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大衛·林奇去世,如何評價他的成就?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當地時間 1 月 16 日,經其家人證實,美國著名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去世,終年 78 歲。大衛·林奇曾指導、製作出多部經典好萊塢電影和劇集,代表作品有《穆赫蘭道》《藍絲絨》和《雙峰》等。如何評價林奇導演生前的作品和成就?一起來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執導過《雙峰》《穆赫蘭道》《藍絲絨》的導演大衛·林奇去世,如何評價他的成就?
|答主:徐曠來
林奇曾說過:「把目光集中在甜甜圈上,而不是甜甜圈中間的洞上。」
大衛林奇永遠離開我們了,但正如電影《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樣,今天晴空萬里,藍天依舊。
林奇主義,是一種持續的電影實驗。
超現實主義和歐洲先鋒派的浪,早已經翻篇,沒有人還懷念「先鋒」與「超現實」,人人都要做好萊塢商業大片,人人爭先恐後去模仿陳詞濫調。
這個時候,大衛·林奇站了出來,《橡皮頭》橫空出世!
《橡皮頭》是一部精神上都感到扭曲和恐怖的作品,電影的情感與林奇青年時期居住在美國貧民窟的經歷有關,凌晨的槍戰和警笛,隨時隨地的搶劫,突如其來的火災,骯髒黑暗的街區,瘋狂成癮的流浪漢,這一系列的親身體驗帶來了《橡皮頭》。
庫布里克在看完《橡皮頭》後,曾主動電話聯絡了林奇:「你怎麼能拍出這麼恐怖的東西?」
延續這部電影,大衛·林奇又創作了《象人》《藍絲絨》《雙峰》《我心狂野》《雙峰:與火同行》《妖夜慌蹤》《穆赫蘭道》《內陸帝國》
千禧年後,林奇的主要作品都是短片、動畫,觀眾翹首以盼的《雙峰第三季》迎來完美謝幕,但這些都不再像《雙峰第一季》那樣掀起美國收視第一的熱潮。林奇的時代,早已謝幕,但我們總是希望看到英雄不要就此末路。
林奇的女兒,詹妮弗·林奇也繼承了林奇的風格,成為導演,拍攝了美劇《行屍走肉》《美國恐怖故事》《血族》《緊急呼救》《窺視者》等等。
每次看到導演名字、導演髮型、跟導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會會心一笑。
因為大衛·林奇其實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只不過他的電影風格陰鬱旖麗、大膽前衛、焦慮驚異,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說到林奇,不得不想起陳沖和伊莎貝拉·羅西里尼,陳沖的美,如夢似幻!伊莎貝拉·羅西里尼,義大利美人!伊莎貝拉的母親是世界聞名的英格麗·褒曼,父親是電影史裡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搖旗人羅伯託·羅西里尼,前夫是大名鼎鼎的馬丁·斯科塞斯。
想要一睹風采,可以去《雙峰》看陳沖,可以去《藍絲絨》看伊莎貝拉,包驚豔的!
大衛林奇的自傳《夢室》介紹了他的親身經歷和創作淵源,訪談集《與火同行》介紹了每一部電影的創作歷程。在這些書裡,可以看到一個陰鬱、怪異、顫慄、扭曲、迷失、痛苦、受傷的靈魂是小孩是如何成長以及做夢。
所謂電影,只是白天做的夢。大部分人只在夜晚做夢;而白天黑夜都做夢,就會變成活在夢裡的人,非瘋即傻。一生做夢的人,即是導演。
既然是做夢,為何不敢真誠地做夢?大膽地做夢?還要瞻前顧後地矯飾夢?難不成,你是為了出賣「夢」,拿「夢」去換銅錢二三?
大衛·林奇是堅持一輩子對夢進行實驗和突破的人,如果非要分類,他在眾多型別地圖中找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一點:恐怖片、驚悚片、情節劇、陽光黑色電影、新黑色電影、元黑色電影……在不離開美國流行文化的沃土的情況下,習慣於電影行業普遍語法和慣例的情況下,用他極不確定、不可理解的幻術,牢牢抓住每一位觀眾的注意力。
對觀眾注意力的深掘,才是林奇主義的三板斧!
