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訊息|特朗普下令撤銷對敘利亞的大多數制裁

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847
參議院在週一晚上就“大而美”法案進行投票。鑑於參議員蘭德·保羅和湯姆·蒂利斯已表明反對立場,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約翰·圖恩最多隻能再流失一票。一直渴望進一步削減開支的共和黨參議員羅恩·約翰遜週一上午表示,他仍未承諾投贊成票。有人看到蒂利斯與麥康奈爾和麗莎·穆爾科斯基交談,麥康奈爾明年也無需擔心選舉問題,穆爾科斯基是共和黨內時而會出人意料的“變數牌”。該法案的關鍵博弈點有: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綠色能源稅收抵免、人工智慧、農業法案、風光能源稅等。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在參議院共和黨領袖們緊急斡旋以推進法案之際,眾議院共和黨人卻劃出紅線:財政鷹派威脅要因參議院的預算框架推翻整個法案,溫和派則對醫療供應商稅收緊縮政策表示抗拒。參議院版本的議案面臨違反先前與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Mike Johnson)達成的預算框架的風險。根據該框架,如果共和黨提出超過4萬億美元的減稅計劃,就必須在眾議院透過的削減開支1.5萬億美元的基礎上,再等額追加削減開支。這可能看似一場技術性爭執,但數十位眾議院保守派此前正是基於這一協議,才同意放行該巨型法案。 如果眾議院財政鷹派堅持要求遵守協議,而參議院法案在本週一開始的最終修正案投票中沒有實質性改變,那麼共和黨領導人可能被迫將該法案提交參眾兩院協商會議,從而導致該法案難以在特朗普設定的74日最後期限前透過。

圖片來源於網路
馬斯克週一對特朗普力推的這項法案發起了新一輪猛烈批評,矛頭直指其對赤字的影響。他在X平臺上表示:“任何競選時承諾要削減政府支出、卻轉頭支援史上最大債務擴張的國會議員,都應感到羞恥!”他還表示:“如果這是我此生能做的最後一件事,我也會讓他們在下屆初選中落敗。”

圖片來源於X平臺
在最新一期《鳳凰全球連線》節目中,我們聊了聊相關問題及特朗普政府的內政外交新情況。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歡迎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檢視原影片。
歐盟貿易專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本週將赴華盛頓,與格里爾和盧特尼克進行談判,以期在79日“對等關稅”暫停期結束前避免美國提高關稅。謝夫喬維奇表示,歐盟已收到美方關於可能達成協議的初步提案。他還表示,歐盟正推動就進口關稅達成一項對雙方都公平的協議,以便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可預見性。特朗普的貿易團隊也想加緊與歐盟磋商,儘可能在79日最後期限到來之前達成某項貿易協議,但屆時雙方不太可能達成一項全面的協議。早些時候,歐盟委員會駁斥了有關歐盟27國標誌性的科技監管制度可能被納入歐美談判、並因此被削弱的猜測。歐盟在核心立場上寸步不讓,既不會修改稅收制度,也不會調整針對科技巨頭的數字服務法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印度貿易代表團決定延長原定於上週末結束的訪美行程,繼續留在美國敲定協議。印度財政部長尼爾瑪拉·西塔拉曼甚至用特朗普的標誌性用語表態:“沒錯,我渴望達成協議——一個又大又好又美的協議,何樂而不為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歐盟受夠了特朗普的貿易威脅,正在探索一項大膽舉措:不再向西看,而是轉向東方,尋找願意遵守規則的夥伴。馮德萊恩准備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結盟,這39個國家合計佔全球貿易的30%。支持者認為,組建這樣一個志同道合者聯盟可能是重塑國際貿易秩序、擺脫世界貿易組織制度性癱瘓困境的第一步。如果中國最終也能加入CPTPP的話,那該協定將可能塑造一個沒有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體系。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特朗普週一簽署一項行政命令,撤銷美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對敘利亞實施的大多數制裁,為敘利亞提供了與西方實現關係正常化道路的重要一步。前伊斯蘭反對派武裝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Ahmed al-Sharaa)去年推翻阿薩德政權、成為敘利亞總統後,曾敦促美國解除制裁,使敘利亞在經歷14年內戰後有機會重建。
特朗普的這項行政命令標誌著自1979年以來美國對敘利亞政策的一次全面轉向,其內容包括:對敘利亞支援恐怖主義國家的認定進行審查;有可能暫停《凱撒法案》,該法案曾因阿薩德政權對平民實施戰爭罪行而對其進行制裁;採取措施將沙姆解放組織Hayat Tahrir al-Sham, HTS——一個曾由沙拉領導的伊斯蘭組織——從美國外國恐怖組織名單中移除。美官員表示,對前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及其前政權成員的制裁將不會解除。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全球正在展開一場能源未來的競賽,而中美兩國的發展趨勢則大相徑庭。儘管全球變暖的威脅如陰雲般籠罩地球,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所奉行的能源戰略,主要還是以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為導向,而不是氣候危機。整個產業的命運正懸於一線,現代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聯盟也可能因此被重塑。特朗普政府卻希望全世界繼續依賴化石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具備實現特朗普所謂美國能源主導時代的潛力,從而擺脫對外國(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對手國家)的依賴。
中國則在朝著另一個方向狂奔,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並推動清潔能源熱潮走向全球。與美國不同,中國本土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有限,因此急於擺脫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轉而用可再生能源為更多經濟活動提供動力。中國已在全球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汽車及其他許多清潔能源產業中佔據主導地位,其技術領先優勢還在不斷擴大。

圖片來源於《紐約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