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商業角度 破解世界變化」
這是「商業偵探佳」的第 125篇影片
英國億萬富豪邁克·林奇意外沉船死亡,全網爭議四起。到底是不是真意外?林奇為何牽扯了金融詐騙案?誰想置他於死地呢?今天的「商業偵探佳」帶你剝開林奇之死的層層疑雲,關注我,看到最後,最可能的結果和你想的會完全不同。
林奇之死的疑點很多,但是最詭異的是這次意外發生的時間點:海難之前,林奇剛剛在一場長達12年的超大國際金融詐騙案中被判無罪,重獲自由。

另外林奇和他的辯護律師以及重要證人一起葬身海底前兩天,被牽扯的另一個共犯嫌疑人Stephen Chamberlain,下面簡稱老張,跑步時意外被撞死。

是不是很像懸疑片劇情?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了林奇那場國際金融詐騙案。

這場案件的另一方主角,就是老牌IT巨頭惠普。

這……到底是場啥案子?


麥克·林奇——英版“比爾蓋茨”?
要搞清楚是什麼案子,我們從林奇如何發家說起。生於1965年的邁克·林奇來自一個平凡的愛爾蘭移民家庭,從小熱愛科學的他憑著過人的成績,一路逆襲,進入英國最高學府劍橋並讀到博士後,鑽研資料處理的他,還熱衷於探索自己的科學研究的商業前景。

21歲時,靠借來的2000英鎊做本金,開始連續創業。
進入90年代,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際網路的崛起,一下子產生了大量的數碼,這個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類似電郵,圖片等非結構化的資料,沒人知道要怎麼處理,林奇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機會,並在1996年聯合創辦了Autonomy,專門做非結構化資料的商用服務,也就是這場金融詐騙案的核心。

這裡特別提一句,他們使用的技術主要就是建立在機率學上的貝葉斯推斷之上,而林奇喪命的那條豪華遊艇也叫貝葉斯。

可以想象貝葉斯理論對林奇成功的重要性。
Autonomy一建立就踩上飛黃騰達的節奏,填補市場空缺+林奇激進的拓展策略,讓它很快拿到了波音,IBM,輝瑞等各行各業的大廠客戶,2年就光速上市,股價一度翻了100倍,晉升英國股市百強。

作為CEO和創始人之一的林奇就此成為英國科技傳奇,並獲得“英國比爾蓋茨”的外號。

這個時候,惠普登場了。

惠普如何被拖下水?
惠普是PC時代的大贏家,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慢慢有點使不上勁,2010年更是危機四起,那年CEO因為性騷擾調查和亂花錢,被迫下課。

惠普著急找新人上位,結束這場公關危機,於是在2010年的11月,匆忙認命了德國的軟體公司SAP的前CEO Léo Apotheker,我們簡稱他老李。

要說一個美國硬體巨頭,找一個既不太懂美國市場,也不懂硬體的人當CEO,資本市場肯定不買單,所以老李上任的訊息一齣,惠普的股價就開始跌。
老李很著急做點業績,當時賣電腦的硬體生意已經風光不再,老李順勢搞轉型,要發展軟體服務業務,也是自己熟悉的老本行。對於惠普這個量級的大公司,想轉型的最快方式就是收購,比如谷歌,靠收購Android,成功變成移動作業系統的大提供商,抓住了移動的風口。老李也想借力收購快速完成轉型,挑來挑去,選定了當時非機構化資料業的明星Autonomy為目標,並以超過110億美元的歷史天價完成了對其的收購,林奇個人也進賬超過5億英鎊。

但這個大動作並沒有幫老李扭轉惠普股票的下跌,相反收購一公佈,惠普股價大跌,收購才一個月,老李就被炒了魷魚,而在老李手上惠普的股價整體跌了超不多40%。

為什麼市場反應這麼大?
問題不在收購這件事,而是收購的價格高,高到什麼程度,超過了宣佈前收盤價64%。當然科技行業很多高價收購後來被證明帶來的回報更大。那我們來看看收購Autonomy給惠普帶來了什麼?惠普和Autonomy合併後,Autonomy的業績表現急轉直下,加上惠普和林奇的管理風格格格不入,林奇在2012年5月被炒魷魚。

之後Autonomy的表現越來越拉垮,收購才1年多,惠普宣佈對Autonomy的資產減計88億美元,超過收購價的75%。

這麼短時間,怎麼縮水這麼多呢?背後有啥貓膩麼?

