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韓國女演員金賽綸被發現在家中自殺去世。25歲,人生落幕。
她曾是一名高產的童星,與同期的金裕貞、金所炫並稱為「三金」,前途一片光明。十幾歲就與元斌、裴鬥娜等大牌演員合作,擁有忠武路作品。
《 大叔 》
2022 年發生酒駕事件後,她揹負債務,失去工作,演藝生涯近乎終結。此後的幾年,金賽綸被拍到在咖啡店打工還債,被輿論群嘲「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懷疑是作秀」。
死亡 24 天后,金賽綸再次登上熱搜。
遺屬透過「橫豎研究所」曝光了公司 Gold Medalist 數次逼迫死者賠償經濟損失的郵件,以及演員金秀賢從金賽綸 15 歲開始,與她交往 6 年的證據,表示希望得到相關人士的承認和道歉。

從崔雪莉、具荷拉、金鐘鉉、文彬到金賽綸,韓國娛樂業自殺事件頻發,這促使人們反思整個系統運作的剝削性。
自殺常被認為是一個人「抑鬱」的結果,但自殺也是社會性問題。
金賽綸極端選擇背後,韓國是世界上年輕人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韓國,每半小時就有一起自殺事件。自殺是韓國 10-39 歲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也是 40-59 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自殺的驅力是社會性的而非心理性的。自殺的社會驅力包括:社會規範、社會結構崩潰、經濟危機、致命手段的易獲得性以及精神衛生服務的可及性(Turecki 等,2019)。
一項研究指出:韓國的文化特徵,與 IPTS(The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Suicide,自殺的人際心理學理論)所確定的自殺行為結構具有多個重疊。
意為:韓國社會所具備的某些「文化特徵」,正在迫使越來越多的人自殺(Kim,2010),包括極端主義、二元對立,以及共識的消失。
01
「深淵文化」:
韓娛明星的社會性埋葬
當金賽綸被曝酒駕後,她的名聲一落千丈,幾乎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

有韓媒認為,正是韓國社會的「深淵文化」,把死者逼入了絕境。
深淵文化指,明星一旦陷入爭議,她往往會被深扒個人歷史,遭到無孔不入的輿論攻擊,遭遇社會性埋葬的現象(女明星更是如此)。
社會學教授全尚欽認為,大眾似乎樂於對某些人實施「社會絞殺式的懲罰」。因為明星是合適的情感宣洩物件,他們無法反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強大的企業和政客會採取法律或經濟手段進行報復」。
明星犯了錯誤,輿論指責很正常。但當批判變成「社會層面的過度絞殺」時——這種指責本身意味著什麼,就變成了值得深思的問題。
與此同時,韓國娛樂業的高壓之處還表現在:明星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想什麼,一舉一動都遭到嚴苛的凝視。
比如:明星不可以公開表達支援女性主義。
演員孫娜恩曾被迫為手機殼上印有「Girls can do anything(女孩可以做任何事)」的字樣而道歉。遭遇網暴後,她刪除了這張照片。

對女明星來說,比起政治傾向,「食量」是更敏感的話題。
itzy成員彩領曾向主持人李英智提問:你暴食過嗎?(指吃完一整袋薯片)——引發網友震驚:知道女明星吃得少,但不知道會到這個地步。

aespa 成員 Karina 自曝一頓可以吃掉一碗炸醬麵(已經是屬於 idol 中很能吃的型別)。
為此,她必須實行嚴格的身材管理,每天稱體重。如果當日超過規定重量,當日就會減掉——比如裹著羽絨服或出汗服跑 4 個小時。

極致的自我管理背後,是顯微鏡般的公眾凝視。
她們需要吃東西很香,但不可以胖。不能說自己沒胃口,也不能只吃了一點點但被發現(只吃了一點點)。
既要真實,又不要太真實。韓國演藝界作為大眾玩味和被物化的情緒出口,長久以來是一個雙重束縛的母體環境,孕育大量的精神分裂風險。
名人生活在鏡頭的嚴苛審視中,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02
當「成功」擁有
極為單一的定義
韓國是高度競爭的學歷社會和人脈社會,一考定終身。與此同時,人們透過裙帶關係、聚餐和校友會形成人脈和情報網,資源向權勢者聚集。
學生競爭壓力極大,睡得少是真的。高考生中流行一個「四當五落」說法,即每天睡四小時會考上名門大學,睡五個小時就會落榜。
依靠冰美式和各種抗疲勞飲料,韓國人「進化」掉了睡眠。根據韓國疾病廳的資料,2019 年,韓國初高中生每週飲用高咖啡因飲料 3 次或更多次的比例達 12.2%。有 30% 飲用高咖啡因飲料的青少年稱,他們每天飲用超過 3 瓶。
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還有人透過少吃飯、少喝水,「進化」掉了上廁所的時間。

