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OpenAI前員工巴拉吉被發現死在了公寓,警方經過調查,得出結論為自殺。
奇怪的是,有媒體在報道事件時,用到“吹哨人”的字眼。
本以為是像沒有給ai加上道德模組,導致機器人叛變之類的猛料,畢竟此前美國曾出現過幾起人工智慧教唆、脅迫人類的案例。

仔細一看,原來是說這哥們在離世前曾發表貼文,指出open AI在使用新聞及其他網站資訊訓練AI模型時,違反了「合理使用」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侵犯版權。
有關OpenAI的侵權風波,業界早已不是什麼大秘密,在過去一年裡,《水星新聞報》《紐約時報》等多家報社還對此提起過訴訟。
理由是OpenAI抄襲、盜用了他們付費專欄的文章,嚴重損害其商業利益。
其實巴拉吉不過是說了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實,言辭並不算鋒銳,光憑這些不足以捲入“自殺陰謀論”,更談不上“吹哨人”。
但結合前後幾個疑點來看的話,整件事就很值得考究了:
一個是巴拉吉年輕力壯,事先也沒有抑鬱徵兆,他的朋友也表示巴拉吉不像是會自殺的人。
另一個,巴拉吉死亡時間是11月26日,可官方一直到本月14號才公佈死訊,裡面到底有何顧慮。

關鍵一個要點,巴拉吉曾在10月份對OpenAI提起過公開訴訟。
據《紐約時報》的說法,巴拉吉曾是OpenAI團隊的核心成員,手上掌握著極有力的證據,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陪審團的判斷,成功起訴的可能性非常高。
這樣一來,會產生一個連鎖效應,有巴拉吉珠玉在前,後續將很可能引起更大規模的訴訟,說不定能把生成式ai的熱度給幹下來。
要是到了這一步,問題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由於工業空心化,現在美股全靠科技股支撐,而科技板塊炒得最火熱的概念,就是人工智慧。
科技股領域前十以英偉達、谷歌、微軟等“華爾街七姐妹”為主,除了特斯拉和OpenAI漸行漸遠,其餘六家都與AI高度關聯。
從各家三季度財報可以看到,當美聯儲開啟降息週期後,六家科技巨頭都加大AI方面的研發投入。

因為AI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股價漲跌。
例如新臉書Meta,過去12個月累計上漲超過80%,對生成式ai的積極投資是最有力的支撐點。
英偉達更不用說,與AI簡直是命運共同體,上半年忽然來了一次猛跌,原因就出在代工廠超微電腦上。
作為科技板塊曾經的明日之星,超微電腦在今年4月份爆發了財務造假醜聞,直接淪為“AI妖股”,跌得讓所有投資人麻木。
它萎靡了不要緊,可英偉達,以及其餘六姐妹都被帶崩了。
“華爾街七姐妹”的市值加起來,佔美股總市值20%左右,它們的股價全線下跌,對股市而言不亞於地震。
所以到了4月底美股收官,三大股指都跌得十分難看。
經此一役,美國金融圈有了共識,AI是帝國金融僅剩的一點命根子,萬一破滅了,美國的金融市場有可能會就此崩潰。
因此,不論資本之間怎樣互使絆子、潑黑水,只要一涉及AI層面,槍口都必須統一對外。
美國百姓在論壇發帖子批評可以,甚至媒體們搞深度訪談都行,就當是給AI炒作增添燃料。可一旦把問題鬧上法庭,並且還有可能把起訴做實,就不允許了。
對付吹哨人,資本很有一套。
今年轟動全美的兩位波音吹哨人,一位正值當年、身體健碩,卻死於罕見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另一位在準備出庭指控波音當天,死於“吞槍自殺”。
如今劇本相似,才剛被法庭正式列入針對OpenAI的版權訴訟,巴拉吉就以自殺的方式,猝然離世。
除了“吹哨人”事件,其實從去年開始,OpenAI就一直諸事不順,特別是內部宮鬥搞得沸沸揚揚。

先是CEO阿爾特曼被解僱,後來在幾百名員工辭職威脅董事會,以及微軟的力挺下,上演一齣王者歸來;可沒過幾個月,原本擁護他的下屬和夥伴們紛紛離開了公司;最後,乾脆解散了整個核心安全團隊。
按相關流程,離職員工都要簽署協議,承諾不亂說話,結果主管安全部門的首席科學家不樂意了,公開宣稱OpenAI罔顧公眾安全。
“封口協議”的曝光,把OpenAI推上了風口浪尖。
發生這種事,還是有些糟心的,因為OpenAI成立初衷,是讓人工智慧造福全人類,首要原則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這趟迷之操作,意味著OpenAI不想再拘泥於慢工出細活,儘可能加速研發程序,至於加快程序帶來的安全、法律風險,在鉅額利潤面前都是小事。
阿爾特曼確實急了。
雖然憑藉ChatGPT和Sora兩項重磅產品,OpenAI成為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獨角獸,並獲得英偉達、微軟、軟銀等資本的海量融資。
可改變不了OpenAI始終未能盈利的事實。
因為盈利方式太單一了,只有會員付費、企業使用者訂閱以及API收入幾個渠道,壓根覆蓋不了天坑般的研發投入和運營成本。
在最新一輪66億美元的融資中,即使OpenAI估值達到1570億美元,可年度虧損同樣高達數十億美元,按最樂觀的預測,起碼要到2029年才能實現盈利。
除了被好友“背刺”,讓阿爾特曼更煩心的,莫過於馬斯克的死死糾纏。
馬斯克之所以開撕OpenAI,原因不是他在訴訟檔案中說的“被騙慘了”,純屬無稽之談,而阿爾特曼沒有遵循“公開開發AGI,造福人類”的承諾,也可以忽略不計。
根本原因是,他本來和阿爾特曼說好,要一起抗衡微軟和谷歌,可三年不到,OpenAI就已叛逃得這麼徹底,甘願成為微軟的附庸。

這讓馬斯克很是火大,難怪不想體面結束與OpenAI的關係,並選擇與阿爾特曼徹底槓上。
從2023年起,凡是與OpenAI有關的負面新聞,什麼檢舉信、逼宮疑雲、聯名警告信等等,都可以看到小馬哥的影子。
OpenAI不想成為營利組織時,馬斯克就逼宮;等阿爾特曼頂不住資金壓力,想搞上市了,馬斯克反而上訴法庭,阻撓OpenAI成為營利組織。
反正水搞得越混越好。
顯然,從馬斯克正式下場開始,OpenAI已然變成他和微軟的宮鬥舞臺。
小馬哥最大的倚仗是政治地位煥然一新。
要是當初特朗普敗北,沒啥好說的,捲鋪蓋就離開美國,現在既然晉升為“影子總統”,不借機出口惡氣,說不過去。
要是搞事情中途,能給英偉達和微軟來個水淹七軍就更好了。
—— END ——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