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大尺度爆款韓劇,戳中東亞小孩“不贏就沒愛”的恐懼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從易
最近,韓劇出現兩部現象級的校園題材作品,19禁”懸疑驚悚劇《善意的競爭》與熱血動作劇《流氓讀書會》。它們在國內亦掀起追劇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分和8.7分。
乍一看,兩部劇的故事和風格截然不同。前者聚焦頂尖女高優等生的藥物依賴與精神操控,後者展現職高差生用拳頭開闢求學之路的荒誕現實。
《善意的競爭》劇照
但它們又殊途同歸,指向韓國畸形的教育體系——競爭不是成長的催化劑,而異化為人性的絞肉機。少男少女們構建起同盟並戰勝異化的制度,這樣的“爽劇”走向,是虛假的勝利嗎?
絞殺式競爭下的人格畸變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校園題材作品充滿美好與純真。那裡有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有青春洋溢的笑臉,還有懵懂而美好的情愫。
但在韓國影視劇中,因為韓國各式各樣的教育問題著實嚴重,校園常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現,成為驚悚懸疑題材的背景。
比如《女高怪談》系列,透過校園鬼魂復仇,將韓國“教育地獄”下的集體創傷轉化為恐怖敘事,揭示學生因學業壓力、霸凌或家庭矛盾走向自殺的悲劇;又比如《人間課堂》《豬玀之王》《黑暗榮耀》等作品,以不同的視角和敘事方式展現韓國嚴重的校園霸凌問題……
《黑暗榮耀》劇照
《善意的競爭》延續這一創作傳統。劇集的“驚悚”,首先體現在女高的學生們為了取得好成績,達到近乎瘋狂的地步。
在這所韓國頂尖1%學生聚集的彩華女高,食堂裡幾乎所有學生都在吞服神經興奮劑,富家女邊輸血邊刷題,更有人透過手術讓子宮內膜變薄,維持無月經狀態以節省備考時間……
學霸禹瑟琪(鄭秀斌飾)從孤兒院轉學到這裡,迅速被劉在伊(李惠利飾)盯上。劉在伊是彩華女高裡家世顯赫、成績優異、外貌出眾、擁躉眾多的天才,在這所彙集1%頂尖學生的學校中,她佔據著數一數二的位置。
《善意的競爭》劇照
她盯上禹瑟琪,既因為好奇,也因為禹瑟琪出身孤兒院,沒有參加任何補習班,卻憑藉努力在之前的學校保持優異成績,她想知道禹瑟琪的學習方法。同時,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她只想跟優秀的人交朋友——“有價值的東西才能留在身邊”。“百合”的表象之下,隱藏著她的功利目的。
女高的學生們之所以如此瘋狂,因為韓國的教育競爭,已經殘酷到你死我活的“絞殺”級別——這是一場以生命健康、人格尊嚴為籌碼的生死競速。
韓國社會對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的崇拜近乎宗教化。這三所頂尖學府僅佔韓國大學錄取率的1%,一度壟斷了近70%的財閥高管和近80%的司法精英崗位。資源的高度集中,高考成為階級躍升的唯一通道。韓國學校流傳著“四當五落”的說法,“睡3小時進SKY,睡4小時上普通大學,睡5小時直接放棄”。
高壓環境催生出“效率至上”邏輯。劇中“吃藥提神”“輸血刷題”的橋段看似誇張,卻映射了現實中的瘋狂:韓國學生服用神經興奮劑以延長學習時間,甚至吸食毒品緩解壓力。
《善意的競爭》劇照
韓國的補習成風,有“課外培訓共和國”之稱。韓國《中央日報》20236月報道,截至20235月,韓國首爾25個行政區的補習班總數達到2.4284萬家,遠遠超過已經開到小區各處的咖啡廳的數量1.7026萬家),較便利店的數量8597家)相比更是達到3倍之多。家長不惜每月人均投入2300元補習費,首爾地區甚至高達3300元,形成1500億元的課外輔導產業。
《善意的競爭》中,老師組織的一次課堂測試,禹瑟琪發現試卷上的知識她都沒學過,同學們卻都奮筆疾書,其實大部分同學都參加了補習班,提前學習相關內容。這一現象揭示了韓國教育對補習班的依賴,大部分學生都參與補習班。去年韓國1月份的一份調查顯示,對於是否一定要上學的提問,70.5%的中小學生回答“是”,29.5%回答“不是”,在被問及是否在上補習班時,72.6%的學生回答“是”。補習成風加劇了學生之間的競爭,不參加補習班的學生在考試中很容易處於劣勢,家長和學生不得不跟風投入到補習的浪潮中。
