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個小時候,家裡掏不起錢“矯正牙齒”的小姑娘

大家早上好,我終於正式復工啦~
年前收到過一條這樣的留言,看得我心裡挺不是滋味的。
我留言裡勸慰了幾句,但有一句話我打了又刪,刪了又打,最終我還是沒有寫出來。
這句話就是,親愛的,其實也可以不給孩子矯正牙齒的。

那天我忍不住在工作群和大家分享了,咱們團隊小夥伴立馬說,你可別這麼說,你看看就前不久,田亮女兒下巴後縮,他們夫妻倆就被全網罵,說當父母不合格,都這麼大了竟然不干預。

還有個小夥伴“幫腔”,你勸別人不用箍牙,你自己矯正牙齒了,你還早早給小D進行牙齒矯正了啊,你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雖然知道他們在開我玩笑,但那天我想了很久,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總是被逼著,盯著,脅迫著做那些別人都做的事?
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孩子從“家裡多添一雙筷子”,變成了“我孩子身高要高,不能近視,牙齒整齊”的?
01
“爸媽沒錢給你矯正”
那就說我自己吧。
我其實就是那個小時候,家裡掏不起錢矯正牙齒的小姑娘。
我對自己的牙齒很關注,得益於我爸爸。我那個年代,爸爸都會堅持每季度帶我去上海牙防所檢查。
我一直記得,週末爸爸騎著腳踏車帶著我去看牙。那時候很多大人都會說,乳牙反正要掉無所謂,覺得我爸瞎浪費錢,但我爸爸卻始終堅持。
儘管如此,我仍然有不少蛀牙,但因為發現及時,總是第一時間補了。
現在代入一下,當年人人都說是浪費錢的事,我爸非要幹,他怎麼沒有被別人的口水淹沒,也沒有內耗得要命呢?
你看,那會兒基本上沒人會定期看牙,我爸爸每季度帶我去看牙,但女兒還總蛀牙,比身邊很多不堅持刷牙的孩子,牙齒更差。
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情景了,但我想想,身邊挖苦吐槽,說我爸老花“智商稅”的人肯定也是有的吧。我爸爸曾經開玩笑和我說過,他工資上交家用後,剩下的一大半都是給我看牙了😂。
但我爸媽壓根不受影響,我只記得我爸爸說的一句話,牙齒健康很重要的,能花得起這筆錢,咱們就不省。
因為定期看牙,我家也是很早就瞭解到牙齒矯正的。記得小學三年級換牙的時候,牙醫就建議我父母給我矯正,說我有點地包天,下巴後縮,現在干預可以控制。
爸爸問了一下價格和需要的療程,當下沉默了,並沒有立馬答應。回家後晚飯時,他說,我們不矯正了,家裡沒這筆錢。為了健康的錢,我們要出;為了美觀的錢,我們沒必要超出能力範圍出。
爸爸說得很坦然,我和媽媽完全沒有異議,的確,當年矯正牙齒的錢對我家來說就是大大超出了消費水平。
你們看,我們家對於牙齒保護的認識是挺超前的,但認識到了,並不代表必須掏錢啊,我30歲前就沒有矯正牙齒,我一直是牙齒不整齊,還微微嘴凸。
但講真我從未把“牙齒不夠整齊”這件事,和“我爸媽是不是好父母”聯絡起來。
前段時間去我爸媽家吃飯,我就把咱們讀者的留言給我爸看,問問他老人傢什麼想法。我爸看完立馬說,沒錢就別做啊,咱們當父母的,多大能力辦多大事,唯一死守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底線,其他的都是“錦上添花”。
我看著他笑著說,那你就一點不後悔嗎?如果你那時候給我矯正,你女兒現在就是盛世美顏了😂,你看我後來自己矯正錯過黃金期了,嘴巴還是凸的。再說了,那時候花的錢,也不是說咱們沒有,只不過後面幾年要省著點。
我爸爸一秒切換到了老師的模樣,一擺手,“不後悔,你現在說得輕鬆,後面幾年省著點。你要知道,那種每天都要省著點,然後還擔心矯正沒作用,這雙重心理壓力下,父母都當不了正常人了。
當父母,當老師,做任何其他角色都是這樣,多大能力辦多大事,父母也不是救世主啊。你後來不也自己賺錢自己矯正,你對自己要求別那麼高,我看來就是矯正得很完美了。”
看著他的樣子,我覺得真好,發自內心地覺得好。
02
我自己矯正了
再說回來我自己的牙齒故事,我是在30歲的時候終於下定決心做了牙齒矯正和美白,具體寫在這了👉我的牙齒護理心得|擁有一口潔白健康牙齒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為什麼說是“下定決心”呢?自從上班後,也就是自己賺錢後,我隨時都有能力給自己矯正了。但每次身邊同事閨蜜都會說, 都年紀那麼大了,矯正了也不會有效果的,別浪費這個錢了。

