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美烏礦產協議有一個最大輸家,不是烏克蘭

作者:肖磊看世界

剛剛簽署的,名為“美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協議”,把大家搞得雲裡霧裡,有的說這是烏克蘭政府賣國,有的說這是美國政府著急結束俄烏衝突。那這份協議到底意味著什麼,輸家、贏家各是誰,影響幾何等,是需要更深入的討論的。
這份協議,對於美國來說,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背景。第一個是,本屆特朗普政府,準備從俄烏衝突中抽離,也可以說要從整個歐洲大陸的軍事支出這個層面,不想再多花錢和支援了;第二個背景是,特朗普政府透過一系列主動性很強的談判,對俄羅斯進行了“摸底”,得到的資訊可能是,雙方逐步實現停火,烏克蘭進入戰後經濟“重建”階段的機率較大(可以開始做烏克蘭的生意了,做俄羅斯的生意也行)。
那這份協議,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呢,其實從協議的名稱就能看出來,“重建”、“投資基金”,真實的紙面贏家只有一個,就是美國的金融投資機構和相關控股企業,什麼都沒做,就開始控股烏克蘭各類礦產的50%。
輸家其實很難界定,因為沒有更多的牽扯到國防和政治等領域,這份協議實際上從烏克蘭的角度,也就是基於現有的談判條件來說,已經是非常盡力了,拿到的具體協議條款其實都還可以,美國之前的援助不能再算債務了,相當於烏克蘭用礦產權抵掉了,不用再還,但其實拜登時期的援助,本來也沒說要讓烏克蘭償還。投資基金美烏雙方各佔50%股份,美國要求私有化的幾家國有企業也沒有被強制私有化,更主要的是,基金在運作給方面的資金等問題,美國要負責拉投資。
那有沒有牽扯到超主權的部分呢,有一個,就是以後無論烏克蘭的國內政策如何變化,該協議不受烏克蘭國內法的約束,也就是烏克蘭國內法管不了這份協議,這個可能會是一個坑。但如果協議裡面,要體現遵守烏克蘭國內法,那烏克蘭換一個政府、出臺一個新的法律,就可能廢除該協議,美國估計也需要考慮這一層。
如果不是按照協議本身,而是整個烏克蘭的發展局勢去看,烏克蘭和歐盟應該是真正的輸家,該協議只是一個超主權性質的經濟協議,但協議裡面美國佔50%烏克蘭礦產權,是基於此前美國對烏克蘭的數千億美元援助,可是歐盟等國家也有很大的援助,這個協議裡面就沒有體現歐盟的利益。同時呢,這個協議並沒有對烏克蘭的後續安全做出保障(只是模糊的強調站在烏克蘭一邊),可以說只是給美國提供了一個與俄羅斯、烏克蘭、歐盟三方博弈的巨大籌碼,無論是進入“重建”,還是繼續戰爭,這個協議都可以從經濟利益和戰爭選擇方面,拿捏俄、烏、歐三方。
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俄羅斯繼續進攻烏克蘭,那麼美國就有足夠的理由來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援,因為繼續進攻烏克蘭的話,美國在烏克蘭的礦產所有權也會被俄羅斯所侵佔,直接侵害了美國的現實利益,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援就沒有那麼大的國內壓力。
但請注意,這只是一種潛在的籌碼,而並不能決定美國必須要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美國並沒有這種義務(因為協議裡沒有具體體現),而如果美國寧願損失在烏克蘭的礦產資源,也不去支援烏克蘭,同時美國向俄羅斯妥協,實際上也是一種選擇,也就是大不了把烏克蘭50%的紙面礦產權送給俄羅斯,反正從勘探、開採、冶煉到形成真實經濟利益還很早,美國也不會親自下場去幹這麼累的活,就算有損失,也是被拉入基金的投資者。
而對於歐盟來說,這份協議意味著,如果未來進入到經濟“重建”的階段,歐盟的參與度和跟烏克蘭經濟合作的上限,是被美國卡死了的。這個礦產協議,實際上就是對烏克蘭工業體系的一個超主權商業控制,而不僅僅是礦產,因為協議裡還體現了整個礦產相關的供應鏈和市場行為,未來歐盟跟烏克蘭的各類重大主權性商業合作,都要考慮這一協議。
