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古生物學·
體長2.5米,奈米比亞發現已知最大的蠑螈

Gaiasia jennyae復原圖。(圖片來源:Gabriel Lio)
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描述了一種生活在二疊紀早期(約2.8億年前)的巨大蠑螈類動物,它被命名為Gaiasia jennyae。其屬名Gaiasia來自發現化石的Gai-As組地層,種名jennyae是為了紀念已故的Jennifer A. Clack(1947-2020年),一位古生物學家先驅,她的工作改變了人們對四足動物早期演化的看法。
關於四足動物(擁有四肢的陸生脊椎動物,如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早期演化的許多見解,都來自如今歐洲和北美洲大片產煤的古代赤道溼地發現的化石。但Gaiasia發現於奈米比亞西北部,來自更遙遠的南方,它們生活在約南緯55度的超大陸岡瓦納古陸南部。這一分類基於至少四個不完整個體的化石,包括頭骨碎片和一個不完整的脊椎骨。研究團隊估計頭骨基部長約60釐米,全身長度可能超過2.5米,比它們的歐洲和北美近親要大得多。頭骨和下頜結構表明,Gaiasia咬力很強,能夠捕捉大獵物。
研究者認為,Gaiasia這種古代生物和已滅絕的兩棲樣動物圓螈類(colosteid)有親緣關係,後者具備一些更早時期的特徵,被認為在石炭紀晚期(約3.07億年前)被更現代的兩棲和爬行動物取代。這些發現填補了化石記錄的空白,表明早期四足動物比此前認為的分佈更為廣泛。
· 健康·
WHO癌症研究機構宣佈滑石粉“可能致癌”

圖片來源:Pexels
滑石是一種天然礦物,其化學名稱為水合矽酸鎂,通常用於製造含滑石粉的嬰兒爽身粉。當地時間7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滑石粉歸類為對人類“可能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Group 2A)。
IARC表示,該決定的依據是,有“有限證據”表明滑石粉會導致人類患卵巢癌,另外有“足夠證據”表明滑石粉與大鼠患癌有關,並且有“強有力的機制證據”表明滑石粉在人體細胞中顯示出致癌跡象。但根據IARC研究團隊進行的偏差分析,無法排除一些研究結果是由滑石粉中致癌石棉造成的混淆。最近發表於《柳葉刀·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的文章也據此表示,有關滑石粉致癌的證據還不充分。此外,2020年發表的一項涵蓋美國250 000名女性的研究發現,使用滑石粉與患卵巢癌的風險之間不存在統計關聯。目前,相關研究基本上均為觀察性研究,因此還無法確定滑石粉在致癌方面的因果關係。(IARC,MedicalXpress)
· 神經科學 ·
腦脊液動力學可能是先兆性偏頭痛的背後機制
偏頭痛影響了全球約1.48億人。約三分之一的偏頭痛患者會在頭痛發作前出現某種先兆,例如噁心、嘔吐、出現盲點、對光敏感、視線模糊和麻木等症狀,該階段會持續5分鐘至一小時。然而,科學家一直沒能弄清先兆和頭痛之間在分子水平上的關聯。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一項近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表明,大腦釋放的蛋白質會在偏頭痛發作期間隨腦脊髓液流動,最終到達三叉神經節(顱底的一大束神經,為頭部和麵部提供感覺資訊)並將其啟用。
此前的研究認為,三叉神經節位於血-腦屏障之外,與大腦的分子交流受限。然而,當研究人員向小鼠大腦的腦脊液中注入辣椒素(能啟用疼痛受體)時,卻發現該分子能隨著腦脊液抵達三叉神經節,促使神經元放電,揭示了一條中樞神經系統的資訊流動新途徑。隨後,研究人員發現,先兆期間出現的皮層擴散抑制(CSD)現象會使小鼠腦脊液流偏向一側,這可能解釋為何患者通常會在出現先兆的同一側出現偏頭痛。最後,研究人員還發現,相比於對照組小鼠,偏頭痛小鼠模型腦脊液中的21種蛋白質濃度會翻番,其中12種可能會啟用三叉神經節中的受體,這些發現可能為開發新的偏頭痛藥物奠定基礎。(Science News)
· 氣候變化·
將屋頂塗成白色,可能是給城市降溫的最佳方式
在熱浪期間,將屋頂塗成白色,或用反光塗層覆蓋可以提高反射率,從而降低城市氣溫。據《新科學家》(NewScientist)報道,最近,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者以倫敦2018年夏季最熱的兩天(最高氣溫為35.6℃)為背景,模擬了高反射率屋頂、空調,以及具有冷卻效果的太陽能板等冷卻措施的可能效果。
結果顯示,增加屋頂反射率的措施最有效,可以使倫敦平均室外溫度降低1.2℃。相比之下,增加樹蔭只能將氣溫降低0.3℃,空調則只能使室內保持涼爽,但會導致倫敦市中心部分地區的室外溫度增加1.0℃。研究團隊表示,將屋頂刷白是一種操作相對容易,且成本低廉的氣候適應方法。(NewScientist)
· 考古學·
最早的敘事洞穴畫

Leang Karampuang的古代巖畫。(圖片來源:格里菲斯大學)
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印度蘇拉威西島的一幅描繪類人形象與一頭野豬互動的洞穴畫可追溯到至少51 200年前,可能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敘事洞穴畫。史前巖畫是我們理解早期人類文化的重要途徑,但對這些畫作進行準確可靠的測年卻並不容易。一項廣泛使用的測年技術為基於溶液的鈾系斷代法,常用於估算下層畫作的最小年份。不過,這種方法會因為複雜的岩石生長史,而低估下層畫作的真實年齡。
為克服這些挑戰,研究人員利用名為雷射剝蝕鈾系成像(LA-U系)的替代方法評估了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南部的馬羅斯-龐格普(Maros-Pangkep)地區的一些最古老的洞穴畫。這種方法利用雷射與質譜耦合來分析碳酸鈣樣本的微小細節,從而計算出更準確的年齡。利用LA-U系法,研究人員分析了馬羅斯-龐格普Leang Bulu’ Sipong 4的一幅狩獵場景,估計結果顯示,這幅畫至少有約48 000年的歷史,比之前認為的早了至少4000年。隨後,研究人員將這種方法應用到Leang Karampuang(也在馬羅斯-龐格普地區)的一幅之前未測年的具象畫樣本上,這幅畫描繪了三個類人形象與一頭豬的互動。結果顯示,這幅畫至少完成於51 200年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象洞穴畫和最古老的敘事場景。這些新的測年結果挑戰了更新世藝術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推斷,揭示了早期人類文化使用具象描繪的悠久歷史。
撰寫:黃雨佳、王怡博、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