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中美居然聯手把日本打回原形

誰都沒想到,時隔八十年,中國和美國居然又一次聯手,正在把日本打回原形,只不過這次是默契大於合作。就在中美達成和解後不久,特朗普突然向日本發難,稱日本對美國汽車貿易存在嚴重不公平行為,他絕不會取消對日系車25%的關稅。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美國對日系車加徵25%的關稅究竟會給日本經濟造成怎樣的重創,老羅舉個深動的例子,日本現在就好比吊在懸崖上,全靠一隻手扒拉著旁邊的救命稻草沒有掉下去,而特朗普加徵日系車關稅就是在砍掉日本這根救命稻草原因很簡單,日本如今還能保持發達國家的地位,完全是靠汽車產業撐起來的,可以說汽車產業就是日本的命根子。
汽車產業作為人類第一大製造業,其地位靠三點支撐,一方面,汽車產業的總產值在所有工業門類中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球汽車產業的總產值大概在12000億美元左右,比排名第二的消費級電子產業高出三成。另一方面汽車是所有工業生產活動中,跨部門協作率最高的行業,生產一輛汽車至少需要80%的工業門類參與其中,所以他涉及的供應鏈很冗長,零部件也非常多。而最關鍵的在於,汽車及其相關行業,是所有工業門類裡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以德國和日本為例,汽車產業從業者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均在8%,遠高於第二名機械製造類的5%。而日本的汽車產業,在所有工業國裡面,做到了極致的巔峰,我舉幾組資料你們就明白了。
第一、全球汽車產業總產值也就1.2萬億美元,光豐田、本田這些日本車企的資產規模就佔到了7000億;第二、在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裡,日本有35家處於世界第一,美國只有30家,德國只有18家;第三、世界五百強裡的日本工業企業所屬門類,全是汽車及其相關行業;第四、全日本540萬製造業工人裡,汽車產業鏈養活了210萬,相當於每十個產業工人就有四個靠汽車吃飯;第五、日本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每年賣車賺的外匯佔全國出口總額的40%,德國汽車出口只佔24%,美國才7%。去年日本海外賣了480萬輛汽車,賺回來18.6萬億日元,這筆錢不光覆蓋了全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的開銷,還多出3萬億補貼國內養老金;第六,日本汽車產業創造的稅收,佔日本中央稅收的15%。
以上資料既說明日本的汽車產業確實牛逼,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日本經濟和產業體系對汽車過於依賴了,一旦汽車產業出現什麼變故,那麼日本必然從發達國家淪為發展中國家。很不巧,日本汽車產業的龍頭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了。日系車在全球主要有北美、東亞、東南亞三個市場,北美市場以美國為主,東亞市場除了日本自己,則以中國為主,至於東南亞就比較廣泛了,凡是經濟好點的國家,基本都開日本車。這三大市場,佔到了日系車總出口的八成。然而,日本汽車的護城河太低了,相較於美系的硬派豪華、德系車的歷史積澱,日系車賣得好一靠皮實耐造省油,二就是靠全產業鏈的優勢把價格成本壓縮到了極致,所以大多數日系車的市場定位都是低端,而低端就意味著可替代性強。過去十多年,隨著中國汽車品牌的崛起,日系車在中國市場和東南亞市場不斷喪城失地。
2018年中國每賣出三輛車就有一輛日系品牌,豐田本田日產三巨頭加起來佔26%的市場份額,名次也就比德國低,但到了去年,所有日系車在華市場加起來也才堪堪有10%的市場。東南亞市場也是同病相憐,泰國皮卡市場曾是五十鈴的自留地,現在長城炮電動車搶走35%份額。在印尼的網約車市場,豐田Avanza五年前壟斷94%的份額,現在五菱Air EV用每公里7分錢的電費成本,硬生生搶下30萬輛訂單。而越南兩年間冒出的2100個充電樁全是中國企業建的,日企只裝了127個,直接導致中國電動車市佔率衝到28%。
