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大廠反腐,國運級別的重要程度。

3月17日,寶馬中國宣佈與華為終端宣佈已達成合作協議,但就在一週前,一則華為內部的反腐通報引發了全網震動:華為有72名正式員工及19名非僱員因招聘舞弊、出賣資訊資產被嚴肅查處。根據網傳的內部檔案圖片,這次招聘腐敗共涉及ICT、半導體、人力資源、終端BG、質量與流程IT部等6大核心部門,形成跨部門腐敗,甚至有管理者“引導下屬代考”,形成自上而下的利益同盟,令人觸目驚心。
之後的一週時間裡,網上關於這次反腐,各種腦洞大開、猶如好萊塢大片的虛構橋段開始傳得沸沸揚揚。比如,任正非親自帶隊,封鎖某地華為辦公場地等等,均為不實訊息,沒有任何可靠訊息顯示任正非有親自參與這次反腐行動。但作為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和媒體說過: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

員工推崇內卷,打造“狼性文化”,誰也沒想到華為的招聘多年來卻淪為了一個明碼標價的黑色產業鏈,內推一個人收2萬,入職之後每個月還要抽成,招考的替考和洩題盛行。作為一家科技企業,華為內部還存在資訊倒賣牟利:部分員工倒賣公司內部技術文件、客戶名單等核心資訊,單次交易金額高達數十萬元。
華為這樣高效率的民企為何會在內部形成腐敗聯盟?招聘黑幕又顯示了大廠有哪些系統性漏洞?面對腐敗問題還有什麼好辦法?
管不住的外包公司,缺失的晶片人才
在圈內,提到華為的企業文化幾乎都會想到低調和專業務實。參觀過華為職場的人,都會為其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華為員工特有的專業素養所折服。然而,即使這樣的大廠也難逃內部腐敗的命運。華為從2005年就開始透過宣誓方式要求所有幹部杜絕腐敗,2014年華為召開的企業業務經銷商反腐大會,就披露華為內部有逾百名員工涉嫌腐敗,數名員工被移交司法處理。
有一篇網帖指出,這次華為腐敗問題的暴露源於“內部的分贓不均”。其實招聘和外包上的腐敗由來已久,華為高層對此也深感頭疼。

時任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
2021年,時任華為的副董事長徐直軍在一次華為生態大會上表示,華為每年要處理不少員工受賄的行為。徐直軍還回憶,有的人已經被刑拘,他們的家屬還會發郵件甚至到家門口來堵,希望華為給予寬恕。不過徐直軍坦言:華為的處理方式基本上走司法程式,還會對違法違規的供應商建立黑名單。
華為的這次腐敗其實暴露了這樣大廠的兩大結構性問題。首先是人才缺口。2019年,遭遇制裁後,華為調整戰略,加強生態鏈建設,構建鴻蒙系統、鯤鵬計算等自有技術體系建設。但是業務轉型帶來的就是人才缺口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有訊息指出,這次出現腐敗問題的華為成都研究所,其儲存晶片團隊3年內從200人擴至2000人。
有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積體電路行業人才總需求達到79萬人左右,人才缺口達到23萬人左右,華為重點發展的晶片產業背後存在系統性人才缺口,正是有人利用了這一招聘缺口完成了利益輸送。

第二就是人力外包模式存在的監管盲區。作為頭部科技企業,華為擁有龐大的外包“非僱員”(簡稱OD員工)。有報道指出,部分研發部門OD員工的數量一度超過50%,這些OD員工以派遣方式到華為工作,而且可以透過考核轉正優先成為正式員工。據悉,華為的外包人力公司,德科、軟通至少控制了華為幾萬名的外包員工,而這次招聘的漏洞,正是華為員工和外部培訓機構相互勾結,外包供應商透過“買崗位”牟利,這些問題都凸顯了華為對於外包企業稽核的漏洞。其實類似問題的情況,在不少大廠廣泛存在,比如2024年騰訊反舞弊通報顯示,全年查處違規招聘案件17起,重點也是在外包環節。
大廠反腐,永遠在路上
2022年,馬化騰曾經在一次內部員工會議上說,內部的貪腐問題“真的是觸目驚心”,很多業務做不起來,並不是因為管理者問題,也不是業務方向問題,而是貪腐漏洞太大,業務被掏空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也在內部直播中表示馬化騰說的問題,百度也都有。

