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獨處,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天賦

作者 | 李睿秋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
ID | lxianshengmiao
不知道你是否會感到:如今的我們,越來越喜歡獨處了。
很多人可能都是這樣的:好不容易有段時間閒下來,卻懶得出門,更願意在家裡宅著。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到了節假日,幾乎就處於失聯狀態,電話和微信都找不到。
以前,一個人待著會特別悶,就想跟朋友待在一起;
現在,只想有些時間,能一個人靜靜發呆,不想動、不想說話、不想費勁去展現自己和交際……
最近看到一種說法,說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流行的休閒娛樂方式,再也不是傳統的聚餐聚會,
而是一個人待著,逛公園、Citywalk、散心,等等。
很多人也許會告訴你:這不好。
他們會給你套上許多標籤:宅,內向,孤僻,怪異,不合群,逃避現實……
彷彿一定要融入集體,時時刻刻跟別人保持聯絡,才正常。
但這真的不好嗎?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一個觀點:
喜歡獨處,能夠享受獨處,其實是一種難得的天賦。
許多認為「獨處不好」的人,其實可能混淆了兩個概念:孤獨和獨處。
孤獨(Loneliness)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指「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壓力和沮喪感的一種心理狀態。
在所有的需求模型中,人都具備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社交需求。
大體上,它包括兩大類:
跟別人產生親密關係的「社交聯絡」,以及獲取支援的「歸屬感」。
一旦這兩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 
比如,沒有朋友,或沒有能夠接納自己的圈子,就會催生出孤單感。
我在很多文章中提到的「加強社交」,其實主要指的也是這種。
當一個人需要社交但卻得不到滿足時,就可能會產生諸多不良後果,帶來許多負面情感。
要注意的是:孤獨跟你身邊有沒有別人,其實關係並不大。
它強調的更多是一種心理上的聯絡,也就是你能夠從跟別人的關係裡面得到什麼。
如果你得到的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 比如你想要交心的朋友、但卻一直沒有人能夠真正交心,那麼即使你身邊的人總是絡繹不絕,也很容易感到孤獨。
而獨處(Stay alone,或 Solitude)是什麼呢?
它是指一種低社交需求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的社交需求並不旺盛,反之會有許多一個人待著的需求,也就不需要跟別人待在一起。
簡而言之:孤獨是求而不得,而獨處是無所求。
對真正喜歡獨處的人來說,他們就是喜歡這種狀態,而並不孤獨。
那麼,為什麼說喜歡獨處,可能是一種天賦呢?
原因在於:許多研究都發現,喜歡獨處,往往跟某些正面的特質相關。
你可以這樣理解:
社交是人的預設模式,因為社交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援,有助於更好地解決問題。
而如果一個人本身社交需求就不強,那麼他一定有一些其他的特質,能夠彌補社交所帶來的幫助。
舉個例子:
2016 年,一項發表在《英國心理學雜誌》的研究表明:更聰明的人會更加傾向於獨處。
他們針對 18 – 28 歲的成年人,抽取了 1.5 萬例樣本,發現:
在學業、工作上表現更好的人,在獨處時會報告更高的滿意度。*1
研究者認為:
更聰明的人往往意味著更高的適應能力,
因此他們受環境的干擾和影響會更少,也就不容易因為社交空間的壓縮而感到焦慮和失望。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高度城市化的環境之下,我們的社交空間都被大量壓縮了。
這種壓縮對許多人可能是一種傷害,
但對於更聰明的人來說,這對他們幸福感和滿意度的影響會更低,因此他們不會感受到太明顯的區別。
簡而言之:更聰明的人,更容易從這種「獨處」的環境中儘快適應、找到樂趣。
另一方面,聰明的人擁有更高的能力去獨立解決問題,對社交支援的需求會更低。
因而,他們天生就不太需要強社交。
從常識上來想也很好理解:
聰明的人本身就是人群的少數,因此更容易有特立獨行的觀念和想法,也就會更加難以融入大眾的圈子。
因此,與其讓他們花費精力去融入和適應,不如保持適度的獨處,以便更好地發揮才能。
並且,面對面的社交,需要你付出非常多的精力 —— 
你需要保持情緒飽滿,時刻去接收和響應對方的資訊,並一直維持這種狀態和情緒。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行為叫做「刻意表現」(Surface acting)。
它指的是,隱藏你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在社交中配合對方,表現出「合適的樣子」,以換取別人對你更高的評價。
對聰明的人來說,與其耗費精力去適應和配合別人,不如一個人靜靜待著,這對他們來說才是更好的環境。
一些比較新的研究也發現:喜歡獨處,可能意味著你是一個喜歡思考和追求自我成就的人。
傳統的觀點都認為:
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而外向的人普遍不喜歡獨處。
但近幾年一些新的研究發現,其實並非如此。
內向者也有不喜歡獨處的(更願意跟知心朋友在一起),外向者也有喜歡獨處的,不能這樣一概而論。
那麼,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喜歡獨處呢?
2025年2月,《人格》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一份特刊發表了一些研究,認為:
好奇心旺盛、喜歡反思、喜歡挑戰困難的人,往往會從獨處中得到更多的滿足感,從而也就更喜歡獨處。*2
仔細想想,其實也很明顯:這幾項特質都跟什麼相關呢?
