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採取科學的運動方式,我們可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那麼,在本節中我們來看看,如何透過培養科學的飲食習慣,實現延年益壽的目標。

飲食習慣的誤區
在我們的文化裡,飲食習慣一直被認為與健康密切相關。
我們講究“吃什麼”,比如冬天吃羊肉進補,夏天喝綠豆湯解暑。
我們也講究“怎麼吃”,“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吃飯7分飽,健康活到老”等俗語,都強調了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然而,儘管我們傳統的飲食觀念有其獨到之處,卻也有些觀點缺乏科學依據,甚至具有誤導性。
比如,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普遍認為,適量飲酒對身體有很多好處,包括滋補身體、舒緩壓力等等,中醫裡甚至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明代醫學家、“藥聖”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藥酒方子,可見酒的藥用功效。
在古人的生活中,也流傳著許多有關飲酒的佳話。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宴請文人雅士時,趁著酒興潑墨揮毫,寫下了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據說,王羲之酒醒後,試圖復現《蘭亭集序》的筆法,卻再也沒能成功。
宋代文學家蘇軾,提倡飲酒適度,不要大醉,“微醺”最佳。
他一生被貶官數次,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長期生活困頓。
他喜歡每天小酌幾杯,以放鬆心情、激發創作靈感。
在地方做官時,他還向當地老百姓學習過釀酒技術。
時至今日,酒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許多人相信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甚至發展出了“養生酒”的概念。
也有很多人認為睡前喝酒能夠放鬆神經,提高睡眠質量。
那麼,這些說法真的可靠嗎?
首先,“適量飲酒”其實是個偽命題。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表示,所謂的“安全飲酒量”是不存在的。
不同性別、年齡的健康狀況的人,對酒精的耐受程度都不一樣。
但無論是誰,長期飲酒,都容易導致酒精成癮。
因此,許多聲稱自己是“適量飲酒”的人,往往會在不自覺中增加酒量,使身體的負擔越來越重。
其次,酒精對身體的影響,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弊大於利的。
酒精本身是一種神經毒素,雖然可以促進血液迴圈、緩解壓力,卻也會對肝臟、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在促進睡眠方面,酒精確實能讓我們入睡更快,卻不能讓我們睡得更好。
喝酒之後,酒精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使我們產生睏倦感。
但是,等酒精被代謝掉之後,大腦會重新變得活躍,我們就很容易在後半夜頻繁醒來,睡眠質量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飲食健康是好事,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辨別各種各樣的說法,避免讓自己陷入誤區,或者將某種觀點當成真理。
本書的作者阿提亞博士,在培養飲食習慣方面也走了不少彎路。
他曾嘗試過素食飲食,試圖以此讓自己減輕體重,變得更健康。
然而他發現,吃素食時,為了滿足身體的熱量需求,他攝入了大量薯條、餅乾等食物,這使得他的體重並沒有降低。
其實,維護飲食健康的關鍵,不在於堅持某種特定的飲食方式,而是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
這種新的營養學方法,被阿提亞博士稱為“營養3.0”。


