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FindN5首發體驗!不展開,也是旗艦! 2025-05-10 09:04 愛範兒 體驗 超越直屏 在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先做一個小挑戰。 在這個黑暗的空間中,我們擺放了幾臺不同的手機,隨著螢幕的點亮,給你三秒鐘判斷:哪臺是摺疊屏? 這是 OPPO 剛剛推出的新一代摺疊屏——OPPO Find N5 詳細影片評測,請看這裡! 做好一部摺疊屏,要先做好外屏 眼尖的小夥伴可能發現,剛才的挑戰裡,我並沒有展開 OPPO Find N5,而是隻用外屏來對比。 為什麼我要藏起摺疊屏的終極形態? 回答這個問題,我先丟擲一個暴論:最好的摺疊屏手機,是讓人忘記展開螢幕! 先別急著否定,你們跟著我回憶一下,摺疊屏的詭異現狀:從摺疊屏這個形態出現直到今日,所有廠商和使用者,都在瘋狂琢磨內屏。 摺痕明不明顯?鉸鏈絲不絲滑?展開後夠不夠大?手感怎麼樣? 不是說這不好,畢竟摺疊屏主打的就是展開後的大屏體驗,但問題是,我們買的是一部手機。 看看你的螢幕使用時間——微信、抖音、支付,這些佔據 80% 使用場景的操作,需要的是能隨時單手掌控、輕鬆打字的手機,而不是需要一臺雙手捧著的便攜平板。 但是在行業和使用者注意力的傾斜下,摺疊屏的外屏長期被忽視,久而久之就成了附加品,導致摺疊屏的整體體驗其實並不算好。 最後,我們花大價錢買了一部摺疊屏手機,忍受著超出直板機的重量和厚度,犧牲了旗艦影像能力,得到的卻是一臺合上不好用、展開也不方便的手機。 這就像是你對米其林憧憬已久,好不容易花大價錢去吃一次,本打算大快朵頤,結果份量還沒炸醬麵上的澆頭多,好像是挺新鮮,但刀叉都沒捂熱,盤子就見底了。 最後還是在米其林門口,買了個麥當勞才填飽肚子。 摺疊屏就處在這種尷尬的境地,看起來很高階,體驗卻兩頭不討好,用大屏難受,用外屏更難受。 一臺手機,如果佔據了日常百分之八十以上使用環節的外屏都不好用,靠那百分之二十的,內屏是救不了使用體驗的。 那麼,怎麼破局? OPPO 做了兩件事兒。 第一件事兒,OPPO 把外屏做好了。 這塊 6.62 英寸的螢幕擁有 1140×2616 的解析度,畫素密度為 431 PPI,支援 1-120Hz 自由動態重新整理率,全域性峰值激發亮度可以達到 1600 nit,完全可以媲美 OPPO 自家 Find X8 Pro 那塊解析度為 1264×2780 的 6.78 英寸的螢幕。 拋開引數,OPPO Find N5 這塊外屏給我的實際體驗就一個詞兒:爽! 為了展示這塊外屏的響應速度,我們設計了兩個挑戰,在高幀率下觀察這塊外屏的表現。 這次挑戰共準備了兩個機型,分別是 OPPO Find N5 與對照的 iPhone 15 Pro,由於系統不同,我們專門選擇了,動畫過渡較少的相簿介面。開啟同一張圖片,來看看他們的表現。 雖然有響應策略等方面的影響,但 OPPO Find N5 的外屏響應速度的確已經非常優秀,完全不輸 iPhone 15 Pro,在日常使用中完全不會出現拖拽、不跟手的情況,隨時可以響應我的指尖動作,哪怕是換上其他的直屏旗艦,N5 也不落下風。 外屏還有個問題 ,就是誤觸最佳化。 由於形態的限制,摺疊屏的外屏想要達到直板機水平,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做更細緻的最佳化。 同樣在高速相機下,我們用日常的打字速度對這塊螢幕進行一個簡單的最佳化測試。 在快速輸入的情況下,兩部手機都沒有出現誤觸的情況,順利完成了挑戰。螢幕的響應速度、最佳化水平都到位。 但還有最重要的顯示效果,OPPO Find N5 的外屏全域性峰值亮度激發可以達到 1600 nit,這個資料已經追上了旗艦級別的直屏機。 將 N5 與其他直屏旗艦手機一起丟到太陽底下觀看超寬幅照片,這塊外屏的實際顯示效果完全不輸其他直板旗艦機,沒有絲毫露怯。 可是外屏光好用也不行啊,三星的外屏就很不錯,但是 Z Fold 6 一合起來就像拿了一塊磚。 於是,OPPO 做的第二件事兒——把 Find N5 變薄了。 OPPO Find N5 摺疊後的整體厚度只有 8.93 mm,相比之下,華為 Mate 70 Pro+ 與 iPhone 16 Pro Max 的厚度為 8.25 mm,0.7 毫米左右的差距感知已經不算明顯,而 229 克的重量也基本與主流旗艦機型齊平。 手握著 OPPO Find N5,除了比傳統手機更為細長一些,直角邊框帶來視覺與手感上的乾淨利索,配合並不過分的重量,你甚至察覺不到這是一臺摺疊屏。 