這就使得在未來具體的對抗或衝突層面,美國雖然可能抽身,歐盟要負起全責,但俄、烏、歐三方都需要給美國“面子”,否則美國隨時可以拋棄一方而去支援另一方,而且還不“違約”(協議裡沒有體現美國的其他必須性義務)。反過來說,就是哪天美國不想要和平了,不想凍結衝突了,有的是辦法讓衝突重啟,就像當年烏克蘭為了跟俄羅斯對抗,動不動就給歐洲斷氣一樣(俄歐天然氣管道經過烏克蘭),三方關係都會被攪動,而此次重建協議所囊括的,可不僅僅是天然氣等產業,而是全面的礦產和工業供應鏈。
俄羅斯呢,實際上也並沒有額外的獲得什麼,如果從純國土資源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確實承認了俄羅斯事實上的對克里米亞和其他東部幾個州的控制,但並沒有體現在協議裡,只是給俄羅斯口頭“甜棗”,並且透過美國的談判“摸底”,俄羅斯的戰爭能力等,都被摸得一清二楚,可能並不支援佔領烏克蘭全境。美國也並沒有逼迫烏克蘭去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等的主權。
這就使得,整個協議沒有體現任何敏感問題,完全出於美國自身“趨利避害”、後續挾制各方的目標,俄羅斯也無法明確反對,那後面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繼續打,美國真可能就不管了(對美國的傷害無非是紙面協議裡50%的礦產,這個不要也罷),而如果不打了,要開始重建了,那美國後續的獲利就會源源不斷。當然,為了給俄羅斯施壓,在烏美簽署協議的同時,美國批准了5000萬美元的對烏軍火合作,意思是俄羅斯就不要對美烏協議有什麼看法,否則隨時可以繼續軍援烏克蘭。
說到這裡,我們做一個後續局勢的猜測。
關於俄烏衝突的後續發展,俄羅斯和美國的行動最難以預料,俄羅斯會不會發起新的戰爭,會不會擴大到北約國家等,美國會不會又整出新的么蛾子,這真不好說,因為兩者的歷史都是反反覆覆的,根本無法從所表面傳達的資訊去判斷,所以不能成為分析後續問題的確定性因素。而烏克蘭和歐盟是比較具有確定性的。
歐盟未來要面對非常真實的安全挑戰,那就是既要考慮對烏克蘭的安全支援,還要考慮俄羅斯和美國的不確定性,但同時呢,美烏礦產協議又沒有歐盟什麼事,就連特朗普和澤連斯基在義大利最後談協議的時候,都把本來要一起談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趕走了。雖然美烏協議談判和起草等,歐盟在背後給烏克蘭也出了很多主意,但也只是背後參與,是很憋屈的。
那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如果未來烏克蘭或其他北約成員遭遇安全風險,歐盟要單獨來支撐其軍事需求,而如果俄烏衝突從此被凍結,進入到戰後重建,歐盟只能靠更大的投入和建設,才能在烏克蘭獲利,而進入更多的頂端產業會受到美烏重建協議的限制,美國直接擁有50%的烏克蘭礦產和與此相關的所有供應鏈優先權,歐盟得給美國打工才能在烏克蘭獲得更多重建利益,真變成了“小孩那一桌”。
在美烏重建投資基金協議裡面,唯一體現歐盟的,是美國不再阻止或干預烏克蘭加入歐盟,這並不是美國故意“讓利”歐盟,而是烏克蘭一直的要求,加入不了北約,加入歐盟總可以吧。烏克蘭加入歐盟要對歐盟形成實際的發展性支撐,可能還較為遙遠,而就算加入歐盟,如何處理美烏重建協議所體現的超主權性,對歐盟也是一個難題。
整體來說,戰爭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總要以某種方式結束,而按照目前俄烏衝突的結束或凍結方式,將是一種長期的,從熱戰走向冷戰的模式。作為現實地理層面區域內部來說,歐盟和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態度,實際上比美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更為重要,這就使得未來就算俄烏衝突被凍結,很大的機率也會進入到互相隔離的冷戰狀態,也就是俄羅斯和其控制的烏東、克里米亞地區,跟烏克蘭其他地區和歐盟組成的發展聯盟開始拼經濟發展,同時互相制裁和隔離。
總體來說,特朗普衝擊波對世界的影響已經進入到第二階段,具體跟第一階段的不同是,從完全的競選語言,進入到了投資經濟語言,就拿如此雞賊的美烏重建投資基金協議,實際上重新迴歸到了“華爾街”介入世界地緣的模式,也就是從萬斯、納瓦羅、馬斯克等競選性輸出模式,進入到貝森特等領銜的,提升博弈認知難度的,很難在大眾層面掀起關注度,但又影響極其深遠的美式“雞賊”週期。
以上內容僅供閒聊!
文/肖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