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揭露“教育真相”,被中產父母罵爆了 2025-07-05 21:45 常青藤家長會 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備受大家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尤其是中美兩國的教育,總是會被拿來放大對比,在大多數國人的固有觀念裡,美國以“素質教育”為主,而中國則是“應試教育”,往往會被貼上“書呆子”的標籤,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北大教授在採訪中對當下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批判,結果卻引來了中產父母的不滿。 文|Dr小魚 From Dr小魚 微訊號:drxiaoyu79 《十三邀》採訪了北大副教授林小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當被學生問及「國內教育是否真的太捲了」時,林小英沒有一絲猶豫答到:就是! 並且她還對當下的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 “現在的教育只為升學做預備。” “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就是個苦役。” “人的一生不是成績分數所能定義的,你要把自己給救出來,要學會去進行自我探索,去認識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開出一朵花來” 她的這番言論,認同的就非常認同,反感的也非常反感。 林小英是誰? 她是北大教授,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花四年時間,走訪了6個省7個縣25所中學,然後寫出了《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這本書。 在這本書裡,她揭露了縣中教育的困境,為那些沒資源、沒學習氛圍、沒家庭支援的孩子吶喊,令人敬佩。 然而,這次訪談後很多人,特別是中產父母卻對她的言論感到反感和憤怒。 “站著說話不腰疼” “自己上了車子,就叫下邊的不要再擠了!” “應試教育的成功者,要截斷這條上升之路嗎?” 今天,說說我的看法。 01. 彼岸視覺要不得 很多時候專家說的話沒錯,但因為站位不同,這些話說出來也沒用。 在普通父母看來,林小英教授作為一位從鄉村走出的傑出學者,本身就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當一個人透過應試教育站在個人成功的巔峰時,卻用“人生不能只考慮謀生”的口吻勸誡他人時,就可能無意中觸及了社會階層差異的痛處。 正如一位從貧困中崛起的富豪,說難以理解窮人為什麼不顧及身體健康吃剩飯一樣。 誰不知道剩飯吃了不好? 誰又不渴望在人生的廣闊天地間自由馳騁? 但是殘酷的現實將普通人束縛在生活的瑣碎與艱辛之中,他們沒辦法而已。 普通人家的孩子想有個謀生的飯碗有多麼不容易? 名校畢業投幾百份簡歷,都得不到一份工作。 不好好讀書,就更沒有機會了。 02. 提出問題容易,解決問題難 教育內卷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它根植於複雜的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機制之中。 誰不知道內卷不好,誰不想“快樂教育”。 但問題的關鍵是,該怎麼解決? 如果只提問題,不提解決方案,跟抱怨無異。 抱怨除了能讓人更焦慮,還有其他作用嗎? 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教育依然是通往更廣闊世界的橋樑。 學歷雖不能保證每個人的職業上限,但它能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下限,併為個人未來的發展潛力奠定基礎。 這一點,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不爭的事實。 哪怕以自由和快樂教育著稱的美國,中產家庭的父母也在竭盡全力“雞娃” 他們依然不惜一切代價送孩子上大學,是因為他們深知學歷的重要性。 雖然矽谷大佬個個說不看重學歷,但HR可不聽這一套。 03. 全球中產都在焦慮 關於中產階層的教育焦慮,這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 在全球範圍內,中產家庭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他們既擔心自己努力維持的階層地位隨時可能因各種因素而崩塌,又深知一旦跌入底層,再想爬起來將無比艱難。 而底層社會的暴力、慘烈、無助,絕非中產孩子所能承受的。 這種“夾層困境”讓中產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尤為謹慎,生怕一步錯步步錯。因此, 我覺得,全社會應更多地理解並關注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而非一味指責嘲笑中產的“目的性”。 還是那句話,誰不喜歡詩和遠方? 我一直認為,教育存在一條既不過度內卷,也不徹底躺平的“中間道路”。 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卻可以調整自己。 家長扛住壓力的閘門,幫孩子遮擋一些風雨,承受一些壓力。 校內卷學習,家庭紓解壓力。 普通家庭不可能放棄傳統教育路線,因為升學依然是孩子的唯一通道。 再說了,不管走國內高考還是國際升學,無論哪條路都要求成績好。 學習,是逃避不了的。 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缺一不可。 但普通人終歸要回到現實,撿起地上的六便士,再去仰望白月光。 本文系授權發布,作者:Dr小魚,兩個孩子的媽媽,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百萬爆文寫作者,寫有多篇10萬+網文,灣區高影響力KOL。 關鍵詞 應試教育 社會 林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