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英國人來說,退休之後歸隱田園就是人生贏家的固定選項:遠離城市的車水馬龍,找個依山傍水的桃花源,享受有機食物和新鮮空氣,不再為工作和子女操心。

然而就在最近幾年,這股潮流似乎出現了逆轉的趨勢: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選擇賣掉鄉間豪宅搬到倫敦等大都市。

每日電訊報:“63歲那年,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放棄了康沃爾選擇倫敦”


伊麗莎白-伯爾曼和查理-伯爾曼,是一對住在康沃爾的老夫妻。24年前,兩人花125萬英鎊買下了佔地14英畝的特拉維拉農場(Treverra Farm),就一直在那兒住到了現在。

陽光明媚時,女主人伊麗莎白會在際泳池的甲板上欣賞卡梅爾河河口的景色,或在清涼的果凍海中暢遊。

狂風暴雨來襲時,她會蜷縮在壁爐旁,一邊喝著金湯力,一邊重讀達芙妮·杜穆裡埃的經典康沃爾小說《牙買加客棧》。

與此同時,伯爾曼夫妻還在大宅子裡經營民宿生意:康沃爾得天獨厚的景色再加上農場頗有情調的裝修,讓兩人的零花錢也賺得盆滿缽滿。畢竟,能在24年前就買下124萬英鎊房產的人,經濟實力自不待言。男主人查理從事金融科技行業,他也不想在鳥不拉屎的地方退休。

然而,就在本該安享晚年的63歲,夫妻倆決定賣掉這棟豪宅,搬回倫敦退休。
“我們逐漸意識到,生命週期被搞反了,”伊麗莎白在接受採訪時說。
從鄉間遷回市區的退休者,被英國媒體稱為“迴旋鏢小分隊”(boomerang brigade):他們或曾住在市區,因為厭倦人潮而搬到了鄉下,又或者一直住在鄉下;但在經歷一系列思考和權衡後,決定捨棄寧靜,擁抱車水馬龍。

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倫敦已經成了英格蘭和威爾士最受歡迎的退休養老地之一,僅次於位於肯特郡的米德威Medway:2011-2021年,遷到倫敦的65歲以上人口增加了15%。
與此同時,包括康沃爾在內的傳統養老勝地,則被越來越多的老人唾棄。2011-2021年間,康沃爾地區的65歲以上人口減少了9%。

“30-40歲時從倫敦搬到鄉下是個挺不錯的選擇,但再往後情況會發生改變,”房地產研究員羅賓-托馬斯說,“孩子們長大後會離開前往大城市,60歲左右的人會有更年老體弱的父母要照料。”
對伯爾曼夫妻來說,鄉下生活剛開始的時候還好,過著過著他們便逐漸意識到這裡的生活方式並不適合自己。

“這個地方很美,但我不打高爾夫球,”伊麗莎白說,“我丈夫也不會騎馬打獵。我在曼徹斯特唸的大學,我的兩個孩子也都在倫敦工作,我說到底還是個相當城市化的人。”

除此之外,鄉下醫療和交通不便,也讓不少退休者萌生了搬回城市的念頭。伊麗莎白表示,有一次兒子的腳受傷了,但根本沒有公交可搭乘,最後她開車把兒子送到距離最近的醫院,前後花了至少一小時。這要萬一有個緊急情況,根本等不起。

而且,小地方的生活品質,也只有空氣水土食材是優越的。大大小小的藝術展演唱會,有趣的高街小店,甚至好的理髮師傅,以及隨地打車叫外賣…伊麗莎白表示,這些都只能回到倫敦才有。

“我希望住的離朋友和兒子近一些,”伊麗莎白說,“這樣他們心情糟糕的時候可以回家吃頓飯什麼的。”
搬到倫敦的另一大優勢,還有歐洲之星。伊麗莎白表示,自己曾經在旅遊業工作,都是幫別人組織旅程;退休後,她想要自我放飛地“走動走動”。

當然,伯爾曼夫婦並沒有“戀愛腦” —— 對於倫敦生活不那麼美好的一面,他們也有客觀的看法。
“我發現現在的交通很糟糕,自從有了腳踏車道和新的限速措施後情況就更糟了,”伊麗莎白說,“你會變得更加忙碌,而且總是在消費,但我是個相當不安分的人,所以我可以忍受。”
《每日電訊報》瞭解到,夫妻倆這座農莊目前正在以750萬英鎊的價格掛牌出售。

不過,兩人還沒有決定具體要在倫敦哪個區域安家。伊麗莎白表示,他們想要體驗一下租房生活,各片區都住一住再做決定。
“這是我倆這輩子最後一次買房了,所以必須慎重,”伊麗莎白說。她認為理想的安居區域應該具備良好的公共交通、不錯的食品店、充沛的綠地、“最好有一家不錯的酒吧”。

與此同時,她認為一個優良的安居社群應該有大量全職工作者 —— 這是一個區域犯罪率低的指標。
至於鄉間生活最難捨棄的部分,除了自然環境,還有碩大的房子。伊麗莎白表示,雖然她和丈夫沒法再像過去那樣呼朋喚友叫一大幫人來家裡吃飯了,但樹挪死人挪活,生活就是要有些變動才好。

如希望進一步瞭解有關英國的投資置業,請新增海德國際房產專業顧問微訊號chris_hydeglobal進行一對一專業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