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該追求確定性?還是可能性?

作者 | 艾菲的理想
來源 | 艾菲的理想
ID | xiaoyaolsh
人生,究竟是該追求確定性,還是可能性?
確定性,意味著安全,也代表著極其的有限。
可能性,意味著風險,也代表著浩瀚的無限。
正如我在《心智覺醒》中所寫,人性的特點之一就是追求短期內的“自我儲存”,也就是確定性;
但與此同時,人之為人,也同樣或顯性、或隱形的追求著“自我實現”的可能,而這其實就是對可能性的渴望。
今天,我想透過兩個有趣的思想實驗看看,我們到底是該追求確定性還是可能性?
第一個思想實驗
清晨六點,你的房間被電腦螢幕的光照亮,你盯著郵箱裡那封來自一家機構的錄用通知,手指像被釘住一樣停在鍵盤上,遲遲無法敲下任何字元。
這份工作不僅能提供終身職位,薪酬還會隨著通貨膨脹自動調整,甚至連退休金都足以覆蓋你餘生的所有開支。
然而,誘人的條件背後是一份《人生確定性協議》;
一旦簽署,就意味著你必須自願放棄跳槽、轉行、創業等一切職業變動的權利;
你必須在那裡一直做到退休,你的職業與事業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
此時的你,籤還是不籤?
這個選擇,就像一道難以跨越的溝壑:
一邊是如混凝土堤壩般絕對安全的安穩生活,另一邊則是充滿未知、可以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冒險之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確定性的追求源於人類的安全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是僅次於生理需求的基礎需求。
穩定的工作、可預期的收入,這些確定性因素能給人帶來安全感,滿足人們對基本生存保障的心理渴望。
而對可能性的嚮往,則與自我實現的需求緊密相連。
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人們渴望透過追求夢想、挑戰未知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挖掘自己的潛力。
如果從哲學層面分析,這一選擇就涉及到存在主義的核心觀點。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人是自己造就的”。
人的本質是由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所決定的。
所以,當你選擇那份確定性的工作時,雖然獲得了安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我塑造的權利,
如同被命運圈養的寵物,失去了自由探索和成長的機會。
同時,那些未被你選擇的道路,那些在深夜驚醒時閃過的“如果當初”,以及在確定性牢籠裡逐漸枯萎的好奇心,恰恰是生命自我實現的重要養分。
就像《荷馬史詩》裡的奧德修斯,他拒絕了海妖塞壬用永生換自由的誘惑,寧願在風暴中漂泊十年,也要回到自己真正的故鄉。
這讓我深刻意識到,人類對可能性的執著,本質上是對自由和自我實現的追求。
確定性雖然帶來了安全,但也可能成為束縛我們的枷鎖,讓我們在舒適區裡逐漸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創造力。
第二個思想實驗
想象一下,假如現在的時間來到 2035 年,腦機介面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
所有新生兒都會在出生時獲得一個“人生導航系統”。
這個精巧的晶片可以被植入前額葉,它包含兩套截然不同的模式:確定性模式,以及可能性模式。
確定性模式,依靠十億級的資料進行精準推演,它能為裝上的人規劃出從理性來看的最優人生路徑。
另一種模式可能性模式則相對“寬鬆”,它給裝上的人留下的是自主探索的空間,當然也意味著走錯路、走彎路的可能。
如果你選擇為大腦接入確定性模式的人生導航系統,那你的人生可能就會是這樣的:
你嚴格遵循著系統的建議,一步步走來:選擇理科,報考計算機專業,畢業後順利進入大廠工作。
如今,你的存款已經足夠支付市中心房子的首付,體檢報告上各項指標均顯示正常,未婚妻也是系統按照高達 98%的匹配度為你精心挑選的理想伴侶。
然而,在某個加班到深夜的時刻,你的內心卻突然湧起了一股難以抑制的衝動。
你忍不住的開始想象:
如果當初選擇了學考古,現在會不會正在考古挖掘現場,滿懷好奇的一點點的尋找著歷史遺留的痕跡?
如果可以自由的戀愛,是否也能體驗一下心碎的感覺?
聽完我的描述,你會選擇哪一種模式接入大腦呢?
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確定性模式代表著理性的規劃和控制,它基於大資料和演算法,試圖為人們提供一條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人生道路。
而事實上,你的內心又有著對未知可能性的嚮往,對不確定性的探索與體驗;
這是人類感性的驅使,是對自由、激情和夢想的渴望。
認知失調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的行為與內心的想法、價值觀不一致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
所以,假如你選擇了確定性模式,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
自己在遵循系統規劃的同時,內心卻對其他可能性充滿了嚮往,而這最終最會使你陷入認知失調的狀態。
同時,一味的追求確定性,也會讓一個人失去很多成長的機會,尤其是那些深刻的成長的機會。
這就意味著,終你一生,你都無法知道自己生而為人,可能實現的最高可能性是什麼?
你被限定在了既定的完美軌道上。 
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確定性的價值,也不應忽視內心對可能性的渴望,關鍵在於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
 最後的話 
這兩個思想實驗,從不同角度映射出了確定性與可能性的複雜關係。
它們本質上都在追問同一個核心命題:人生,究竟是既定的軌道,還是浩瀚無垠的星空與大海?
作為人,我們自然很難100%的捨棄確定性,但是,如果追求100%的確定性,或過高的確定性,那也就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樂趣與意義。
下一次,當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著關於確定性與可能性的抉擇時,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這個選擇是在困住我的囚籠,還是在鑄造開啟新未來的鑰匙? 
哪怕現在的我並不確定那個新的未來是否能被成功開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作者:艾菲,著有《直擊本質》和《心智覺醒》,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PCC),“帆書”高效思考力提升課主理人。
人生充滿了選擇,當我們做出某一個抉擇時,就意味著失去另一種可能性。沒有所謂正確的選擇,不要美化那條你未選擇的路。
如果你此刻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或者想要突破自我,探索更多可能性,歡迎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業支援。
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洞察內心深層的需求和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