所以從我24歲一直到30歲,我就一直想,一直猶豫著。

有一些事情,時間久了就淡忘了,不重要了,可矯正自己牙齒是我每一年的念想。
終於,在30歲生日來臨之際,我決定矯正了。我告訴自己,如果有一件事在心裡很久,懸而未決,最好的方式就是行動起來。
我還告訴自己,我做這件事,哪怕浪費錢了,首先這筆錢是在我能承受的範圍,其次我是為了了卻心願。
於是,我開始了3年的牙齒矯正經歷,期間還順便把牙齒美白一起做了。
如今,我對於自己的牙齒挺滿意的,雖然嘴凸仍然是個小遺憾,不過我覺得這是我的個人特色了✌️。

03

對於小D的牙齒我焦慮嗎?

說回小D的牙齒,我似乎和我爸很像,死守的底線是牙齒健康,所以從很小開始就讓她堅持早晚刷牙,現在還會使用牙線和漱口水,每個季度做定期檢查。
小D換牙後,醫生就發現她大門牙前凸,下巴後縮(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我們常去的診所給出的建議是,現在開始“早矯”,可以干預面頜骨骼發育。但是“早矯”後,很大機率到了青春期還需要進行一次牙齒矯正。
我詢問那等到青春期再矯正可以嗎?醫生的答覆是,也可以,只不過那時候能干預的就是牙齒排列的整齊度,無法影響面頜骨骼了。
診斷建議和我小時候很像,我個人習慣是,但凡有一點不確定,我就會再找幾個醫生問診。於是,帶著小D又掛了幾個牙科號,得到的建議也一致。
那麼接下來就是一個經濟帳了:

現在這筆錢花了如果沒效果,我會心疼嗎?

現在這筆錢花了未來還要花一筆,我仍然想花嗎?
花了這筆錢,會影響我們家庭未來兩三年的生活質量嗎?
問完三個問題後,我就決定給小D進行早矯了。仍然一樣的情景會發生,身邊總會有人說,這是智商稅,花錢沒必要。
但如果我們真的認可這是消費,消費這件事本身就是很個人的,投資會有智商稅,消費沒有智商稅。所有的消費都是“我想花“。
想明白這些後,其實就沒啥內耗。後來身邊也有不少來問我早矯的,如果問,是不是會沒用,這筆錢就浪費了,我就一律勸退,告訴他們不做也行的,我還給他們看我的臉來解釋。
一大部分都會如釋重負就不做了,然後也有一部分堅定要做了。
你們看,如果不要受太多外界的“就該這樣”的影響,如果去看看“最差可能性”,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答案。
育兒,就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
掏不出矯正牙齒的錢,掏不出買學區房擇校的錢,掏不出任何一種教育消費,
這些都不要緊;
要緊的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知道,教育的選擇權在於我們自己,根基是我們家的基本條件;
而不是“別人都做了什麼”,“人家在背後笑我們”或者“我不做這個孩子就完蛋了”的無窮焦慮……
按自己的能力活著是一件坦坦蕩蕩的事兒,最好的育兒選擇,就是從心選擇,接受落子無悔。
大J叨叨叨
我終於開始復工了,今天這篇屬於我想了很久終於寫出來的。有時候會覺得網路環境挺難的,說一句話經常會被誤解。但我後來想明白了,自己當年有這個公號就是“我手寫我心”,所以我還是把我真實想法寫出來了。
這個假期成功地吃好睡好少思考,不少朋友看我最近更新的影片都說我胖了。不過假期的結尾有點小波折,這幾天在吃流質食物了,沒啥大事,大家放心,會盡快寫出來和你們分享,相信對大家也會有借鑑作用的。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