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高鐵一響,黃金萬兩。
01
我國最重要的東西大動脈,終於要來了。
日前,宜昌至涪陵高鐵(渝宜高鐵)重慶段開始施工圖稽核招標,預計將於今年年底正式動工。
作為沿江高鐵最後未動工的路段,宜涪高鐵的到來,標誌著沿江高鐵將在2024年內實現全線開工。

這也意味著,這條串聯6省市、長達2100公里、總投資超5000億、全線設計時速350公里的超級大動脈,終於塵埃落定。
根據規劃,沿江高鐵由北沿江高鐵、合武高鐵、漢宜高鐵、渝宜高鐵、成渝中線高鐵等段構成。
根據目前規劃及工期測算,最遲在2030年之前,這條橫貫東西的高鐵通道,有望全線貫通。
沿江高鐵,沿的是長江,串起的是長江經濟帶,這是我國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大中城市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2023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區GDP總量接近60萬億,佔全國的比重為46.3%,人口總量約為6億人,佔全國的比重為43%。
即使只看沿江高鐵直接經行的6個省份,無一不是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GDP總量達到36.85萬億,佔全國的比重接近30%。
更何況,沿江區域,打通的是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都在我國最重要的五大城市群之列。
再考慮到其連通的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等中心城市,意義無論如何高估都不為過。
沿江通道已有滬漢蓉鐵路,但設計標準普遍較低,雖然通行動車,但部分路段時速只有160-200公里,遠遠滿足不了龐大的客流需求。
目前,成都到上海直達高鐵最快需要11小時,到武漢最快也要將近7個小時,嚴重影響了不同城市群之間的交流。
一旦沿海高鐵全線都達到350公里時速,上海到成都將縮短到7小時,上海到重慶只需要5小時。
時空距離縮短,帶來的經濟效應將會極為可觀。
02
東西大動脈打通,誰是最大受益者?
一條沿江高鐵,串起東西大動脈,將整個長江經濟帶連成一體,沿線所有城市都將從中受益。
高鐵一響,黃金萬兩。中小城市得到與大城市直連互通的機會,但也面臨人口被持續虹吸的尷尬。
研究表明,高鐵擴大了中心城市的輻射半徑,帶動經濟腹地、產業腹地、人口腹地的共同擴張,而地市之間則存在明顯分化。
在普鐵時代,從一些邊遠的地級市到達省會,往往需要數個小時,但350公里時速高鐵的到來,將之縮短到2小時乃至1小時,強省會的虹吸效應得到倍數級的強化。
所以,沿江高鐵一旦全線打通,最受益的無疑是中心城市,合肥、南京、武漢、成都、重慶都在其列。
合肥尤其從中受益。
安徽橫跨長江,但真正的長江岸線城市是安慶、蕪湖,而非深居內陸腹地的省會合肥。

所以,沿江高鐵從南京直達合肥,再從合肥直連武漢,而非沿著長江岸線一路蜿蜒,正是強省會效應的體現。
成渝同樣是主要受益者。
作為中國城市群第四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備受政策青睞,密集的鐵路通道就是例證。
其實,無論是最初的國家中長期高速鐵路規劃,還是國家十三五規劃裡,都沒有成渝中線高鐵的身影,川渝之間主要依靠南部的成渝客專連線。
然而,隨著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雙上升為國家戰略,滬渝蓉沿江通道被提上日程,成渝之間打造多條高鐵通道成為共識,成渝中線高鐵最終橫空出世。

屆時,成渝之間,將形成成渝高鐵、成渝中線高鐵並行的雙高鐵通道,“雙城記”將會更為密切。
03
哪些高鐵窪地,得以逆襲?
在強省會之外,一些傳統高鐵窪地,也得以擺脫過去的尷尬局面,蘇中地區、川渝中部、徽鄂之間的大別山地區,都是受益者。
其一,江蘇中部高鐵塌陷的局面得以扭轉,蘇中地區全面融入上海1小時高鐵網。
江蘇雖然早已實現“市市通高鐵”,但既有的高鐵路網多數都集中在蘇南地區,東西向的高鐵鐵路更是集中在長江南岸。