這兩件事兒一做完,OPPO 的目標就達成了。 什麼目標? 做好一部直板機! 奇怪不?明明是摺疊屏,我卻一直在談論外屏,但這恰好是核心問題所在——傳統摺疊屏的邏輯是「為摺疊而摺疊」,先強調展開形態的價值,再為厚重、摺痕等問題辯護;而 OPPO 則認為「直屏體驗是核心,摺疊是增量價值」,這才真正符合使用者對「手機」的底層基礎需求。 也就是說,想做出一臺優秀的摺疊屏,前提是先做出一臺出色的直板機。 就像剛剛我吃完米其林回家路上買的麥當勞,漢堡嘛,大家都盯著漢堡中間的肉餅有多厚多香,但 OPPO 覺得要是麵包坯子又硬又難嚼,再好的肉也白搭。 這也是為什麼塔斯汀能靠漢堡皮獲得一部分人青睞的原因。 珠玉在前,內屏開卷 當然,畢竟是摺疊屏,我們為這塊展開的螢幕可花了不少錢。 所以 OPPO Find N5 的內屏我們還是要講講。 從硬性引數上來看,OPPO Find N5 展開後的螢幕為 8.12 英寸,解析度為 2248×2480,比例為 9.9:9,也就是 1.1:1,1400 nit 的全域性亮度,足以在兼顧續航的同時保證日常觀感。 再加上 OPPO 在摺疊屏的系統最佳化上一向有口皆碑,無論是開合還是分屏都有優秀的過渡和動畫,對誤觸區域的設定也相當合理。 如果說直屏手機市場已經進入紅海,那摺疊屏手機還處於一個百家爭鳴的狀態。 那爭的是什麼呢? 別再跟我提摺痕,那太無聊了,只要從正視角去使用摺疊屏,摺痕幾乎不會影響實際觀感。 真正值得爭的,是尺寸大小。 作為一個還不算成熟的形態,摺疊屏的演進方向遠未定型,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尺寸,正是分歧最集中的地方。 我們將目前各家的摺疊屏放在一起進行視覺化的對比可以看見,從 4:3.55 到 1.09:1、從 8.03 英寸到 7.93 英寸,各家的尺寸比例雖然差之毫釐,但沒有一家是完全相同的,打得好不熱鬧。 擺在 OPPO 面前的是同樣的問題:哪個尺寸比較合適呢? 想要找到答案,也許要跳出形態的限制。 摺疊屏雖然年輕,但尺寸概念並不新鮮,在 8 英寸上下的天地裡,早有一位祖師爺級的對照標杆——iPad mini 雖然在苦等了三年以後 iPad mini A17 Pro 的推出並沒有滿足大家的期待,但不得不承認 iPad mini 依舊是這個尺寸中最為成熟、最為好用的裝置。 於是,OPPO 選擇不再瞎卷,整了最接近 iPad mini 這個黃金標杆的尺寸大小,讓摺疊屏的展開狀態更接近真正成熟的平板形態。 之所以執著於尺寸和比例,從小了講。是考究誰更能在體驗上透過微小的優勢取勝: 看影片的黑邊是不是會少些?遊戲的視野是不是更寬廣些?社交平臺的資訊是不是更豐富些? 往大了看,這場比例之爭本質上是在爭奪摺疊屏形態的話語權——一旦某種尺寸比例脫穎而出,成為行業公認的最佳形態,那它就能像當年 iPhone 定義全面屏、小米 Mix 開創無邊框設計那樣獲得市場認可,併成為未來摺疊屏設計的行業標杆。 在使用 OPPO Find N5 的這段時間中,它的內外屏表現,都讓我非常滿意。 但這並不是一臺完美的手機,N5 的機身雖然比其他摺疊屏更接近傳統旗艦,但依然偏細長,單手使用時拇指只能碰到電源鍵,調節音量必須調整握持姿勢。 同時,還有影像模組的外觀設計。 OPPO Find N5 在背部設計上,完全拋棄了 N3 的經典設計,曾被我視作點睛之筆的邊緣閃光燈也重新回到了影像 Deco,形成了更規整的對稱佈局,讓背面整體更加簡潔、剋制。 當然,外觀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Find N3 大氣獨特,Find N5 則精緻內斂,你們更喜歡哪種設計? 2019 年,三星與華為幾乎同時釋出 Galaxy Fold 以及 Mate X,兩部摺疊屏一內一外,宣告摺疊屏元年的到來。 此後的時間裡,各家對摺疊屏各有想法、都有野心,三星與華為持續發力,在摺疊屏領域高歌猛進; 而 OPPO、vivo 與小米也不甘示弱,在這條賽道上嘗試各種不同的形態,力圖尋找更多可能。 摺疊屏從炫技的驚豔到實用的考驗,每一次迭代與變化,都是在試圖回答一個問題: 它,究竟該是什麼樣子? 終於,在摺疊屏正式登上智慧手機舞臺的第六年,我們看到了理念再次轉變的 OPPO Find N5。 與其說這是一臺強調摺疊的手機,不如說這是一部摺疊時,更好的手機。 文 | 周奕旨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