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營養3.0強調透過科學、個性化的方式,為每個人量身制定飲食方案。
它不依賴流行的標籤,而是依賴具體的資料和反饋,以確保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營養3.0的目標是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是否存在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的情況?
第二,肌肉是否充足?
第三,新陳代謝是否健康?
這三個方面是緊密相關、互相影響的,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對其他方面產生連鎖反應。
新陳代謝能力強,表明身體能夠高效利用營養,肌肉質量也不會差。
代謝功能異常,身體則容易囤積脂肪,導致營養過剩,肌肉也會加速流失。
充足且均衡的營養,可以促進肌肉合成,讓代謝處於穩定狀態。
營養不良會損害肌肉質量,降低基礎代謝率。
營養過剩則會導致脂肪堆積,增加肥胖和患病風險。
肌肉是新陳代謝的重要驅動力,肌肉量越多,能量消耗越快,越有助於將代謝維持在健康狀態。
肌肉質量下降時,身體能夠消耗的能量也會減少,更容易導致營養過剩。
所以,營養、肌肉和代謝健康,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
在食物富足的現代社會,我們許多人常見的問題,是營養過剩、肌肉不足且代謝狀況不佳。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攝入更少的熱量和更多的蛋白質,並結合適量的運動,以防止營養囤積,並增加肌肉、改善代謝功能。
這是一個簡要的思路,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僅僅在其中的某個方面存在問題,而更可能存在多個問題。
因此,我們採取行動時,也需要綜合考量。
此外,飲食干預還有一個特點,在於它不僅能預防疾病,還能改善身體已經存在的問題。
比如,對於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少吃碳水化合物,可以穩定血糖;多吃優質蛋白質,能夠提高飽腹感,從而減少總熱量的攝入,降低體脂。
這些措施,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的發展,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對我們來說,要做的是,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目標來選擇飲食方式,而不是盲目追隨流行的飲食潮流,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飲食管理的作用。

體重管理的基本原則
2024年10月,國家衛健委釋出了最新的《肥胖症診療指南》,指出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處於超重或肥胖狀態,到2030年,這一比例可能達到65.3%。
肥胖會影響個人健康,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並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結果顯示,超重和肥胖引發的死亡,在全球所有死亡原因中的佔比,已經從1990年的2.8%,上升到了2019年的7.2%。
大量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出現,也會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
到2030年,肥胖相關的治療費用,預計會佔據我國醫療預算的21.5%。
那麼,為什麼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佔比會如此之高呢?
這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接觸到的加工食品越來越多,比如蛋糕、炸雞、火腿、碳酸飲料等等,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鹽、高脂,長期攝入過多,會導致熱量過剩。
多餘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在身體裡囤積,從而導致超重和肥胖。
面對這種情況,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節食,以為自己只要吃得少,自然就能瘦下來。
然而,節食其實並不是科學的減重方法。
它能讓我們在短期內體重迅速下降,卻也容易導致代謝紊亂、營養缺乏。
並且,節食很需要意志力,稍有鬆懈,我們就可能暴飲暴食,導致前功盡棄。
阿提亞博士認為,解決肥胖問題,其關鍵在於改變飲食模式,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熱量限制,也就是在保證身體所需營養的基礎上,減少多餘熱量的攝入。
在不具備這個意識時,我們可能會隨意選擇自己的三餐,並在無意識中吃完麵前的所有食物,尤其是外出就餐或者吃外賣時,我們很容易吃得重油重辣,導致熱量超標。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記錄自己每天的飲食,看看自己到底攝入了多少熱量。
在吃飯時,我們也可以優先選擇魚肉、牛肉等高蛋白食物,並多吃蔬菜和豆類等膳食纖維,這有助於增強飽腹感,控制食慾。
其次是飲食限制,也就是注重食物的質量,有選擇性地摒棄某些食物。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將攝入的熱量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卻也吃了不少高糖、高脂的食物,這依然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因此,如果體重已經超標,我們就要儘量避免這類食物。
最後是時間限制,意思是隻在特定時間段進食,其核心理念是透過限制進食時段,最佳化代謝功能。
比如,有人會選擇在8小時內吃完一天的所有食物,在剩下的16個小時內不吃任何東西;也有人會選擇每週五天正常飲食,剩餘的兩天保持低熱量飲食。
研究顯示,時間限制飲食,有助於穩定血糖、促進脂肪代謝,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作用巨大。
當然,這種方式的作用也是因人而異的,實施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如果我們的代謝功能良好,就可以不採取這種飲食方式。
平時避免暴飲暴食,減少吃夜宵的頻率,吃飯時注意細嚼慢嚥,再搭配合理的運動,也能很好地進行體重管理。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睡眠質量如何影響健康水平。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