與之對比,蘇中地區、蘇北地區高鐵建設一度落伍於全國,雖然這些年迎頭趕上,但蘇中地區的泰州,仍舊只有利用既有線路改造的動車,陷入“環泰州高鐵圈”的尷尬。
所以,北沿江高鐵,即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到來,可謂及時雨。
建成之後,將會徹底改變泰州、揚州在高鐵路網的不利局面,南通、泰州、揚州將全面融入上海、南京的“1小時經濟圈”。
其二,成渝中線高鐵的橫空出世,讓川渝中部得以告別交通塌陷的局面。
成渝中線高鐵專案起自重慶北站,經西部(重慶)科學城、銅梁、大足、安嶽、樂至、簡州新城,抵達成都站。

根據規劃,成渝中線高鐵設計時速350公里,部分路段預留400公里條件,屆時成渝之間的通行時間進一步縮短到1小時左右。
其三,合武高鐵,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有著特別意義。
根據規劃,合武高鐵,東起合肥,經安徽六安市、金寨縣,湖北省麻城市、紅安縣,西至武漢。

無論是安徽六安、金寨,還是湖北麻城、紅安,都屬於名副其實的大別山地區。
透過轉移支付、大基建、產業轉移支援革命老區發展,一直都是國家政策的導向所在。
今年初印發的《新時代大別山革命老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發揮大別山革命老區毗鄰長三角地區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獨特優勢,以產業、交通、文旅、生態等方面協作為突破,探索新型幫扶合作機制。
高鐵,顯然是繞不開的一環。
04
沿江高鐵,為何避開了江西、湖南?
作為長江經濟帶成員,江西長江岸線達152公里,九江更是沿江港口重鎮,屬於長江流域繞不開的存在。
然而,以“沿江”直接命名的東西大動脈,僅經行滬蘇徽鄂川渝等省份,“完美”避開江西。

這讓人想起十多年前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大動脈——京廣高鐵,同樣選擇經行湖北、湖南,而避開江西。
這一次沿江高鐵避開江西,原因又是什麼?
一方面,任何高鐵大動脈,都必須考慮運營成本和價效比,截彎取直,優先連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一直都是常態。
在長江經濟帶,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重慶、成都都是萬億級經濟強市,千萬人口大市眾多,合肥、南京離千萬人口俱樂部只有一步之遙。
與之對比,江西無論經濟體量還是省會經濟人口能級,均明視訊記憶體在一定差距,而沿江口岸九江的存在感更低。
另一方面,沿江高鐵,不能簡單理解為沿長江水道,而是廣義上的長江流域和長江經濟帶。
沿江高鐵的標準名稱為 “滬渝蓉高鐵”,本身就是由普速的滬漢蓉鐵路升級而來,在規劃上主要連通長江北岸。
沿江高鐵通道,由多條高鐵構成,在長三角段主要為“北沿江高鐵”,其後的合武高鐵、武宜高鐵、宜涪高鐵、成渝高鐵中線等,基本都在長江北岸。
事實上,別說江西省未能入圍,就連安徽省的長江口岸城市安慶、湖南省的長江重鎮岳陽,同樣不在其列。
即使沒有拿下沿江高鐵,江西也非吳下阿蒙,早已不是 “環江西高鐵網”時代的邊緣者。
且不說東西走向的滬昆高鐵、南北走向的京九高鐵,都從江西縱橫貫穿,江西更晉級“市市有350高鐵”的第一省。
藉助這些高鐵網路,江西得以連通長三角、大灣區、閩三角和中西部,可謂四面逢源。

為此,江西專門出臺了《江西省深度融入長珠閩 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十四五”規劃》,強調將江西打造成為“長珠閩”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與“長珠閩”先進製造業形成供應鏈體系。
可見,交通劣勢一旦扭轉,經濟優勢也就隨之而來,這正是“高鐵一響,黃金萬兩”的最佳詮釋。
-END-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大國大城,40座城市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