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學院1994》是劉健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他帶領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團隊歷時五年完成了這部半自傳作品,本片於2023年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24年入選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大名單,2025年6月21日與中國院線觀眾見面。
本片目前公映11天,累計票房68.2萬元,排片比已小於0.1%。

影片講述90年代初發生在南方藝術大學的一段青春軼事。在浪漫又殘酷的青春歲月裡,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一群青年人熱火朝天的生活著,友情、愛情交織著藝術追求、理想抱負,在充滿獨特風格的講述和描繪下,一幅別樣的青春畫卷徐徐展開。
《藝術學院1994》作為摩登天空首部出品的動畫電影,大膽突破傳統配音模式,創新性地集結了董子健、白客、黃渤、仁科、Papi(姜逸磊)、周冬雨、許知遠、彭磊、沈黎暉、大鵬、賈樟柯等來自電影界、音樂界、文化界等不同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傾情獻聲。
《藝術學院1994》製片人楊城在本片柏林電影節首映後接受採訪,解讀本片創作故事。(本片廣州周邊場活動見文末)

問:在你看來它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楊城:它其實是一部非常單純的電影。它的創作緣起是導演時隔多年回到母校時,產生的感慨,當年活力四射的老師已白髮蒼蒼,校園也遠不是記憶中的樣子。青春的記憶鋪面而來,有依然清晰的,也有已經失焦變形了,但不管是青春時的苦澀茫然,還是歡樂的時刻,都變得同樣美好。中國的發展太快了,所以“時間”對個體而言顯得更加銳利,我們內心滄海桑田的速度,有時快的讓人眩暈。
所以它是一部基於導演真切感受的電影,這決定了它非常單純。沒有絞盡腦汁的敘事架構,沒有熱門議題,一切都是真誠而自然的。當然,它不是懷舊的電影,它裡面所表達的,是當下每一個喜歡藝術、熱愛生命又有敏感度的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所感觸的。
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願意花五年時間,去輔助劉健做這個並不容易做的電影。

問:《藝術學院》美學上應該還是有野心的。
楊城:《藝術學院》美學上肯定是非常獨特的,但可能不能叫野心,對劉健而言也是自然流淌出來的。它和好萊塢動畫、日本動畫、歐洲動畫的美學都完全不同,有很鮮明的中國美學特徵,或者更具體的說,劉健勾勒人物、描繪場景的手法很多來自他的國畫背景。但《藝術學院》的美學又不是傳統的,或者說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民族風”,而是很當代,要給它簡單的找個座標並不容易。其實這也是片子裡探討的話題之一,就是“傳統”如何不守舊而是煥發新的生命力,而“當代”又如何能找到紮實的根基,避免淪為趕時髦、花架子。
問:從預告片看,《藝術學院》在製作上明顯比《大世界》更精緻流暢了。
楊城:這種變化有更多資金和人力投入原因,更本質的是來自兩部影片內容上的區別。《大世界》是一個很硬朗的黑色幽默風格的街頭“犯罪片”,所以搞的太精緻流暢反而不對了。《藝術學院》故事和人物更日常化,情感更細膩,所以畫面就需要細膩精緻。
動畫語言要素除了“畫”還包括“動”。大部分動畫電影的一大特點是“加速”,角色動作的速度和說話的速度都比真人快,從而更容易抓住觀眾注意力。但就像真人電影不一定要用蒙太奇也可以用長鏡頭一樣,動畫電影的“動”其實也可快可慢,一切取決於要表達的內容和想呈現的美學風格,而非越快越好。所以,“流暢度”需要多高,是導演要去做選擇的風格要素之一。

問:用動畫電影的形式講現實質感的故事,在創作上和市場上都很冒險。
楊城:是,但電影史就是一部冒險的歷史,當然還有一些冒險失敗了,沒能寫進電影史,但它們也成了有價值的鋪路石。固定畫框的電影藝術已經進入暮年,創新和冒險的空間已經很侷限了,任何不同以往的作品,都是應該被鼓勵的。
《藝術學院》確實難以定義,它是動畫電影,但沒有奇觀和卡哇伊,描繪的是現實生活;它是青春成長電影,但你在電影市場上看的青春片裡那套東西這裡一點都沒有;它是作者電影,但又很好懂;它是老老實實將事情和塑造人物的,不是實驗電影,但值得看的地方我個人覺得首先還是它的動畫美學。我能預想到它可能面對的一些爭議,包括對於一些審美不夠開放,知識結構窄一些的影評人而言,它可能也會構成挑戰。