社會過於關注一個人的成功,是自殺的風險要素。
更危險的是,當「成功」擁有極為單一的定義(通常指金錢或社會地位)時,人們需要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出人頭地,壓抑想要獲得幸福的感情。
在韓國,最被認可的職業有三種:醫生、律師、教授。最讓普通人搶破頭的工作是:大企業和公務員。(PS:韓國 7-9 級的高等公務員的錄取透過率低至 2%)

有人輸血保持注意力興奮;
有人在子宮中放入避孕器,保持無月經狀態
《 善意的競爭 》
這種高壓的競爭狀態,往往會加劇自殺的另一個風險因素:失業。
一些特定的情感體驗,會加劇失業所致的自殺風險。
在自殺的人際心理學理論中,自殺的慾望由兩種情感組成。
▨ 歸屬感受挫:缺乏歸屬感,孤獨,與周圍群體缺乏足夠的互惠關係。
▨ 負擔感:自我憎恨,認為自己對重要他人來說是一種負擔。
單一的情感體驗可以預測「被動自殺意念」(要是死了就好了);當一個人同時具備以上兩種感覺,並認為這種感覺穩定不變(即產生絕望),可以預測「主動自殺意念」(我想自殺)。
Yoo 和 Son 等人認為,韓國人更可能因為失業而承擔壓力。因為他們已經在教育中投入了巨大經濟和時間成本,自己會成為重要他人(比如父母、伴侶)的負擔。

《 學習的背叛 》
03
貧困被認為
是「個人責任」
多年前,我去韓國企業面試時,常常會遭遇一個極具「文化特色」的問題:
你的「家庭經濟背景」如何,是不是來自富裕家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很多韓文的簡歷模版中甚至就有這一條)
聽起來非常冒犯。但在特定語境中,這是可以理解的冒犯。
韓國社會是財閥經濟體,貧富差距極大。資源和權力高度集中於某些大家族手中(一個家族可以同時控制著電子產品、媒體、醫院、學校)並代代相傳。
這個問題的回答,基本可以讓對方快速判斷你是誰,過著怎樣的人生——這意味著,韓國社會已經基本沒有階級上升通道。
另一方面,社會經濟條件不利,仍然是自殺的強大風險因素。
基於分層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較低、農村居住、地域貧困、收入較低和離婚率(Park 等,2006)與韓國較高的自殺率有關。
韓國是集體主義社會。相對於個人主義來說,集體主義文化特徵中的人傾向於消極的自我評價。貧困者更可能會錯誤地將貧困、失業的原因完全歸咎於個人能力不足(向內歸因),而忽視結構性壓迫。
如女性團體活動家河馬所說:貧困不僅僅意味著經濟財富的剝奪,貧困以非常多樣化的方式出現,限制了人類發揮自身潛力的能力。其中表現之一,就是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
如果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也會很難從結構層面認知到貧困,認為「貧困是我的責任」「這一切皆是因為我的無能」。

《 思想驗證區域 》
04
「社會性厭女」
韓國是性別平等最差的國家之一。《2023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韓國的性別平等指數為 0.68,仍然處於全球下游水平。
公然消費、物化女性是系統性問題。
2016 年,以 10 幾歲女孩為選拔物件的韓國綜藝《創造 101 》節目製作人稱,製作這檔節目的初衷是:「一部給男性看的健康 A 片」。

「創造 101 是健康的A片」
——2016年,「老登」這樣發言
從 Deepfake 色情犯罪、N 號房事件,到娛樂工業生產線上未成年練習生千篇一律的挑逗表情,都是韓國社會厭女症的縮影。

在金賽綸事件中,男星金秀賢否認
與未成年時期金賽綸的戀愛傳聞,引發眾怒。
圖/在遺屬曝光的書信中,
金秀賢對未成年的金賽綸表白。
對未成年人的「性化」,和對成年女性的「矮化(認為她們的能力不如男性)」,是「厭女症」的一體兩面。
韓國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極端性別歧視性。女性的平均工資比男性低 29%(並且差距已經在縮小了)。
雖然在過去幾十年間,女性勞動的參與率一直在穩步提高(從 1975 年的 40.4% 上升到 2005 年的 50.0%,而男性為 77.4%-74.4%)(韓國國家統計局,2009 年)。然而,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事不穩定的工作。
在工作保障、工作條件和福利保障方面明顯處於劣勢(Kim 等,2008 )。「貧困女性化」在韓國已成為現實(Seok,2003)。
我的朋友 A 在韓國大企業(某電子零件製造商)上班,男女比例 9:1。與她有競爭關係的男同事,曾無來由地在公開場合向她提問:你什麼時候結婚?準備什麼時候生孩子?
這是公開的挑釁和歧視。
在韓國,人們預設已婚女性會在生小孩後迴歸家庭,以此被從重要崗位的候選中排除。而這樣的壓迫,只是 A 在數十年的工作中所遭遇過不計其數的瞬間之一。
難以想象,直到去年夏天,一名首爾市議員還將男性自殺的原因歸咎於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減少了男性的工作機會,也讓他們更難找到願意結婚的女性」。

