉美食來醫院,和醫護們熱絡聊天,像極了尋常病人家屬的日常。鏡頭一轉,護士們卻在背後小聲嘀咕,懷疑這位母親頻繁造訪是要收集證據鬧醫鬧。這種對醫患關係的警惕揣測,貼合現實中人們對醫療糾紛的刻板印象,也悄悄把觀眾的預期引向常見的衝突戲碼。結果完全猜錯方向。延雨媽媽只是想在這個女兒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聽聽那句“延雨媽媽”的稱呼,讓女兒存在過的痕跡在他人的記憶裡多停留一會兒。反套路的場景設計背後,是韓劇對人性的溫柔凝視,並將其淬鍊成一種不煽情卻直抵人心的力量,讓溫暖和酸楚同時湧上心頭。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創作中揭露醜陋、批判現實,比表現真善美更深刻。這其實是偏頗的。雖然直面陰暗需要創作者拿出不小的勇氣,但這不意味著,刻畫真善美是容易的。在如今這個充滿懷疑、不少人內心沮喪的年代,把真善美拍得讓人信服、打動人心,還能給人力量,反而更難。那些高分溫情韓劇,提供了正面的示範。
《機住醫》也應該在這個序列裡,它是一碗甘甜也暖胃的“雞湯”。不論你是否處於迷惘的28歲,只要你對於理想的生活有想象、有嚮往,卻又不知道如何抵達,那不妨跟著這群跌跌撞撞的住院醫生們,一起經歷、一起成長、一起抵達吧。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