但它其實不是那種拒普通觀眾於千里之外的那類藝術電影,它畫面美,也不難懂。只是不是每個人都能一下接受一個有點陌生的風格。就像一個從來沒吃過中餐的老外看到餃子,首先給他帶來猶豫的都不會是“味道”,而是這種陌生的食物形式。電影已經淪為快消品了,快消品的特點是得符合使用慣性,不需要使用者動腦子,如何讓觀眾願意多去理解一部特別的電影,是一個難題,影評人和媒體很重要。
問:據說《藝術學院》入圍了之前的戛納導演雙週,但沒有公佈,最終時隔大半年在柏林主競賽首映,這其中的曲折困難可以說說嗎?
楊城:任何一流的電影節,其根基都應該是對電影、電影人的愛和尊重。不管是導演雙週,還是柏林電影節,都讓我感受到了這一點。去年導演雙週等到了最後,但三四月份的北京正在經歷疫情,我們完全來不及做完那些必須完成的工作。所以很遺憾錯過他們的美意,他們最後就此發表的宣告非常考慮我們的感受和利益,我和導演很感動。
柏林也是一樣,給與了充分的耐心和理解,得益於他們願意延後釋出,所以我們最終趕上了。

回顧做這部電影的五年多,最大的困難其實還是疫情。它讓這個電影延期了兩年才完成,我們幾度彈盡糧絕。在停滯的時期,導演又不斷基於新的靈感和要求升級製作難度,最終它的時長和畫面精度都遠超了最初的規劃。
問:春節檔市場回暖,柏林又有十幾部中國電影亮相,有人開始說“中國電影的春天來了”,你認可嗎?
楊城:記得去年還有很多人調侃“中國電影已死”,現在又“春天來了”。我覺得首先中國電影不會死,電影人是很頑強的,疫情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這兩年依然出現了現象級的藝術電影作品,包括上映的也包括沒上映的。市場方面,大家剛陽過,就來了一個現象級的春節檔,如果那時中國電影真的已死,這些電影不可能忽然冒出來。至於春天有沒有來,我覺得最近變好的趨勢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但行業的春天不會不請自來,也不應該總是來去不定,這需要和中國電影相關的所有人持續努力,包括管理者、從業者、電影評價體系裡的媒體、影評人,以及觀眾。

問:說到評價體系,你做過電影記者也曾經寫影評,你怎麼看現在的影評生態?
楊城:我現在也挺喜歡看影評的,看完電影就第一時間就去看影評。看電影前不看,因為會影響我觀影感受。其實我認識的絕大部分導演,都是非常看重影評和影評人的,只是他們希望這個領域能更嚴肅更專業,這樣他們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創作營養。
影評的陣地從紙媒轉到BBS、入口網站、現在又全轉到自媒體了,加上電影營銷行業的興起和內卷,影評領域的亂像很多是自然的。這就是跳脫不了的一個必然階段。只是希望與此同時,與此平行,嚴肅影評能不要被完全淹沒,希望更多高水平影評人出現,希望高水平的影評能被更好的傳播。建設對影評人的評價體系也很重要,這個體系完整了,才能進一步支撐到電影評價體系的建設。

問:你和劉健第二次進主競賽,這次依然沒有得獎,有失望嗎?
我還好,只是看到有些同事比較失望有點心疼他們。去過那麼多電影節,也在很多電影節做過評委了,比較知道一份獲獎名單是怎麼出來的,那麼多影片報名,入圍的就是很好的電影,幾位評委出於自身的趣味選出獲獎影片,一切皆有可能,並不代表絕對的高下標準。
也為那些獲獎的影片主創高興,很多影片看起來比我們的電影更加艱難,更需要獎項的幫助,有幾位的獲獎感言我都聽的要流淚了。
另外比較好奇為什麼杜琪峰導演全程那麼不高興,有機會要問問他,本屆主競賽他最喜歡哪部,以及對我們電影的感受。

⬆️《藝術學院1994》觀影報名
🕑 時間:2025年7月6日(週日)
14:40-15:00 簽到選座15:00-16:58 電影放映16:58-17:00 合影留念
🪧 地點:中影國際影城(CGS雷射中國巨幕中船匯店)
🎫 票價:單人36;雙人68
報名觀眾將獲得官方周邊:
1.透卡(人均)

2.貼紙(人均兩款)

3.紋身貼(人均)

4.扇子(人均)

5.帆布包(映後抽獎)

▲▲▲
推廣/合作/活動加微訊號:directubeee

▲▲▲
創作不易,感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