「韓國男人自殺率高的責任在於女人」
——2024年,「老登」仍然這樣發言
一名韓國婦女工會成員對此發表評論:這種觀念,足以體現韓國社會「厭女症」的普遍程度。
05
家庭內部價值觀割裂,
加速「社會失範」
涂爾幹的自殺理論認為,社會失範會導致自殺率上升。
▨ 「社會失範」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指社會混亂失序,現有的制度或規範不再能對人們進行有效約束,人們在行為上不再秉持共同的價值觀,共識被消解的狀態。
這裡需要了解一個韓國的獨特政治經濟背景:
韓國在從貧窮農業社會到先進工業經濟體的過程中,經歷了劇烈的經濟轉型和產業調整,而用時不到半個世紀——這意味著,大多數韓國人的工作、吃穿住行、教育、文化思潮都會發生異常頻繁的變化,而這一切都在兩三代人之間發生。
一個冷知識:韓國只比劉曉慶大兩歲。
文化研究者 Ben Park (2012) 認為,當舊的價值觀變得模糊,新的價值觀卻未被接受——這會導致一種集體層面的「文化矛盾」,讓人們對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沒有清晰的認知。
「韓國在宏觀上已經成為一種失範國家,這是一種在社會成員中造成嚴重心理困擾的狀況,會造成人際之間的緊張」,Ben Park 說。
韓綜《我獨自生活》曾拍攝一位男嘉賓金大浩回家過節的場景:
在大家族幾十口人的祭祀活動中,女性承擔了大多數辛苦的食物準備工作。金大浩的姑姑、媽媽、嫂嫂們從前一天就開始準備煎餅。媽媽說:光排骨就收拾了 5 個小時。

主持人銳評:「大浩呀,這期播完沒人敢
跟你結婚啦,準備好單一輩子身吧!」
喜劇剝開都是悲劇。這個充滿幽默感的畫面,是「新舊交替」中人們價值觀割裂的一個縮影。
韓國社會學家張慶燮指出:
▨ 老一輩秉持「工具家庭主義」的意識形態,家庭是個人「邁向成功」的容器。這是因為在動盪的20世紀,傳統秩序瓦解,韓國人只能依靠家庭來尋求自我庇護。「家庭傾向於犧牲正常的生活質量,以保障成員在社會上的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女性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犧牲品。
▨ 年輕人秉持「情感家庭主義」的意識形態,將夫妻關係的優先順序置於其他關係之上。這是因為年輕一代成長於大規模的工業資本主義,在工作對人的剝削和異化中,他們期望家庭可以為自己提供心理緩衝,有一個「情感上的庇護所」。
新與舊的交替常常就發生在一兩代人之間。極速的社會變化,將滋生難以調解的代際衝突。
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縮影,被迫承載了大多本該緩慢消化、慢慢融合的功能和情緒。人們在內部價值體系中被割裂,在情感上缺乏歸屬,在人際關係裡又感到生疏。
張慶燮認為,「整個社會、每個家庭,甚至每個人,都要同時維護各種不同的家庭意識形態,過著複雜而焦躁的生活」。這一切,可能加速社會失範的發生,成為自殺的風險要素。
寫在最後
韓國娛樂業自殺事件頻發,只是年輕人面臨激烈社會競爭時所承受壓力和緊張的一個側影。
如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羅鍾浩所言:「名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必須時刻表現出無可挑剔的樣子,一旦犯錯或落後,就會被無情淘汰,無法翻身。韓國社會本身已經變成一場巨大的魷魚遊戲」。
生活如此艱難,到處都是錯誤答案。
人們難以直視金賽綸的死。這是因為,一旦直視自殺的社會性要素,人們會發現自己也身處其中。
作者 江湖邊
責編 羅文
封面 金賽綸生前留影
Park Y, Baik SY, Kim HS, Lee S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n Suicide Research in Korea. Psychiatry Investig. 2017 Nov;14(6):713-718. DOI:10.4306/pi.2017.14.6.713
Kim, Agnus M.. (202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uicide rates in Korea. Psychiatry Research, 284(), 112745–. DOI:10.1016/j.psychres.2020.112745
Park, B.B. (2012). Cultural ambivalence and suicide rates in South Korea. In E. Colucci, & D. Lester (Eds.), Suicide and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 (pp. 237-262). Massachusetts: Hogrefe Publishing
An, S., Lee, H., Lee, J., & Kang, S. (2022). Social stigma of suicide in South Korea: A cultural perspective. Death Studies, 47(3), 259–267. DOI:10.1080/07481187.2022.2051096
Myoung-Hee Kim; Kyunghee Jung-Choi; Hee-Jin Jun; Ichiro Kawachi. (2010).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suicidal ideation, parasuicides, and completed suicides in South Korea. , 70(8), 1254–1261. DOI:0.1016/j.socscimed.2010.01.004
[韓]張慶燮,司炳月 / 孫彤彤(譯),《壓縮現代性的韓國》,2024年1月, 江蘇人民出版社
시사저널:“찍히면 끝난다” 한국의 나락 문화…故 김새론이 남긴 과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