如果中國的汽車只是賣得便宜,當然不至於把日系車這條盤踞東南亞幾十年的地頭蛇打得丟盔棄甲,真正令日企惶惶不可終日的是,跟日系車比起來,中國車兼具成本便宜的同時,還以更高的技術梯度把消費者最後的情懷也打沒了:豐田bZ4X在泰國實測續航打七折,比亞迪海豹能跑出92%達成率;日系車機還在用十年前的晶片,中國車標配的8295晶片算力強八倍根據國內汽車媒體在印尼的採訪,跟豐田的Avanza相比,五菱宏光Air EV在能源成本上每月可節省1100元人民幣的開支,而這筆錢差不多是當地一個家庭半月的生活費了。
所以現在的日系車出口,全靠美國市場在養活。拜登執政時期,恰逢中國國產車對日系車宜將剩勇追窮寇,民主黨智囊團敏銳的抓到了中日之間不可調和的產業矛盾,於是推出通脹削減法案,一邊堵死中國汽車向美國大規模出口的渠道,另一邊給日系車大搞補貼,讓日系車幾乎在美國一家獨大,從而將岸田政府牢牢地綁在了美國戰車上。老規矩,看資料,2023年也就是通脹削減法案出臺的第二年,日本車共出口480萬輛,其中42%銷往美國,同比暴漲12%,市場份額也來到了36%,這意味著美國市場每賣出三輛汽車,就有一輛是日系車,排名妥妥的第一。毫不諱言,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汽車,能在號稱車輪上國家的美國擁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如此大的影響力,也正是靠著美國市場的增量,日本汽車產業才能在中國汽車的窮追猛打下苟延殘喘,而這些全都是美國拉攏日本的籌碼。
但特朗普覺得兒子就是兒子,地位是不平等的,我讓他去打人,他還敢跟我提條件,這不是倒反天罡,牝雞司晨嗎?於是就在今天,特朗普專門還發文稱日本是被寵壞的盟友,威脅要宣佈貿易談判結束。如果美國這25%的關稅全面落地,那沒得說,日本汽車產業必然面臨血頂之災。因為日系車在美國市場的護城河也是賣得便宜,但韓系車賣得更便宜老羅算過一筆賬,現在豐田RAV4在美國賣2.8萬美元,加稅後漲到3.5萬,直接比同級的現代途貴4000美元。而現代在阿拉巴馬州的工廠產能富餘,隨時能增產30萬輛補缺。本田在美的主力車型,雅閣混動本來就比現代索納塔混動高3700美元,加關稅後價差拉大到5500美元,他還能有戰鬥力嗎?

其實不止汽車產業,整個日本經濟能走到今天這副要死不活的樣子,也是因為中美非合作式的聯手打壓。各位如果年齡稍大的話應該記得,二十年前的日本堪稱超級工業強國,基本上除了大型商業客機,市面上的高階工業品日本都能造,就拿這幾年頻繁搶鏡的光刻機來說,放本世紀初,阿斯麥在佳能和尼康面前就是一新兵蛋子。但在過去幾十年,日本由於向上不能突破美國的封鎖,向下不能維持對中國的優勢,以至於其高階工業市場全面崩潰,只剩下汽車這一根獨苗了
向上不能突破美國封鎖,指的是從八十年代起美國對日本的技術打壓,包括扶持阿斯麥廢掉尼康和佳能光刻機霸主的地位,扶持臺積電和三星廢掉日本在晶片製造的地位。向下不能維持對中國的優勢就更好理解了,2015年以來中國產業的崛起,本質上就是對日本市場的搶佔,海爾格力搶佔日本的家電市場,華為小米搶佔日本的手機電視市場,中車搶佔日本的軌道交通市場,京東方華星光電搶佔日本的顯示面板市場,南船北船搶佔日本的造船業市場基本上除了汽車產業,日本成規模每年能創造出千億美元營收的市場都被中國搶完了。美國從上往下壓,中國從下往上擠,處在中間的日本製造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旦汽車頂不住兩邊的壓力,那麼日本必然跌回發展中國家。這兩年日本GDP先後被德國和俄羅斯超越,從世界第三連退到世界第五,不正是後果的體現嗎?
當然,作為一個貧瘠幾千年的島國,窮才是日本的常態,只是近代他們的運氣太逆天了,連續抱上英國和美國兩條大腿,才有了日本今天發達國家的地位,否則僅憑他自身的條件,撐死就是馬來的水平。上兵伐謀,不費一兵一卒,用絕對的經濟碾壓把日本打回原形,這或許正是新時代最狠最讓其絕望的報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