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Tech行業做了10年,其中有7年IC經驗,3年帶團隊的初級管理經驗。在過去的幾年越來越體會到,和老闆的1-1會議是我職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溝通渠道。
回顧自己的經歷,也踩過不少坑,比如早些年總是把這些會議當作單純的工作彙報,導致會議效率不高,甚至有時感覺有點雞肋。
那時候老闆因為臨時有事取消會議,我都會暗暗竊喜,終於不用尬聊半個小時了。
後來隨著換了幾個不同風格的老闆,自己也開始管理團隊,逐漸體會到這每週半小時其實是總結過去、增加新機會(以及刷臉)的重要渠道,完全值得好好準備。
透過不斷調整,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1-1模式。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我的經驗只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share你的技巧。也歡迎各級別的經理從你們的角度給我一些feedback。
1. Drive Agenda
很多IC(包括我當年)在與老闆的1-1會議中,容易把它變成“project status update”—講自己做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等著上級給反饋。
但後來我發現,老闆其實沒有那麼想了解我們的工作細節,或者他們會覺得這些內容完全可以在daily stand-up的時候帶過了。
但是professional的老闆也不會打斷你,慢慢地雙方就都不怎麼期待1-1,會議就會變得被動甚至無效。
現在我的1-1,會避免報流水賬,每個星期我都會提前準備3、4個重點話題,包括:
•近期的挑戰•需要老闆的支援•你對團隊、專案、組織的觀察和建議•個人長期的職業發展(頻率不超過每個月一次,詳細情況寫在下文最後一點)
在前三點上,我的固定開場白都是“在A專案上,我在推進時遇到B問題,我思考後採取了C方案,已經有了DEF等進展,此處還是想請老闆一起探討下最佳化方案?”
不要把問題都甩給老闆,要先展示一下自己思考和行動的過程。
2. 共享Meeting Notes
沒有meeting notes前的我,每次1-1都討論了一些事情,但過了一兩個月後,很難回憶起具體聊了什麼,也不知道哪些next steps被跟進了。
想想自己都不記得,一年到頭老闆更不記得你做了什麼,他們又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
我現在的做法是:
•建立一個1-1文件(Google Docs等),按日期記錄資訊•採用固定結構,比如:agenda (提前寫下要討論的重點), discussion points (記錄會議中的關鍵資訊), next steps (下一步行動,並在下次1-1跟進)
定期回顧,比如每季度總結一下過去幾個月的討論內容,看看是否有遺漏或需要調整的地方
•分享給老闆,歡迎他們一起編輯!寫都寫了,分享可以幫助老闆提前看一下他們有什麼需要準備的,給他們提供給你寫performance review的時候可以回去參考的點。
我的有些老闆會往裡面新增他們希望我讀的一些參考資料,希望我聯絡的一些專案。至於那些不會一起編輯的老闆,至少他們會覺得你比較organized,這不是個扣分點是不是?
3. 定期討論職業規劃
特別是想做People Manager的話,早點表達。
回顧我從IC轉people manager的經歷,如果當時能更早地和上級溝通職業規劃,可能會少走一些彎路。
我見過不少同事在yearly performance review才和上級提自己想轉管理,結果發現缺少管理經驗的積累,導致準備不足,時間線又要延後。
更好的做法是儘早表達你的職業規劃,即使你還不確定是否要做People Manager,也可以探討可能的發展路徑。
讓上級知道你的興趣和意願,這樣當有機會出現時,你可能更早被考慮。
如果他們覺得你還不ready,至少會給你哪些地方還不夠的feedback,也可以給你指明努力的方向。
這些討論在他們有準備的情況下進行尤其重要。不要冷不防地提起,很容易得到一些他們來不及準備臨時只能想到的泛泛而談。
主動爭取相關經驗,比如帶領專案、mentor新人等,這些都能幫助你積累管理經驗。
職業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定期在1-1中和老闆探討,可以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些方法對我個人來說幫助很大,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歡迎大家交流自己的經驗!
今日推薦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論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