大衛·林奇一定特別熟悉舊好萊塢的經典《日落大道》,才會拍出《穆赫蘭道》。
林奇在一片豐富的土壤裡,栽出一朵黑色大麗花,這朵有毒的花瀰漫出的迷迭香進一步影響了歐洲和亞洲的實驗電影,例如《記憶碎片》《死亡幻覺》《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愛情是狗娘》《老男孩》《熱帶疾病》《盜夢空間》《紅辣椒》……
這樣的心理驚悚與謎題敘事,已蔚然成風,但在 2000 年,《穆赫蘭道》第一次亮相戛納電影節,眾評委都看不懂,只有楊德昌導演,堅持一票否決所有評委,力推《穆赫蘭道》拿下金棕櫚最佳導演,現如今,放眼全世界電影節,還有一個如楊德昌導演這般血性男兒嗎?全球電影都呈現出彼此模仿彼此給獎的業態,真正的電影實驗,消影無蹤!
如同卡夫卡的《城堡》《審判》《鄉村醫生》《變形記》那樣,林奇對人類頭部的扭曲是有情結的,畸形、醜陋、頭部創傷、中彈、失憶、爆炸、這一系列的情節和圖景,是林奇對於現代人的強迫、不安和焦慮的內心寫照。
世間再無如此荒誕詭譎的夢了!世上再無雙峰!
願我們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樣,開著拖拉機,在一望無際的麥田上,頂著藍天,兜著白雲,迎著太陽!
出發!去見一個多年未見的老友或愛人!說上一句:我其實是愛你的!
|答主:王俊俊
永別了!再也沒有白日夢魘般詭譎的電影。
昨天凌晨三點準備睡覺,開啟微博看最後一眼,就看到這個意難平的訊息。
因為洛杉磯的山火蔓延到大衛林奇家,78 歲患有肺病的大衛林奇被迫離開家,導致病情加重去世。
提起大衛林奇,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他最出名的的作品《穆赫蘭道》,常年來都是網際網路燒腦作品前十必看榜單。
但其實這是一個「詞彙汙染」誤會,大衛林奇的電影準確來說並不是燒腦,不是懸疑推理,而是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精神分析。
說簡單點就是心理學電影,說玄一點就是探索人心的深淵。
在探索人性深淵這方面,大衛林奇無疑是一個天才。
在拍了三個短片小試牛刀之後,拿到了美國電影協會獎學金。
於是 1977 年拍出處女作《橡皮頭》,在這部電影裡,大衛林奇以他自己青年時期住在底層貧民窟的見聞經歷,刻畫了一個畸形的底層家庭,全家人都在貧窮,扭曲,心理疾病,僵化和原生家庭創傷裡互坑互害。
而更恐怖的是,男主角被迫與這家的女兒結婚,於是一轉眼變成了父親,這一家人的病態,瞬間全部代際繼承到了他身上。
最終他只能痛下殺手,扼殺了畸形的早產兒,結束了這一切。
此片屬於心理恐怖範疇,玩的是精神汙染,魔法攻擊。片子結合了心理學和美國底層真實生活困境,可以說完美的融合了理論和案例。
天才導演庫布里克在看完電影后也嘖嘖稱奇,馬上給大衛林奇打電話,說哥們,你是怎麼能把電影拍的如此恐怖的?
