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經開區針對應屆畢業生推出一套“搶人”組合拳——“求職7日免費住宿—實習3月免費短租—就業3年優惠長租”,解決北漂住宿困難,這在北京全市範圍內尚屬首次。
無獨有偶,深圳最新也宣佈高校應屆畢業生來深求職可獲得15天免費住宿,溫情喊話“只收夢想,不收租金”。過去一個月,DeepSeek令杭州出圈,掀起了一場城市反思潮。
直至如今,一場“搶人”大戰開始打響。
如此一幕幕,可見城市對人才的渴求溢於言表,更是城市科技產業競賽的一縷縮影。
2025第一波搶人,北京來了
適用人群:收到經開區企業筆試/面試通知的應屆生(本科及以上,畢業3年內或在讀畢業年級)。
福利:可享受一次性3個月免費租住,租金全免,其他費用由個人承擔,免費租期過後選擇繼續租住的,個人需繳納全額房屋租金。
福利:可享受一次性3個月免費租住,租金全免,其他費用由個人承擔。免費租期過後選擇繼續續租的,前3年租金補貼逐年遞減(第1年補貼市場價租金的75%,第2年補貼市場價租金的50%,第3年補貼市場價租金的25%),3年後恢復市場價。
從面試邀約開始,這項政策覆蓋了求職、實習、就業全週期,最長時間延長到3年,直擊畢業生北漂住宿困境,引發熱議。
這些都來自於最新出爐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應屆大學生住宿保障實施細則(試行)》。
此外,北京經開區還拿出真金白銀,對“雙一流”應屆畢業生,QS、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REF排名前30名等留學生到當地工作,滿足條件後連續3年給予專項獎勵,其中博士每人每年5萬元、碩士每人每年3萬元、本科生每人每年1萬元。
無獨有偶,深圳在三天前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將為高校應屆畢業生來深求職提供免費住宿天數從7天延長到15天。
會上,深圳市委科創委辦公室主任、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表態:“深圳將制定更具針對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只要是在深圳就業或創業的人才,都想方設法提供一張床、一間房,甚至一套房等服務。”
城市間的熱情不言而喻,所有城市幾乎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搶人才。
新年至今,全國就有超過20個城市釋出人才新政,涵蓋購房補貼、稅收減免、創業扶持、子女教育等全維度福利包,政策工具箱迭代速度遠超往年。尤其在開年“杭州六小龍”的刺激下,2025年第一場“搶人”大戰來得格外迅猛。
城市反思潮
DeepSeek爆火後,隔壁江蘇連發三篇文章,掀起了各大城市的集體反思潮。何以浙江?何以杭州?如此拷問,在各地之間此起彼伏。
經歷一系列批判後,深圳率先召開新聞釋出會,主題直接明瞭——“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如是一幕,是深圳回應“大疆之後再無創新”的焦慮。
這場反思潮,其實大家真正想問的是:為什麼沒有留住能做出“杭州六小龍”的人才?
過去幾年裡,各地招商引資引才的措施並不少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配備了相應補貼和優惠政策,但也常常遇上為拿補貼各處落地的“候鳥企業”,以及始終無法在工作地留下的年輕人,說到底,“搶人”容易,留人難。
一位投資人向投資界提到,“各地應該把時間倒回過往10年,想一想當年有沒有讓幻方量化這樣的機構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換句話說,能否支援與當時主流市場環境格格不入的企業與人才,這個問題如今依然值得深思。
還有遊戲科學創始人馮驥那句:“(杭州)節奏沒有那麼快,房價也不太高,大家能夠耐得住性子”。對於“北漂”、“滬漂”、“深漂”黨來說,他們能否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熬得住《黑神話:悟空》這樣的理想主義?仍然要打一個問號。
正因如此,從北京到深圳“搶人”最先就是針對居住問題,唯有安居,才能樂業。
從“搶人”到“留人”,城市人才競爭到了2.0時代。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此前曾提到:
“我們並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奇才,都是一些高校的應屆畢業生。
”或許,城市的命運已經不再只取決於雄厚的資源和充裕的資金,而是能否將人才轉化為生產力,長久地留存下來。
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競賽
某種程度上,2025年搶人大戰,就是一座城市未來前景的較量。
人才是城市產業的核心力量。時至今日,產業迭代所產生的人才需求開始向著更高維度轉變,高精尖人才的力量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個例子是,在武漢光谷的“院士產業合夥人”計劃裡,中科院院士張清傑團隊入駐後,帶動了超20家上下游企業聚集,形成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叢集。正如武漢光穀人才局提到:
“每引進一名頂尖人才,平均可撬動5億元產業投資。”
搶人是表面,背後是一場產業競賽。在AI席捲的短短幾年裡,大到國家地區之間的產業話語權轉換,小到企業掉轉車頭,僅在一朝一夕之間。
一個能迅速聚集到最多資金、最大資源,並在如此短時間內進行迭代的行業,對於任何一座城市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城市之間爭搶的不止是下一個梁文鋒、王興興,還是下一個科技時代的定義權。
春節回來,杭州推出新一輪的“8+4”經濟政策,將市級財政資金增加到502億元,並拿出15.72%的產業資金投向優質新質生產力。江蘇省也率先行動,其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舉行新年第一會,第二批產業專項基金成功簽約——共計22只,規模408億元,涵蓋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11個設區市和4戶省屬企業,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邊,深圳則是提出對標杭州的優必選、晶泰科技、速聘聚創、越疆科技、佑駕創新和微基科技“六小過江龍”,同時祭出人形機器人企業“十三太保”——十三家明星機器人創業公司,接著還要設立100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基金,併發布人形機器人專項政策。
最新一幕則是重慶。昨日重慶釋出報道,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會見了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一行,並提出人工智慧大模型應用、新型能源算力樞紐構建、數字重慶建設等各方面的合作。
眼下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遷,任何一個產業機遇,也許都能改寫一座城市的命運。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