深度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深度思考的人,那你必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用來獨處,
來供你認真思考、釐清思路、全力以赴地輸出和打磨一個成品……
反過來,如果你不喜歡獨處,那麼你可能也就沒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深度思考,認認真真地做出一些出色的成果。
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把內向跟獨處掛鉤。
因為內向的人,往往會更喜歡深度思考,從而也就更適合獨處。
但這並不意味著外向者就不喜歡獨處,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的主要動機不同罷了。
這裡補充一個知識點: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行為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將人的動機分成三類,分別是成就動機、影響動機和親和動機
成就動機高的人,喜歡獨自打磨產品,做出完美的成果;
影響動機高的人,喜歡對別人產生影響,傳播和實踐自己的理念。
一個可能的情形是:
內向者往往具備更高的成就動機,因此會更喜歡獨處;
而外向者則可能具備更高的影響動機,因此相比起獨處,他們同時也更願意去跟別人交流,從交流中得到滿足感。
總而言之:
如果你喜歡獨處,很有可能並非因為你不適合社交,
而是因為獨處能更好地發揮你的才智和能力而已。
最後,如果你喜歡獨處,那可能也意味著,你是一個內心世界豐富而細膩的人。
我想跟你分享一個理論。
許多研究發現:
自主選擇的獨處,能夠降低高喚醒的情緒,提高低喚醒的情緒。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像開心、激動、憤怒、恐懼,這些都是高喚醒情緒,
也就是心情起伏較大、會推動你去作出行動和反應的情緒。
反過來,低喚醒情緒,就是心情起伏較小的情緒。比如平靜、放鬆、滿足、失望,等等。
自主選擇的獨處,可以降低高喚醒情緒的強度,讓一個人變得更平靜和淡定。
這種效應,在心理學上就叫做「情緒失活效應」(deactivation effect),是一種有效的應對壓力的方法。*3
但反過來,獨處的時候,除了讓人變得平靜,也可能提高另一種低喚醒情緒的強度,那就是無聊。
實際上,許多人選擇跟別人待在一起,排斥獨處,
很有可能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獨處時無所事事的無聊。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那個經典實驗。
2014年,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參與者單獨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沒有任何物品,隔絕外界的一切資訊,要求他們在裡面待 15 分鐘。
隨後,研究人員又在他們身上戴上一個電擊器,可以用來電擊自己,產生輕微疼痛(不會有危險)。
結果發現:接近一半的參與者,在 15 分鐘的時間裡,寧願選擇電擊自己,也不願意什麼都不幹。*4
這也許說明了,人是多麼害怕單調和無聊。
所以,如果你喜歡獨處,如果你在獨處時(大多數時候)並不感到無聊,
而是覺得「我終於有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我終於可以好好地思考一些問題了」,
那也許說明,你是一個內心世界十分充實的人。
這在我們這個過於喧囂的時代,是一種十分難能可貴的品質。
但是,說了這麼多,也必須補充一下:
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度,獨處也並不全然是一件好事。
即使你是一個非常熱愛獨處的人,把所有空閒時間全部拿來獨處,也是不好的。
比如,200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旦獨處的時間超過了75%,就特別容易感到孤獨。*5
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其實都應當在社交和獨處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比例。
這個比例是多少呢?
很遺憾,目前還沒有普適的研究,也許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和實驗。
所以,一個也許有用的建議是:
如果你每天都很忙碌,經常跟別人待在一起,或者不得不經常滿足別人的需求,
那麼,或許可以試著努力給自己騰出一點空間,讓自己獨處一下,做一些內心深處一直想做的事,感受這種「跟自己對話」的感覺。
這些活動可以參考一下:
  • 學一門樂器,學唱歌,編制自己的歌單;
  • 學跳舞,做瑜伽,或其他你喜歡的健身方式;
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個經常獨處的人,那麼也不妨試一試,更多地參與到社交裡面,感受跟別人連線的快樂。
可以是家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線上,可以是線下……
人數不需要很多,兩個人可以,三四個人到七八個人也行,
但彼此間一定要足夠緊密和熟悉,能夠無所顧忌地相處、交流。
比如:
  • 一起讀一本書,讀完一起交流感想、發表觀點和見解;
  • 一起組隊玩遊戲,比如桌遊、密室、劇本殺等等;
  • 一起參加戶外活動,比如結伴漫步、遠足、登山等;
  • 一起討論每天看到和學到的東西,互相丟擲自己關注的新鮮資訊和訊息;
這或許能夠幫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作者簡介: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
部分參考資料:
1. Li, N. P., & Kanazawa, S. (2016).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London, England: 1953), 107(4), 675–697. 
2. Weinstein, N., & Adams, M. (2025). The Many Ways of Experiencing Solitude: Personality Processes, in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Time Alon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93(1), 5–11.
3. Nguyen, T. T., Ryan, R. M., & Deci, E. L. (2018).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 Affective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1), 92–106
4. Wilson TD, Reinhard DA, Westgate EC, Gilbert DT, Ellerbeck N, Hahn C, Brown CL, Shaked A. Social psychology. Just think: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sengaged mind. Science. 2014 Jul 4;345(6192):75-7.
5. Berkman, L. F., Glass, T., Brissette, I., & Seeman, T. E. (2000). From social integration to health: Durkheim in the new millenniu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1(6), 843–857.
如何在獨處和社交連線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節奏?
如果你正陷入人際內耗、社交恐懼等困擾,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可以提供專業支援。
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困住自己的議題,發現破局之道,找回內心的自在和平靜。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