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厲聲指責會讓我們感到痛苦?答案是:我們都渴望被他人認同,而懼怕真相。其實,我們在遭受“劈頭蓋臉的惡評”時,感受到的悲慘只是表象,背後隱藏了更深層的問題。那些承認並解決了深層問題的人,除了能從這些罕見而驚人的情緒創傷中恢復,還能更好地應對所有人生悲歡。

我們在網上徵集大家收到過的最難接受的評價,分析了445例類似事件。
參與者提供的內容有些特別刺耳——
“考慮離職吧,我需要戰士不是慫包。”
“你容不得質疑,控制慾太強,目中無人。”
另一些語氣稍微緩和但仍然直接——
“你發脾氣的時候,別人會覺得不被尊重。”
“你在寫郵件方面要改進,去掉那些華麗辭藻,不要語氣軟弱,只說事實就行了”。
很多人回想起數十年前收到的刺耳評價,仍然心有餘悸。對此我感同身受,曾有一位同事因為不喜歡我處理一封郵件的方式,叫我“傻x”,還威脅要毀了我。想起這件事,我仍感到胸口憋悶,心驚膽戰。
我本以為,相比委婉的批評,這種“更具摧毀性”的批評會令人感覺更糟。但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兩者同樣使人沮喪無措。
研究中令我驚訝的是,無論批評強度如何,幾乎沒有人在面對批評時燃起鬥志。近90%的人形容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時,用了“目瞪口呆、震驚、驚呆、錯愕、麻木”這樣的詞,40%的人感到類似“羞恥”的情緒:“難堪、沒用、受傷、難過和自我懷疑。”不到15%的人產生了敵對情緒:“憤怒、背叛或暴力。”
為什麼委婉建議和厲聲指責會讓我們感到同樣痛苦?答案是:我們都渴望被他人認同,而懼怕真相。批評性反饋讓我們受傷,因為它威脅到人類最根本的兩大心理需求:安全感(感到身體、社交或物質安全)和價值感(自尊、自愛或自信的感覺)。
先說安全感。有時,他人說的話威脅到你的物質安全(“我要炒了你”),或者關係(“我要和你分手”),或人身威脅(“我想揍你”)。在這些情況下,恐懼是應有的反應。但我們研究的445個案例中,這種直接威脅並不多見。多數情況下,讓我們陷入風險的並非評價本身,而是我們對評價防禦、對抗或不滿的態度。
接下來談談價值感。倘若瞭解真相有益身心,為什麼那一刻我們會感到羞愧、恐懼和憤怒?因為我們一直隱隱擔心自己缺乏價值,而他人的評價有可能戳破真相。
研究中,很多參與者稱如果批評者動機不良,造成的傷害會更大。但實際上動機並不重要。真相是,我們渴求權威者認可,並暗自希冀:權威者的背書也許會削弱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暗示,但實際上並不會。
我之前一直認定,幫助人們接受負面評價並做出改變的最佳方式,是幫助評價者更好地學會表達。但現在我覺得自己錯了。我們與其糾結於如何“正確”表述負面評價,不如更好地學習在負面評價中尋找真相。

我親眼看到,人們透過從自身尋獲安全感和價值感,做到上述行為。過去三年,我和位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一家名為The Other Side Academy(下稱TOSA)的非營利機構合作研究。這裡生活著約100名成年男女,基本都有長期吸毒、無家可歸和犯罪史,他們在TOSA自給自足,在反饋中獲得成長。他們深信:直面殘酷真相,是成長和幸福的最佳路徑。
每週,這些學生會參加2次名為“遊戲”的反饋活動,每次2小時不間斷。這個過程很吵,大家用詞形形色色,不加修飾。有時,20多名學生會針對一名學生進行20—25分鐘的集中批評。同學們會舉例證明被針對者不夠誠實、控制慾強、懶惰、自私或刻薄。沒人在乎措辭是否委婉,而是關注如何幫助每個人學會“適應他們的遊戲”。
一些學生採用防禦姿態面對遊戲。如果對方說的話不中聽,他們會選擇走開、否認或予以回擊,但多數人不會這樣,他們很快發現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撫平心靈的最快途徑是確認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提高自我效能最好的方式是從反饋中發掘真相。反饋只有三種情況:真實、虛假、真假參半(多數情況)。如果真相會傷到你,說明不知道比知道更具破壞性。因此,瞭解真相總是有益的。
TOSA學生教會我,我們在面對批評時,要學會保持韌性。下次當你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遇嚴厲批評,可以嘗試以下四步法。為了讓你在壓力下也能更好實踐,我將其歸納為易於記憶的四字縮寫——
“ 整 理 復 積 ”
整理情緒
緩慢深呼吸會讓你感到安全,意識到身體不必進入戰鬥狀態。關注自身感受會有所幫助。你是否感到受傷?害怕?尷尬?羞愧?對個人來說,越能感受到這種主要情感,越不會受憤怒、防禦或過度恐懼等次要情感的影響。一些學生會有意識地藉助安撫性事實緩解心情,例如重複告訴自己:“這件事不會傷害我,我很安全”,或者“即使我犯了錯誤,也不用否定自己這個人”。
理解,保持好奇
提問並請對方舉例,然後傾聽。儘量保持客觀,想象事不關己,對方是在說其他人。這樣做會讓你避免評估所聽到的內容,把自己當成優秀記者,像瞭解故事的來龍去脈那樣傾聽。
復原
到這個階段,最佳選擇往往是直接結束談話。告訴對方,你希望花時間反省一下,有機會再回復他。在評估聽到的內容之前,先允許自己充分感受過程,並找回理智。在TOSA,一些學生有時會回應說,“我會好好想想的”——不同意也不反對。他們只是承諾會找時間真誠地思考這些評價。如果對方說的話讓你很難接受,你可以這樣說,“我需要一些時間,好好思考一下你說的話,然後找機會告訴你我的結論。”
積極參與,尋求真相
審視他人所言。如果你從自己身上找到了安全感和價值感,就不會在他人意見中尋找漏洞,而是會尋求真相。如果對方說的90%是廢話,只有10%的實質內容,關心後者。別人的評價中,一般總會有少許真相。不斷抽絲剝繭,發現真相。如果情況允許,再次聯絡評價你的人,告訴他你如何理解他的話,贊同哪些內容,以及承諾做些什麼。有時,這麼做意味著你要分享個人觀點。假如你在潛意識裡不需要尋求對方認同,就不會體現出防禦性。
其實,我們在遭受“劈頭蓋臉的惡評”時,感受到的悲慘只是表象,背後隱藏了更深層的問題。那些承認並解決了深層問題的人,除了能從這些罕見而驚人的情緒創傷中恢復,還能更好地應對所有人生悲歡。
關鍵詞:職場
約瑟夫·格雷尼(Joseph Grenny)| 文
約瑟夫·格雷尼四次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是會議主講者,出色的企業績效社會學家。他的著作被譯為28種語言,在36個國家出版,《財富》500強中的300家企業成功應用了他的理論。他聯合創辦了VitalSmarts,一家為企業提供培訓和領導力發展的創新公司。
牛文靜 | 譯 劉錚箏 | 校 騰躍 | 編輯
推薦閱讀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哈評中文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關鍵詞
情緒
人生
而是
更好地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