人人被裹挾到教育軍備競賽中,競爭壓力呈指數級增長。為了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天學習時間遠超負荷,睡眠不足,身體不堪重負。
《善意的競爭》劇照
學生們的人格也漸漸發生畸變。為了在有限的升學名額中佔據一席之地,他們的競爭手段越來越極端。同學不再是共同進步的夥伴,而是你死我活的敵人,大家相互隱瞞學習資料、破壞他人學習計劃,作弊、霸凌、陷害也屢見不鮮。教育變成絞殺式競爭:弱肉強食、你死我活。
《善良的競爭》中,劉在伊的父親是醫療中心的院長,他是絞殺式競爭的推崇者。他根據結果給予兩個女兒有條件的愛和獎勵——贏的人才配得到愛,劉在伊從小就被灌輸殺死姐姐的競爭教育,手足親情被異化為生死博弈。
在校園裡,絞殺式競爭衍生出霸凌、陷害等各種惡性事件。比如禹瑟琪剛轉學到女高時,遭到同學的霸凌,沒上補習班卻考高分,同學們更加排擠她;劉在伊屢屢透過抓住她人把柄,進行恐嚇與威脅;崔靜一直無法擺脫落後的陰影,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和扭曲心態……
《善良的競爭》劇照
《流氓讀書會》的背景設定在職高。主人公尹載民(黃旼炫飾)自幼喜歡學習,除了必要的吃飯睡覺,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即便如此,他的成績常年排在倒數第二。當他從同學那裡聽說,如果想上大學,就讀職業高中,以“特招”的方式入學。尹載民兩眼放光,報考了職高。
在職高裡,多數學生不想好好學習,競爭就不存在了嗎?非也。弱肉強食、你死我活”依然是這裡的法則
職高已被財閥二代掌控,他製作的打架排名APP營造出以武力論高低的氛圍,將學生的關注點從學習引向武力競爭,定期從TOP3學生中挑選打手,形成從校園到社會的犯罪輸送鏈。武力值高的學生可以肆意欺負排名靠後的同學,錯誤的價值導向使得“弱肉強食”的觀念深入人心,殘酷的校園暴力氾濫成災。
在這所職高裡,學習反而被邊緣化,確切地說,你想好好學習就會遭到霸凌。這是絞殺式競爭的後遺症——那些在學業競爭中被淘汰的學生,內心充滿對自身境遇的不滿和對未來的絕望。他們看不到透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希望,久而久之,這種負面情緒演變成一種扭曲的心理——自己被淘汰,也不容許別人不被淘汰;只有阻止別人進步,自己才可能有一絲機會。
《流氓讀書會》劇照
於是,他們對努力學習的同學進行言語上的嘲諷、行為上的騷擾、身體上的傷害,試圖讓這些同學也放棄學習,和他們一樣陷入自暴自棄的泥沼。那些因為窮困而選擇職高的學生,失去追求知識的機會。
“爽劇”的侷限與意義
剛剛完結的《流氓讀書會》,少男少女們以組織“學習小組”的方式,對抗異化的學校和無法無天的財閥二代,可謂大獲全勝。
“爽劇”,是《流氓讀書會》最顯性的特徵。
尹載民雖是十足的“學渣”,在武力方面卻天賦異稟,堪稱“韓版掃地僧”——外表是呆萌書蟲,摘下眼鏡就化身武力天花板。極致反差的人設精準踩中觀眾爽點,所謂“用最乖的臉打最狠的架”,每次出手都帶來碾壓式快感。
《流氓讀書會》劇照
“學習小組”也是反套路的逆襲利器。幾個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表面是補習天團,實為暴力校園的“改革者”。當全校沉迷打架排名APP時,他們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在財閥操控的“哥譚式職高”裡硬生生撕開一道光,滿足了觀眾對“廢柴逆襲”的期待。
《流氓讀書會》確實讓人看得很爽,但觀眾也清醒地知道:劇中的流氓讀書會,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複製的。
比如男主尹載民是“韓版掃地僧”,才能透過“以暴制暴”戰勝那些施暴者,贏得一張安靜的書桌。多數學生不會武功,也不會打架,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除了高考以外,韓國也存在“特招”的制度,讓具有特定才能的學生有機會以不同的標準被大學錄取。尹載民希望透過“特招”的方式入學。
但很顯然,在韓國當前畸形的教育生態下,“特招”所賦予的靈活錄取標準,為權力與金錢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機。權貴階層充分利用這種制度漏洞實現對特招機會的壟斷,或為子女提供更為優質的培訓資源,幫助子女在特招考核中佔據優勢;或透過與學校內部人員建立不正當聯絡,在招生環節中施加影響。
《安娜》劇照