為什麼大廠腐敗問題高發,並且涉案金額巨大?
首先是在大廠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往往將重點放在業務拓展和市場佔有率提升上,經常習慣性忽視內部廉潔問題。
其次就是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不少網際網路大廠倡導採取扁平化管理和短鏈路決策的方式。這種高度授權和扁平化的模式在減少審批層級、降低溝通成本的同時,也導致了員工職權的相對集中,在未能及時建立健全廉潔風險控制和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容易滋生腐敗。在手遊行業,不少初創團隊開玩笑說,最早實現財富自由的往往是掌握投放預算的人。還有員工在網上吐槽,一些大公司在買量、營銷等費用數額巨大,但從來沒有精細化管理,投放過程中還會出現一個員工手中管理著上億元預算的情況。

此外,大廠資金密集、資源集中也成了腐敗發生的溫床。越是資源集中的地方,越容易滋生腐敗。大廠由於規模龐大,在上下游環節涉及大量資源分配,員工容易出現違規操作。
網易、字節跳動、騰訊、京東、美團、阿里巴巴都曾對內部腐敗行為展開調查,多名員工因腐敗問題被辭退或移送司法機關。
其實,網際網路或者科技大廠已經做到相對透明瞭,經常能做到自我審視自我批評自我審查,民眾/使用者的監督也相對較多,而那些隱秘的角落該怎麼辦呢?
大廠反腐有制度,還要靠技術
為了應對反腐,網際網路企業也是推陳出新。早在2015年,電商企業三隻松鼠還成立了民營企業裡少見的專職紀檢事務部門——松鼠廉署,由創始人章燎原直接管理。2016年,騰訊設立專門的反舞弊調查部。2017年,由京東,騰訊,百度等大廠共同發起設立反貪腐自治組織——陽光誠信聯盟,也意圖透過行業自律持續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

不過和政壇反腐不同,即使是科技大廠,反腐的手段較為單一,從華為招聘黑幕案的披露,可以發現現在大廠反腐的線索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內外舉報,這種“守株待兔”式的反腐,等到反舞弊部門接到舉報展開調查時,公司的利益一般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有資深企業法務指出,現在大廠基本都有嚴格的內控制度,有專門的部門去嚴肅對待每一起貪腐案件,及時地內部通報並立刻對媒體公開,對大部分員工的警示作用還是有效的。對於高收入的大廠員工而言,必須要讓他們意識到付出的成本很大,才不會“以身試法“。
AI技術也在介入企業的內部反腐工作,2024年4月,遊戲公司IGG集團內審部門收到商業賄賂行為舉報,旗下某專案負責人存在長期“熟人發包”情況,在查處該負責人後,IGG就採用了AI技術接入公司業務的採購,AI可以透過訂單分析或市場比價,來檢查價格是否符合行業標準;另外,還透過大資料分析出某供應商是否存在長期固定中標、缺乏競爭等情況,深入地協助對外包訂單的核查和分析。

大廠員工,在當下的社會毫無疑問是具有品牌溢價空間的。在獵頭圈裡,前大廠員工都是一個人履歷的重要加分項,甚至在有的城市大廠員工買房都能直接多貸幾十萬。可是,一旦公眾發現這些光環的背後充滿了暗箱交易,大廠員工乃至於企業的光輝也會變得黯然失色了。
現如今,在降本增效已逐漸成為各個行業主旋律,大廠也認識到必須重點打擊那些企業關鍵環節中的舞弊行為,只有實施更精密、更有針對性的策略來預防和懲治貪腐,科技巨頭們能夠以更加輕盈的姿態,迎來產業變革。
畢竟,雖然各行各業都有腐敗現象,但科技企業的腐敗卻是“國運級別”的致命問題。
參考資料
1、華為,為什麼要反腐,K時評
2、又見大廠反腐通報,對話法務總監:貪腐為何難以根除?遊戲葡萄
3、小職員鉅貪過億,網際網路大廠上演反腐“大片”,鋅財經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