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領域,最高的成就不是創造一個多麼華麗的物體,而是設計一個完美的“介面”。
想想蘋果的MagSafe充電器:它無需對準,靠近便能“啪嗒”一聲精準吸附。這個過程如此優雅,以至於你幾乎感覺不到技術的存在。它沒有強迫你去適應它,而是它主動來適應你。這背後,是一種深刻的設計哲學:真正的連線,是對雙方獨立性的極致尊重。
而在全球金融的大舞臺上,也亟需這樣的哲學。
當下的跨國金融連線中,新興經濟體作為後發者,往往要費力地將自己對準由西方主導的既有插槽。這時常伴隨著資料摩擦的火花和主權讓渡的代價。這是一種有效,卻並不優雅和實用的連線。
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由此產生:我們能否為世界,設計一個如MagSafe般優雅的金融介面? 一個能讓不同的國家支付體系,在保留各自“形態”與“靈魂”的前提下,實現無縫、無感、且充滿尊嚴的“啪嗒”一聲的對接?
這聽起來像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但中國的金融工程師們正在把它變為現實。這套“中國方案”的本質並非輸出產品,而是在輸出一套全新的“介面協議”。
魚和熊掌如何兼得
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們驚歎於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取得的成就,並渴望擁有同樣高效、普惠的現代化支付體系;另一方面,作為各自區域的優等生,它們更希望建立一套自主、可控、並符合自身國情的金融基礎設施,而不是簡單地復刻另一個國家的模式。
這種訴求在實踐中變得愈發具體。以巴西、阿聯酋為例,它們正在建立本國掃碼支付體系(Pix)或本地卡品牌(Jaywan)。這種本地支付體系的成熟或起步,加劇了它們對升級跨境支付能力的渴求。
同時,金磚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與多國日益增長的經貿與人員往來(如2018年以來陸續試行的免籤政策),使得“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金融互聯互通,從一個商業選項,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需要。
擺在它們面前的,是一個經典的兩難困境:若要接入全球網路,傳統模式下往往意味著要相容先發者的協議,犧牲部分自主性。但金融主權是不可動搖的底線。如何做到魚和熊掌兼得?
對於一些現金仍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如南非、印尼、衣索比亞,它們的訴求則更為直接:如何快速實現移動支付的全面覆蓋,並一步到位地解決未來的國際互聯問題。
這些複雜且多元的需求,呼喚著一個新型的合作伙伴。這個夥伴不能只想來推銷自己的產品,而應該是一個能理解其需求,並提供相容性方案的技術合夥人。正是在這個微妙的視窗期,以銀聯為代表的中國支付力量,帶著自己獨特的經驗和工具箱,登上了這個舞臺。
因地制宜的解法:雙品牌卡和
二維碼互聯互通
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這決定著需要發明不同的工具來實現目標。
面對不同國家的國情與發展階段,銀聯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因地制宜設計了不同的介面工具。
對於阿聯酋這樣的刷卡社會,卡片是最重要的支付手段,那麼解決方案就是雙品牌卡。
其核心思路是不顛覆,只改進。技術上,這源於對銀行卡晶片內應用識別符號(AID)的創新。傳統銀行卡只有一個AID,鎖定單一網路。而雙品牌卡則在同一張晶片裡,封裝了兩個獨立的身份標識。
以“銀聯-Jaywan”卡為例,它擁有了雙重身份。在阿聯酋境內刷卡時,POS機優先透過本地Jaywan網路交易,與本國卡無異,資料和利潤都留在本地,維護了本國的金融主權;而一旦持卡人到了海外,POS機則自動識別為銀聯卡,由銀聯的全球網路受理交易。
這種“境內走本地,境外走國際”的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對支付路由的智慧最佳化,它將自主和連線,從一道選擇題變成了一個統一體。
對於巴西、印尼等大力推行掃碼支付的國家,二維碼是離不開的手段,解法則是二維碼跨境互聯互通。
這些國家自上而下建立了由央行主導的支付體系,實現了國內不同金融機構的互聯互通。銀聯的做法依然是因地制宜,選擇成為一個底層的翻譯官和轉接中樞(Switch Hub)。
當一箇中國使用者開啟錢包App掃描印尼商戶的二維碼,中國的支付平臺接受交易並轉換後,銀聯絡統就在後臺進行交易處理和資金清算。這個過程在業內被稱為擴充套件的“新四方模式”,它在傳統“髮卡行-收單行-商戶-卡組織”的基礎上,將錢包機構等新角色納入進來,形成一個更開放的生態。