韓國前總統朴槿惠的閨蜜崔順實的女兒,就是以違規“特招”的形式進入梨花女子大學。而去年韓國的一份報告發現,韓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升學率差距,主要取決於學生家庭的社經背景、而非學生本身的學業實力。父母收入水平最前段(前20%的前段大學升學率是第二高(前20%40%1.5倍,更是收入最差者(後20%)的5.4倍。即便是在學業能力相同的情況下,父母的收入水平對大學升學率也有顯著影響。若將收入最好與最差的家庭相比,即便學生的學業潛力同樣處於最高水平,收入前段班的升學率20.4%比後段班10.7%高出兩倍左右。
所以,現實生活中,無權無勢、成績一般的韓國寒門子弟,想要透過“特招”進入大學,大抵就是痴人說夢。《流氓讀書會》的尹載民,的確太“天真”。
《善意的競爭》融合校園、懸疑、驚悚等元素,營造出一種緊張刺激又充滿神秘的氛圍。幾個女高學生們“白切黑、黑切白”的設定,人物形象極具層次感。她們時而親密,在表面的友好互動中,分享著少女間的小秘密,看似建立起真摯的友誼;時而疏離,因競爭、懷疑、妒忌等因素,瞬間劍拔弩張,之前的親密蕩然無存。少女的關係在這一次次的起伏中變得愈發複雜,觀眾難以捉摸,卻又被深深吸引。
依照原漫畫的走向,《善意的競爭》的後續就是大“爽劇”。哪怕是劇漫分離,劇版的“百合”傾向大機率還是會讓劉在伊、禹瑟琪走向親密,這自然也是一種“爽劇”。
《善意的競爭》劇照
漫畫中,劉在伊、禹瑟琪等人逐漸敞開心扉,曾經因嫉妒、猜疑而生的嫌隙在一次次攜手應對危機中消散。面對劉在伊爸爸這類利用權勢為非作歹的財閥,以及那些被利益矇蔽、有失師德的老師,女孩們毫不畏懼,最終揭露惡人的惡行,惡人被繩之以法,非法利益集團得以剷除。
女孩們如願考上大學,各自開啟美好的人生。善意的競爭關係讓她們明白,“朋友是比藥物更好的治療劑”,曾經在校園中經歷的痛苦與迷茫如今都化作成長的養分。
《善意的競爭》與《流氓讀書會》看似是南轅北轍的故事和風格,但殊途同歸:都直指韓國教育體制的扭曲,又分別以“爽劇”的方式實現一種假想中的對抗。少男少女們的勝利是少數個體的勝利,是如何順應制度的勝利,而非推翻或改造本身就不合理的制度。
事實上,不僅僅是《流氓讀書會》《善意的競爭》有“爽劇”的特徵,如今市面上帶有批判現實性質的多數韓劇,不論是批判財閥,還是批判公檢法,主人公多是採用“以暴制暴”“私刑正義”的手段,實現針對少數壞人的獲勝,而非改良制度的勝利。《梨泰院CLASS》《財閥家的小兒子》《黑暗榮耀》《模範計程車》等等,都是如此。
《模範計程車》劇照
這類“爽劇”確有其侷限性,起到一種類似維穩的作用。在問題重重的現代社會中,個體面對制度性缺陷時往往陷入無力感。“爽劇”透過以弱勝強的敘事模型,比如《流氓讀書會》的“學習小組”,比如《善意的競爭》中的“女生同盟”,將現實中難以突破的結構性障礙轉化為可被戰勝的具體對手。觀眾目睹虛構世界裡的勝利曙光,在潛意識中完成對現實挫敗感的代償性修復,既緩解了焦慮,也延緩了實質變革的迫切性——人們雖然渴望突破現狀,卻又畏懼徹底變革的風險,壞的制度巋然不動。
所以就有一個很矛盾的現象:韓國幾大財閥掌控的製作公司,生產了一批罵財閥的影視作品,然後大賺特賺。
但其實,直面現實、揭示現實問題的“爽劇”並非全無意義。當虛構敘事持續叩擊現實鐵幕,也在不斷重塑公眾的認知圖景。比如這類痛批畸形教育競爭的劇集多了,會有越來越多的東亞小孩意識到,不是“不贏就沒愛”,真正的愛不需要輸贏的前提,“愛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且最基礎的課題。當學會愛自己後,便擁有了抵禦外界壓力與評判的鎧甲,能夠以更從容的姿態去面對競爭,以更平和的心態去追求夢想。也許“愛自己”後知後覺,但懂得了就不晚。
何況,在一些社會語境下,連直面問題本身都成為一種禁忌,談何改變?
《財閥家的小兒子》劇照
由此,在對與錯、正義與邪惡的永恆角力中,爽劇”也許構成獨特的第三空間。它既非徹底的反抗宣言,也非溫順的體制附庸,而是在娛樂表象下進行著認知領域的柔性啟蒙。那些被反覆呈現的抗爭場景,那些跨越壁壘的友誼同盟,那些被不斷強化的正義信念,有朝一日,或許能在集體意識中積澱成改變現實的潛在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韓國這類直面現實的“爽劇”被詬病是假想抗爭也罷,是虛假勝利也罷,至少是聊勝於無。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喬木  / 稽核:雅婷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