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烏克蘭國家安全域性、總檢察長辦公室和國家調查局三個機構,對烏克蘭反腐敗局進行了一次“特別搜查行動”,理由是反腐敗局有人通俄。
面對黑洞洞的槍口,反腐敗局的人員只能束手就擒,有的甚至被脫光衣服,揹著雙手趴在地上。最終,一名反腐敗局的官員被認定通俄,遭到逮捕。
一天後,澤連斯基以“反腐敗局通俄”為由,簽署了12414號法案,法案生效後,反腐敗局和反腐敗專門檢察院這兩個機構的權力,將被大幅削弱。
按理說,挖出隱藏的俄羅斯間諜是好事,應該高興才對。
然而,歐盟的反應卻異常激烈。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對搜查行動和法案表示“強烈擔憂”,並要求澤連斯基給出解釋。
歐盟擴大事務專員瑪爾塔·科斯表示失望,並認為這是嚴重的倒退,呼籲澤連斯基放棄該法案。
西方主流媒體更是連連炮轟澤連斯基。
比如《衛報》,發表文章《烏克蘭總統的舉動遭到廣泛反對,並可能使該國有朝一日加入歐盟的希望受挫》,矛頭直指澤連斯基。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澤連斯基政府瞄準反腐鬥士》。
被稱為“拜登喉舌”的《政客》雜誌發表文章《澤連斯基簽署針對腐敗監管機構的法案,烏克蘭民眾憤怒加劇》。
“美國國際開發署”一手扶持的《基輔獨立報》,更是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社論《澤連斯基背叛了烏克蘭的民主以及所有為之奮鬥的人》。
幾乎一夜之間,澤連斯基的形象就從“民主捍衛者”變成了“獨裁者”。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
一
烏克蘭有四個反腐敗執法機構,分別是:烏克蘭國家反腐敗局(NABU)、烏克蘭反腐敗專門檢察院(SAPO)、烏克蘭國家預防腐敗局(NACP)、烏克蘭國家調查局(SBI)。
四大機構有一個共同點:成立時間均在2014年“顏色革命”之後。“顏色革命”得逞後,西方要清洗烏克蘭體制內的親俄勢力。
而反腐,無疑是絕佳藉口。
反腐敗局(NABU)成立於2015年4月。
2016年8月,正值美國大選關鍵時刻,反腐敗局的局長塞特尼克,突然釋出了一系列檔案,指控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地區黨,曾向保羅·馬納福特行賄。
保羅·馬納福特,是2016年大選時,特朗普競選團隊的負責人之一。
這麼敏感的時刻,塞特尼克跳出來,給民主黨提供特朗普的黑料,顯然是為了表忠心。
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反腐敗局受民主黨操控。
民主黨控制了反腐敗局,共和黨自然不甘落後,在共和黨的壓力下,烏克蘭通過了《國家調查局法》,組建國家調查局(SBI),由共和黨把持。
既然美國兩黨都有了“地盤”,那麼歐盟也不能閒著,於是烏克蘭又組建了預防腐敗局(NACP),該機構長期接受歐盟的“指導”。
考慮到調查機構沒有公訴權,烏克蘭還被迫組建了反腐敗專門檢察院(SAPO),專門負責反腐案件的起訴。名義上,SAPO 隸屬於總檢察長。
實際上,總檢察長管不了SAPO,總檢察長的反腐職能因此被架空。總檢察長辦公室受總統掌控,總檢察長被削弱,等於總統被削弱。
烏克蘭還在西方的壓力下,組建了反腐敗專門法院,一開始,反腐敗專門法院只審理腐敗案件。但很快,連普通刑事案件也納入了其審理範圍,嚴重削弱了普通法院的職權。
