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加星標) 🌟

爸爸媽媽們,想象一下,當你被娃拽著衣角問“宇宙的外面是什麼?”那一刻,是不是會感覺腦子突然空白?不過別慌,這個連科學家都撓頭的終極難題,我們把它變成了小朋友也能津津有味聽懂的科普故事。點開下方音訊,和娃一起聽聽我是怎麼解釋的吧。
宇宙外面是什麼樣的,你好奇嗎?哈哈,這個問題啊,不只你好奇,科學家們也非常非常好奇。
想要知道宇宙外面是什麼樣子,咱們就得看到比宇宙大爆炸還要早、還要久遠的事情才行。可是,宇宙大爆炸那個驚天動地的瞬間,並沒有人親眼見過。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景象,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大約 38 萬年才發出的那道光——也就是我們之前聊過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不過呢,科學家們就像是大偵探,雖然沒看到案發經過,但還是能透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張“宇宙嬰兒照”,再加上粒子對撞機裡的實驗線索,推測出宇宙大爆炸當時大概是個什麼情況。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爆炸之後的情況能推測,那大爆炸之前的情況呢?是不是科學家們也能繼續當偵探,找到蛛絲馬跡,推理出真相呢?
很可惜,這恐怕要讓大家失望了。科學家也做不到。為什麼呢?因為關於宇宙誕生之前的情況,別說蛛絲馬跡了,可能連一丁點兒線索都沒有留下!你想啊,我們現在知道的所有東西,甚至連時間、空間本身,都是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刻才誕生的。那麼,在大爆炸之前,根本就沒有我們可以用來推理和判斷的資訊存在。
所以啊,對於“宇宙外面是什麼?”或者“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這類問題,想要得到一個確鑿可靠的答案,這一次,就連最厲害的科學家也束手無策了。
不過呢,雖然沒法“證明”,但科學家們可不會停止思考和想象!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大膽地提出了各種關於宇宙之外的猜想。所以,在這個主題展廳的最後,我特意為你準備了幾件特別的“展品”——那就是科學家們關於宇宙外面的一些想象。
你可能會嘀咕了:“汪老師,反正都是想象,我也會想象啊!科學家們的想象,跟我的想象,能有啥不一樣呢?” 嘿嘿,區別可大啦!科學家們的想象,可不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他們是有依據、有邏輯的。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一定聽過這個故事吧?“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正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哎呀,這個故事可以一直講下去,沒完沒了!
那對於我們的宇宙,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想象呢?你看,我們的身體是由一個一個微小的細胞組成的,對吧?細胞呢,又是由更小的分子、原子組成的。那原子是什麼樣的?它的中間是原子核,外面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這就很像是我們的太陽系,中間是太陽,外面有行星繞著轉。
那麼,會不會是這樣一種情況:我們的太陽系,其實只是一個更大的宇宙裡的一個小小“原子”?我們宇宙裡的無數星系,就像是無數個不同的“原子”?這些“原子”在更大的尺度上組成了“細胞”,“細胞”又組成了“巨人”,“巨人”又生活在一個超級巨大的“星系”裡,而這個“星系”又是更更大宇宙裡的一個“原子”…… 這樣想下去,整個宇宙不就成了一個一層套一層的巨大俄羅斯套娃了嗎?宇宙的外面,還是一個跟我們差不多的宇宙,只不過個頭兒更大!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想過,反正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這麼琢磨。那麼,這種“套娃宇宙”的想象,算不算合理呢?嗯……它抓住了一些相似性,有點意思。但是,如果讓科學家來思考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更巧妙、也更符合現有物理規律的“套娃”模型。
你看,我們剛才那個想象,是基於原子和太陽系長得像。但實際上,原子和太陽系差別還是挺大的。把原子類比成微縮太陽系,主要是為了方便我們理解,是一種簡化模型。
那科學家們想到的更合理的“套娃”是什麼呢?他們抓住了一個更本質的相似點。
我們之前就一直在講,對於咱們這個宇宙裡面的事情,只要努力,總能找到辦法去了解。但是,對於宇宙外面的事情,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好像有堵看不見的牆攔著我們。宇宙裡的任何東西,似乎都無法跑到宇宙外面去。
誒?等等!宇宙裡有沒有什麼東西,也是“只進不出”的呢?
你想到了嗎?對啦!就是黑洞!黑洞是我們宇宙裡最特殊的天體之一。它的引力超級強大,強大到連光——這個全宇宙跑得最快的東西——一旦掉進去,也休想逃出來!
你看,物質掉進黑洞就出不來,這跟我們無法瞭解宇宙外面的情況,是不是有點像?於是,就有科學家大膽猜想:會不會……我們的整個宇宙,其實就是一個更大宇宙裡的一個超級巨大的黑洞?我們都生活在這個“黑洞宇宙”的內部,所以根本出不去?而我們宇宙裡那些普通的黑洞呢,它們會不會本身就是一個個更小宇宙的入口呢?
🎧 如果孩子希望聽更多,請點選下方圖片👇
21 天免費暢聽,千萬別錯過!

專輯介紹
少年,你好!我是館長汪詰,歡迎踏入這座專屬於你的好奇心殿堂!在這座博物館裡,我將帶你用一整年的時間,穿越「宇宙館」「自然生命館」「人類文明館」「科學技術館」這四大主題場館,跨越 138 億年,感受一場從星塵到文明的科學大冒險!

科小秋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