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訪華已經過去好多天了,但在這兩天被美西媒體重新拾起,炒作其“過京不入”,更從從外交細節剖析中國對俄烏問題的態度。
BBC新聞、今日悉尼均以“烏克蘭外長訪華四天‘過京不入‘:從外交細節剖析中國對俄烏問題的態度”為標題報道,海外大批自媒體緊跟其後轉載。
BBC新聞在說了庫列巴訪華是烏克蘭自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次有高層官員到訪中國,引起國際關注,立即“但書”說:“但值得留意的是,他在長達四天的旅程中完全沒有踏足首都北京。”
報道說,,庫列巴抵7月23日達中國,官方沒有透露他下飛機的時間和地點。外界原本預期他會在北京與王毅見面,但在7月24日,官方釋出訊息指他與王毅在南方城市廣州舉行會談。
報道排列了庫列巴在華行程:首先在廣州與中國外長王毅會談,其後現身香港與特首李家超見面。更弔詭的是,庫列巴的訪華行程還沒結束,王毅隨即已轉到寮國(寮國)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晤。並說直到7月26日訪華行程結束,都沒有訊息顯示他曾到北京。
報道引用多名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出,有關行程安排反映了中國冷待烏克蘭,“打發”意味甚濃,雙方會談也沒有實質成果。
甚至揣測,這是中烏在11月美國大選前的摸底。
報道指出,庫列巴這次訪問中國的時機微妙,恰逢在美國大選亂局之際,川普遇刺未遂後聲勢大振,堅定援烏的拜登宣佈退選。而他訪華首天,正是巴勒斯坦各派別在北京舉行內部和解對話會議的最後一天。
報道還對比了中方接待俄烏外長的不同待遇,說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4月曾訪問北京兩天,與王毅會談後獲中國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親自接見。
今日悉尼報道指出,中方破例會見拉夫羅夫,在庫列巴訪華期間卻堅持遵守一般禮節,兩者形成了有趣的對比。也許選在廣州是為了讓這種對比看起來不那麼突兀,訪問期間在中國領導人與庫列巴之間製造一個空間距離。
BBC和今日悉尼由此推論,“選址廣州的另一個考慮,可能是希望減低外界的直接比較。”
誰在比較?吃瓜大眾可不會記得這般清楚,只有刻意挑事者才會特別留意並拿出來說事吧。
報道引述研究中俄關系的德國前進學院國際關係學者杜本的話說, 在中國外交傳統,這類安排很少是巧合的,北京有可能刻意安排會談在首都以外的地方進行,象徵式地降低會議層次。並說,北京“刻意將與烏克蘭政府的外互動動保持在最低限度。”
報道還引述卡耐基中國專案研究員莊嘉穎的話說,庫列巴訪華行程長達四天之久,顯示其重視程度,但他都只停留在廣東一帶,可見遭中方冷待。這個莊嘉穎甚至以天朝主義的角度比喻說:“像明清帝國,出使去中國朝貢的第一站先到廣州,再看有沒有資格入京,現在歷史重演。
美西媒體這個時候炒作此事,大機率是因為川普發話要烏克蘭“割地換和平”,歐洲和烏克蘭一片沮喪,拜登政府顏面喪盡。為了緩和這個沉悶的氣氛,也為了轉移話題,美西媒體便挖掘出了這個話題。不然,為何在王毅在與庫列巴會談之時不說事,庫列巴離開廣州後一週才開始炒作?
對於美西媒體炒作庫列巴“過京不入”,筆者有另外一種解讀:王毅在與庫列巴會談後第二天趕去寮國,是因為東盟部長級會議行程安排。因為要去寮國,在廣州會見庫列巴不是更方便嗎?所以,在廣州見完庫列巴的第二天,王毅外長就到了寮國。
進一步解讀,王毅會見庫列巴是為了斡旋俄烏停戰事宜,所以見了庫列巴後,立即趕去寮國去見俄外長拉夫羅夫。而且前後時間不超過24小時,說明及時溝通雙方資訊的緊迫性。
自俄烏戰爭以來,中俄每次高級別互動,烏克蘭危機基本都是必談事項,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中俄對彼此的立場都有了深刻的瞭解。現在瞭解了烏方立場,當然要儘快跟俄方通報與溝通。
筆者還聽到一種說法,說庫列巴去香港事,拉夫羅夫可能也在香港,中國安排二人秘密相會。而後,中俄外長一起去了寮國。——呵呵,這有點陰謀論的味道。但國際政治上這類事還少嗎?曾記否,當年尼克松秘密訪華,不也是瞞天過海,秘密經由巴基斯坦暗渡陳倉嗎?
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