因為真正的恐怖從來都不是鬼,而是人性的深淵,是人在害怕自己的影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人類自己的投射。
大衛林奇深諳人性,又熱衷研究弗羅伊德式心理學理論,尤其痴迷潛意識夢的解析。
不得不說,一件很慚愧的事情。
如今的我作為一個活躍的影評博主,得意的影評分析基本都是以心理學精神分析入手,文學史電影史為輔助,哲學和社會學為背景。心理學可以說是我的最終答案。
但當初第一次看《穆赫蘭道》和《藍絲絨》的時候,我才十來歲,還沒有入坑心理學,精神分析對我來說還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符號。
從小就愛看電影,一直以來都覺得無論什麼電影看一遍就能理解一大半,不是模模糊糊的懂,而是我甚至能記住電影裡大部分的細節,看到比其他人多的多的東西,就好像頭文字 d 開車會慢下來一樣,我看電影都是慢動作,能複述,能分析,能解讀。
從小就是如此,十歲就經常把看過的電影講給同學朋友聽。這可能和我是阿斯伯格有關,所以才有自信幹這行,如今看了 4500+,也確實幾乎沒有一遍看不懂的片。
但要說讓我沉沙折戟的,那就是《穆赫蘭道》了。
我試圖從懸疑推理的角度去破解《穆赫蘭道》自然一無所獲,但是因為過度敏感又被電影傳達的惶恐氛圍所驚嚇。
一個人怎麼可能真正的理解自己知識儲備之外的東西呢?
當時我太小了,對精神分析夢的解析一竅不通,網際網路也不發達,真的是想學都不知道去哪學。
所以我在知識星球經常說已經是,那就是 00 後其實是很幸運的,從小就習慣了網路,這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有博主願意分享那麼多珍貴的知識,只有學過且受益的人,才懂得珍惜。可惜很多人只把網際網路當娛樂麻醉,當垃圾場。
我真正開始學習心理學,已經是很多年後從軍隊回來了,偶然的機會從文哲學裡受到啟發,思考到了一直以來的盲點。
那個時候,其實是一次學習的契機,如果當時就能借此學習心理學,看懂他的每一部電影,想必可以提前覺醒,後來會少走很多彎路。
說回大衛林奇,他喜歡抽象的,超現實的藝術風格,喜歡挖掘隱藏在表象背後的真相。自然也就造就了他的藝術風格。
可貴的是,他從未妥協於大眾商業市場審美,而是不斷的創新。每一部新作品都是一次大膽的先鋒實驗。
於是就有了那句名言,創意就像捕魚,淺水灘可以抓到很多小魚,但只有潛入深淵,才能抓到大魚。
深淵裡的魚更有力,也更純淨。碩大而抽象,且非常美麗。我在找某種我在意的魚,一種能轉化為電影的魚。
但水裡遊的魚形形色色。有商業的魚,有運動的魚。萬事萬物,都各有其魚。——大衛·林奇
他還另一句話:
盯著甜甜圈,而不是盯著甜甜圈中間的洞。
我覺得這兩句話就足以概括他的電影藝術產出了。
以夢的形式,把超現實主義風格和精神分析結合起來,去挖掘潛意識,探索少有人踏足的領域。
但在凝視深淵之後,告誡人們,戰勝心魔,迴歸生活。
也正因為如此,我覺得他拍的最好的兩部電影,反而是最不出名的兩部雞湯。
沒錯,
《橡皮頭》打響了他的名聲。
《象人》拿到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導演。
《藍絲絨》提名奧斯卡並拿到電影協會最佳導演,也是林奇粉絲最愛。
《我心狂野》拿到戛納金棕櫚。
《妖夜慌蹤》被影迷津津樂道。
《穆赫蘭道》拿到戛納最佳導演,直接破圈封神,被BBC評為21世紀最偉大的電影榜首。
《雙峰》更是美劇巔峰高嶺之花,是小眾影迷秘而不宣的無冕之王。
這些作品真的很棒,這是非凡的旅程,是隻有天才林奇才能帶領我們探索的領域。
但我最喜歡他的電影,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內陸帝國》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因為只有這兩部電影,重點不在洞,而在甜甜圈。
好奇害死貓。人們總是因為獵奇心作祟,會被那個洞吸引,卻忘記林奇的叮囑:
戰勝心魔,享受甜甜圈。
知乎熱門文章

中國人在長相上有沒有地域特點?

被皇帝賜自盡後,可以直接逃跑嗎?

有哪些帶給你極大震撼的書籍?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