更絕的是,反腐敗局局長、反腐敗專門檢察院院長、反腐敗專門法院院長三個重要職位的人選,都得先經過相應的“選拔委員會”的同意。
這些“選拔委員會”是由西方控制的。比如反腐敗局局長的選拔委員會,有6名專家,包含三名“國際專家”,也就是西方指派的人。
委員會的任何重大決定,必須得到至少兩名“國際專家”的支援,否則不具備法律效力。
委員會確定三名局長人選後,提交給烏克蘭總統,總統只能三選一。
同時,反腐敗局、預防腐敗局和國家調查局三個機構的職能重疊嚴重,加上背後支援的勢力不同,導致衝突不斷。
比如,2017年6月,反腐敗局就對預防腐敗局展開了腐敗案件調查。
2019年5月,國家調查局指控,反腐敗局的局長塞特尼克收取了一些商人的好處。
瞭解上述背景後,我們就能知道,對反腐敗局的打擊,本質上是澤連斯基與共和黨聯手,打擊民主黨和歐盟。
難怪西方主流媒體和歐盟的反應,會如此激烈。
問題在於,澤連斯基不是一直傾向於民主黨嗎?為何會與共和黨聯手?也許,我們能從烏克蘭近期的重大人事變動中找到答案。
二
7 月17 日,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斯維裡堅科,被澤連斯基提名為總理。
很快,這一提名便獲最高拉達透過。
三年戰事期間,身為第一副總理的斯維裡堅科,主管經濟事務,且成效顯著—— 烏克蘭物價雖有上漲,卻未出現爆炸性通脹。
當然,僅憑這點不足以讓她晉升總理,關鍵,在於她的“合作態度”。
2 月28 日,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在白宮爭執後,雙方關係幾近破裂。危急時刻,斯維裡堅科遠赴華盛頓,與美國財長貝森特展開談判。
經過一番周旋博弈,她勉強穩住了美烏關係。
後來《礦產協議》能談成,斯維裡堅科的功勞最大,讓烏克蘭沒有付出太大代價,熟悉《礦產協議》的都知道,那就是個大餅。
比如,《礦產協議》規定,美國對烏克蘭稀土擁有優先開採權,看起來烏克蘭吃虧了,然而,烏克蘭的稀土資源大部分位於俄軍控制區,你咋開採?
倘若美國真的想開採,是不是得援助烏克蘭,助其打贏這場戰爭?澤連斯基對斯維裡堅科很滿意,特朗普同樣讚賞她的合作態度。
借談判之機,斯維裡堅科成功與貝森特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貝森特可是特朗普身邊的大紅人,有他幫著美言,特朗普對斯維裡堅科的印象不會差。

(貝森特與斯維裡堅科)
除了斯維裡堅科,澤連斯基還任命了斯特凡尼什娜為“與美國合作事務特別代表”,全權負責與美國的合作。
和斯維裡登科一樣,斯特凡尼什娜也參與了“礦產協議”的談判,也得到了特朗普的讚賞,一系列人事變動表明,澤連斯基希望向特朗普展現合作姿態。
畢竟當下的烏克蘭,戰場形勢日益艱難,沒有美國的援助續命,大機率輸掉戰爭。
但想讓特朗普加大援助力度,不是僅靠幾個人事變動,就可以的,還得納投名狀。
前面說了,反腐敗局曾在2016年8月,美國大選的衝刺階段,公佈過對特朗普陣營不利的證據,甚至後來的“通烏門”也是由此而來,害得特朗普被彈劾。
特朗普恨死了這個機構。
澤連斯基拿反腐敗局開刀,是再合適不過的投名狀。
而收拾反腐敗局,也符合澤連斯基的利益。
澤連斯基上臺後,權力根基本就不穩,民望也不高,比如2021 年底,其支援率曾跌至27%,是“俄烏戰爭”的爆發拯救了他。
面對戰爭的威脅,烏克蘭人緊密團結在澤連斯基周圍,澤連斯基的支援率一路飆升,尤其在哈爾科夫大捷與收復赫爾松右岸之後,支援率一度高達90%。
但“扎波羅熱反攻”失敗後,這一數字又逐步下滑。他的政敵們,由此嗅到了可乘之機。