銀聯印尼二維碼互聯互通專案落地後,中國遊客可使用境內主要支付App在印尼數千萬商戶掃碼支付。反之,印尼錢包使用者也可在中國所有受理銀聯、支付寶二維碼的商戶掃碼。
這個方案的本質,是讓交易結算從前臺轉到了後臺,由兩國清算系統直接對接進行。極大的方便了使用者,創造了無感的使用者體驗,但背後其實蘊含著更深層次的突破:它實現了人民幣與印尼盾的雙邊本幣結算,即在銀行後臺系統中不需要再借助美元等其他第三方貨幣,而是直接用人民與印尼盾開展直接換算。
這正是人民幣國際化在微觀場景潤物無聲的實踐。這種因地制宜、尊重主權,基於對方現有優勢進行針對性創新的做法,不僅是銀聯的殺手鐧,也是中國方案在全球化程序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從工具到標準,中國方案的
世界價值
如果說提供雙品牌卡和二維碼互聯是輸出高效的工具,那麼幫助寮國建成其國家支付系統(LAPS),則代表著中國方案的更高階形態:直接共享設計藍圖。這不僅是授人以漁,更是幫助夥伴從零開始,構建起屬於自己的那片漁場。
這種更底層、更基礎的技術輸出,看似沒有直接輸出產品,但其價值卻在更深遠的層面靜水流深。當一條支付高速公路採用的是中國標準時,一個全新的可能性空間便被打開了。
首先,對於寮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無異於一次金融IT的跨代升級。它們得以繞開西方主導的、漫長而昂貴的技術演進路線,直接用上了經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反覆錘鍊的穩定技術架構。這為本國數字經濟的騰飛,鋪設了最關鍵的底層軌道。
而這步棋真正的深意,則在於它為人民幣國際化埋下了最精妙的伏筆。
一種貨幣要真正走向世界,不能只停留在國家間大宗貿易的主動脈裡,而必須流淌進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中。銀聯所構建的,正是這些遍佈全球的、高頻、小額的民生支付場景。
當一個國家的支付作業系統天然採用中國標準,就意味著這個系統在技術底層與中國的金融體系實現了握手。過去,一個在永珍經商的商人與中國夥伴做生意,貨款往來必須經過複雜的、以美元為中心的清算體系,承擔著匯兌成本和匯率風險。而未來,隨著新基礎設施的落成,兩國間的跨境交易,尤其是小額貿易,將有望實現更直接、更低成本的人民幣清算。
這正是人民幣國際化走向“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一步。它不再僅僅是宏觀的貿易協定,而是變成了無數個商人可以切實感受到的便利和節省下來的成本。
更進一步看,當全球有越來越多的區域,都建立起這樣自主而高效的支付網路,並且彼此之間透過銀聯這樣的超級聯結器實現互通時,一個更具韌性的全球金融新格局便有了雛形。它不再過度依賴單一的中心,而是演變成一個由無數節點互聯而成的、更有彈性的網路之網。
因此,銀聯的角色早已超越了一家支付企業。它在輸出技術的同時,也在輸出一種新的合作理念。這種價值的實現,並非透過資本或強權,而是透過提供一套更優越、更具相容性的技術選擇,讓市場和夥伴國家自然而然地發現其價值,這正是中國方案在全球舞臺上展現出的獨特智慧與魅力。
結語
當我們再次審視銀聯在金磚國家的這盤棋,其意義早已超越了商業佈局,而是一次精準服務國家戰略的深度實踐。
這盤棋的落子,是具體的、務實的。 透過輸出以雙品牌卡和跨境互聯互通為代表的“中國方案”,銀聯所做的,正是支援金磚國家及全球南方構建起那套它們夢寐以求的、自主而開放的現代化金融基礎設施。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授人以漁,更是對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從理念走向務實的最有力支撐。
而這盤棋的深遠圖謀,則直指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 傳統的人民幣出海,更多發生在大宗貿易與金融投資等宏觀領域。而銀聯所構建的這套介面體系,則是在戰略層面,為人民幣鋪設了最堅實、最深入毛細血管的“最後一公里”。
當這些基於中國標準的基礎設施,成為當地民眾日常支付的“水和電”時,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便從遙遠的宏觀概念,自然沉澱為無數微觀、高頻的民生場景。一個更具韌性、更少依賴單一貨幣的全球支付網路由此成型。
這才是“中國方案”的真正價值所在:它不追求單向的覆蓋,而是在成就夥伴的過程中,讓人民幣的價值,伴隨著每一次“啪嗒”聲的清脆連線,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最深刻、最可持續的落地。(來源: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