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又是包爸跟大家分享最近的感悟。
前一陣,我帶倆娃去看了熱映電影《孤注一擲》。
看完電影,哥哥和弟弟問我:
“爸爸,為什麼有些人會迷上賭博,賭到傾家蕩產,甚至沒命?”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掉入詐騙的陷阱?”
藉著給倆娃解釋的機會,我也想跟姐妹們聊一聊賭徒心理。
它不僅僅存在於賭徒中,也潛藏在我們每個人,包括孩子的心裡。
懶得看長文的妞們可以直接戳戳下面的影片,瞭解一下孩子是怎麼不知不覺變成“賭徒”的:
歡迎關注我的影片號
可以給妞們帶來不一樣的育兒思考哦~
“隱形賭博”
專坑小學生
“賭博”離孩子並不遠。
生活中,孩子能接觸到的“隱形賭博”其實有很多。
比如:讓很多孩子痴迷的奧特曼卡片。
商家把所謂高價卡設定為小機率商品,以包或盒來分散銷售。
孩子們為了得到高階、稀有卡片,就會不停地買買買,少則數十元,多則上千、上萬元。
更有家長表示“花200萬都不能集齊奧特曼卡”。

這種博機率得彩頭的抽卡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沉迷機制,會誘導孩子深陷其中,逐漸上癮。
比如:風靡小學生圈的文具、玩具盲盒。
這些盲盒以“隱藏驚喜”“限量聯名”等為噱頭,吸引著小學生沉迷其中,不停購買。

再比如:各類抽獎遊戲:抽龍珠、抽現金、砸金蛋
去年的3·15晚會上,曝光了學校周邊,讓小學生趨之若鶩的校園抽獎陷阱:抽龍珠、抽現金、砸金蛋。
1元1次的抽龍珠,不到兩分鐘,就花出去十幾塊錢。

現金抽獎對孩子來說,誘惑力更大。

5元、10元的紙幣,“最高200元、100%中獎”的字樣,吸引著孩子們不斷嘗試:“我就不信了還能抽到個寂寞!”

還有砸金蛋,中獎機率以及中獎金額往往都很低,因為都由店家說了算。
有記者調查發現,開啟66枚金蛋,只有7枚設定了現金獎,而中獎金額只有15元!

還有,
“一元小彩票”
中獎機率也很低,孩子們往往要花費幾十塊錢才能獲得一份獎品。
無錫市惠山區檢察院調查發現,有小學生為了獲取心儀獎品不惜花費數百上千元,甚至走上偷竊的犯罪道路。

這些“隱形賭博玩具和遊戲”,看似金額不大,一次花不了幾個錢。
但會不斷推高孩子的慾望值,讓孩子在驚喜感和刺激感的誘惑中,逐漸“上癮”。
這種上癮性行為,
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那些看似好玩、單價不貴的抽獎遊戲、動漫卡片,背後隱藏著對孩子來說,危害極大、影響極深的“成癮機制”。
那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感和刺激感,會刺激孩子大腦中的獎賞系統,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讓孩子感到興奮和滿足。
孩子本就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差,在這種獎賞機制的“激勵”下,很容易陷入“刺激——愉悅——愉悅強化——成癮”的消極迴圈中。
孩子一旦“上癮”,就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央視記者在調查中,對很多沉迷抽獎遊戲的孩子進行勸導,幾乎都是無功而返。
那些孩子們都堅信幸運總有一天會到來:
“抽不到再抽1次,總不可能有那麼多抽不到吧。”
“賭一把,單車變摩托。”
“有可能就可以,我相信自己。”
“下次一定能中!”

這種想法是不是很像牌桌上的賭徒,哪怕輸得一無所有了,還幻想著“我一定能中!”
孩子小小年紀,就在心裡種下“賭博”的種子,有些學生甚至還因此精神恍惚,成績一落千丈。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怎樣幫孩子規避這種上癮行為呢?
幫孩子規避
“上癮性行為”
我們要讓孩子記住一個詞:及時止損。
-
首先,及時觀察,注意防範。
平時多觀察孩子可能出現的一些變化,比如:
-
零花錢突然不夠花,到處借錢; -
老師反應上課經常走神,成績下滑嚴重; -
情緒容易出現激動; -
瞭解孩子的交友情況,觀察雙方的相處模式,是不是扎堆在小賣部玩抽獎遊戲等。
當出現這些情況時,跟孩子好好溝通,是不是已經進了“賭博”圈套。
-
循序漸進,幫孩子戒掉“癮”
無論是買盲盒,還是玩各種抽獎遊戲,一下子讓孩子戒斷有點難。
我們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孩子逐步戒掉或者是控制住“癮”的發展。
先跟孩子約法三章,比如一週只能玩一次,一次不能超過3局。
然後慢慢地變成兩週玩一次,一次玩一局。
記住,一定要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這樣他才更願意遵守。
-
適當放寬心理閾值
孩子又不是機器人,怎麼可能按照我們設定好的程式,一絲不苟地執行呢。
不如設定一個允許發生的範圍,也就是“n+1”原則。
在執行約定的制度過程內,允許存在一定的容錯率。
比如說好的玩三次,偶爾多玩了一次,也不是不可以。
-
豐富親子活動,充實孩子的業餘時間
多帶孩子出去玩玩,比如短途旅遊、野餐、看兒童劇等。
用更多的興趣愛好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遠離“賭博陷阱”。
妞們,
你還有其他好的方法,
可以幫孩子遠離“賭博陷阱”嗎?
評論區聊一聊吧!

關注我,跟包媽一起輕鬆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