基輔市長克里琴科,從2023年末起便不斷抨擊澤連斯基 “實行獨裁”“一意孤行”。
進入2024年,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的支援率明顯超過澤連斯基,於是澤連斯基將扎盧日內解職,並以“體檢不合格” 為由強制其退役,打發至英國擔任大使。
與特朗普在白宮吵架後,美國可能用扎盧日內替換澤連斯基的傳言更是甚囂塵上。扎盧日內雖未明確表態同意,但澤連斯基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
此時,澤連斯基若想坐穩位子,就必須加強權力。
巧的是,如前文所述,反腐敗局削弱了總統權力,雙方存在結構性矛盾。收拾反腐敗局,不僅能鞏固權力,還可以報仇。
2020年8月5日,澤連斯基宣佈,任命奧列格·塔塔羅夫為總統辦公室副主任。
塔塔羅夫曾在亞努科維奇時期,擔任內務部副部長,被懷疑曾下令鎮壓反亞努科維奇的遊行。
亞努科維奇倒臺後,塔塔羅夫成為烏克蘭第三大富豪諾文斯基的頭號顧問,諾夫斯基和烏克蘭首富阿赫梅托夫,又是長期商業夥伴。
正因這層關係,塔塔羅夫才未被清算。
澤連斯基把塔塔羅夫任命為辦公室副主任,或許是想借此與富豪圈子拉近關係。
萬萬沒想到,這項任命捅了馬蜂窩。
那些參加過2014年“顏色革命”的人認為,這項任命是對他們的背叛,反腐敗局立刻出手,調查塔塔羅夫,指控他犯有賄賂、偽造材料等多項罪名。
是澤連斯基親自出面,才勉強保下了塔塔羅夫。
在見識到反腐敗局的“威力”後,澤連斯基便試圖癱瘓其運作。反腐敗局的運作,離不開反腐敗專門檢察院,而檢察院的核心人物是首席反腐敗檢察官。
沒有首席反腐敗檢察官,即便反腐敗局掌握證據,也無法提起訴訟。
2020 年末,反腐敗專門檢察院的“選拔委員會”擬定了首席反腐敗檢察官的人選名單,並且通過了選拔程式,提交給澤連斯基。
但澤連斯基就是不簽字,硬生生拖了好幾個月。
雖然最終澤連斯基沒頂住壓力,但這足以說明,他早就想整治這兩個機構了。因此,澤連斯基毫不猶豫地簽署了12414號法案。
法案內容很簡單,明確了總檢察長對反腐敗局、反腐敗專門檢察院這兩個機構的管轄權,比如反腐敗局立案後,總檢察長有權撤銷。
只不過這樣一來,歐盟和民主黨就被惹毛了。我們控制的機構被你給收拾了,那還得了?
於是西方媒體狂噴澤連斯基,西方國家政府也對澤連斯基展開了批判。
比如,德國外交部長約翰·瓦德普爾表示:“限制烏克蘭反腐機構的獨立性將阻礙烏克蘭加入歐盟。我希望烏克蘭能夠繼續堅定地打擊腐敗。”
瑞典外交部也對該法律及其對烏克蘭反腐敗機構的影響表示“嚴重關切”。
烏克蘭首都基輔街頭,出現了數千名抗議者。
這是戰爭爆發三年多來,烏克蘭國內第一次爆發針對澤連斯基的大規模抗議。
在巨大壓力下,澤連斯基不得不提交了一份新法案。
澤連斯基表示,新法案將恢復兩個反腐機構的“獨立性”,但具體細節暫未透露。
即使兩大機構的“獨立性”恢復,西方也遇到了大麻煩,特朗普對反腐敗局的憎恨,澤連斯基的小心思,都指向了一個問題:俄烏戰爭該何去何從。
俄烏戰爭的硝煙燒到今日,早已成了西方的一鍋夾生飯,投入軍備與金錢無數,既無法取得勝利,又不甘心撤退,進退兩難。
澤連斯基從“民主偶像”到“獨裁者”的驟變,不僅會嚴重撕裂烏克蘭社會,讓脆弱的團結瀕臨斷裂,更是西方媒體造神運動的一次驚天迴旋鏢。
精心包裝的英雄敘事和價值觀,終究碎了一地。
這場仗,不僅烏克蘭打不動了,西方的“神話”也快演不下去了。
也許此時此刻,最高興的人,是普京。
↓新書上線!點選選購《2024》↓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