惠普栽跟頭,可長點心眼吧!
首先說說老李的問題,一般收購要經過兩輪盡調,惠普當時動用了3大機構,300人的團隊來搞,但是最後拍板的老李,後來在法庭上承認自己對盡調報告看都沒看。而宣佈收購前兩天,惠普當時的CFO曾經跳出來想阻止,認為財務上不合理,但疑心管理層內部宮斗的老李,不但沒引起重視,反而在個人情緒作用下堅定了收購意願。
再說說關鍵的出價,老李到底有沒有問題呢?我們來看看收購前Autonomy的財報資料,那叫一個漂亮,半年簽了50個百萬美元大單,沒有債務,SaaS就是軟體服務業務年比增長34%,營業利潤率41%,年營業額測算能達到14億美元。

從收購價看,是當年收益,或者SaaS公司ARR的8倍多,對於高增長企業來說,還算合理。那怎麼會一下子減計這麼多?惠普盯上了財務資料的真實性上。

其實惠普剛宣佈收購的時候,就有人向英國有關機構舉報Autonomy存在財務造假,當時沒人理會。據說林奇被Fire後,Autonomy才有高層當了吹哨人,舉報Autonomy存在嚴重的財會問題,並提供了大量細節證據。惠普立刻對Autonomy全面查賬,認定Autonomy透過虧錢業務充數和杜撰虛假業務,誇大財務資料,誤導投資者,造成惠普50億美元的損失。

當然林奇對這些指控肯定是不認的,他直接就在《華爾街日報》上硬剛惠普:"這些指控純屬無稽之談,我們堅決予以否認!”

雙方對簿公堂,誰贏了?
當時英國和美國的司法部門同時展開調查,在2015年,英國司法部門表示證據不足,草草結案。而美國的司法部門在2018年先是判處Autonomy的前CFO Sushovan Hussain罪名成立,判處5年監禁。

後對林奇和財務VP提出刑事起訴,並且在2023年引渡林奇到美國出庭審判。另外在2019年,惠普在英國對林奇和前CFO提出了民事訴訟,一直到2022年,惠普勝訴,民事訴訟暫告段落,不過到底賠償多少一直還沒有塵埃落定。
今年6月,在引渡美國軟禁13個月後,林奇竟然被美國法庭宣判無罪,知道這有多難得麼?在美國出庭的刑事案件,最終判處無罪的比例只有0.4%。

而林奇脫罪的理由竟然是自己不參與公司財務工作,因為沒興趣,沒看沒讀任何財務相關的郵件和檔案。林奇真的無辜嗎?反正林奇自己是毫不避諱地說,是美國的系統,是他3000萬美元的律師賬單給了他自由。

可惜這個自由來得太短暫,短暫得不真實。怎麼坐著價值3000萬的豪華遊輪,在拋錨的情況下,遇到點風浪就沉船?怎麼關鍵人物都沒逃生?怎麼連造船場老闆都表示必是人為因素?甚至七名遇難者中有四人的初步屍檢顯示,他們死於“幹溺水”,也就是非典型溺水身亡,真的是細思極恐!

林奇之死還在調查中,但如果真是人為,誰會有動機,誰會因此獲益呢?

誰是幕後黑手?
🚫第一嫌疑當然是惠普,但對於惠普,或者惠普的股東,最想要的是錢,而林奇死與不死,並不太影響劇情。因為林奇死了,作為林奇資產的受益人,林奇太太Angela自然而然承擔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和財務責任。
惠普已經表示將繼續針對林奇的遺孀在勝訴的民事案中尋求40億美元的賠償,其實惠普在林奇死後繼續索要賠償是有名譽風險,會影響股價的,所以並不完全符合惠普的利益。對於損失慘重的股民來說,也不是好的選擇。
這裡再補充兩句大家可能關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林奇有沒有那麼多錢賠惠普,林奇在Autonomy獲得超過5億英鎊的收入,但是和惠普想要的40億美元,還是相差很大。林奇在退出Autonomy之後,透過建立風投,創立另一個AI網路安全公司Darktrace,也賺了不少錢。

但幾乎所有這些資產都是在林奇太太名下的,現在林奇太太身價超過1.9億英鎊,林奇總說是她太太會投資幫他家賺錢。
這裡稍微說一下林奇的太太Angela Bacares,來自紐約一個哥倫比亞移民家,從小也是學霸,從常春藤名校達特摩斯畢業後,當過股票交易員,說到投資,是算專業人士,但是林奇連自己創業的公司股份都在妻子名下,明擺著是為了轉移資產。

英國法律框架下,對金融詐騙的罰款賠償,是有可能只追究當事人的財產,而不觸及伴侶的。
🚫第二個嫌疑人就是林奇的太太Angela,可以拿到林奇的家產。

但是Angela現在不但要幫老公擦屁股,還把女兒賠上,自己也差點沒命,這麼危險的操作似乎可能性也非常小。

🚫第三個嫌疑人就是老李,因為這場醜聞收購丟了工作,名譽受損。

不過老李雖然在惠普沒幹到一年,最終也拿到了1300萬美元,相當可以。而且老李要下手,可能不會等十幾年。
🚫說到第四大嫌疑人,大家想想涉嫌林奇惠普案的另一個人,前CFO現在依然安然無恙,而他是唯一因為這個案子坐牢的,所以很可能對無罪釋放的林奇和老張心生仇恨。邏輯上解釋得通。


誰還可能是兇手?
當然前CFO的安然無恙的背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林奇和老張,不是因為惠普案被盯上,哪還有什麼別的利益糾葛呢?老張也是林奇的新專案 Darktrace的COO。

這個AI 網路安全專案,是跟著斯諾登洩漏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的政府資訊等事件誕生的,目的在於防止內部人員造成的資訊洩漏。這個公司和英美政府,特別是情報部門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林奇本人就曾經是卡梅羅政府的科技顧問。

Darktrace號稱僱用了不少軍情五處,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聯邦調查局的前員工,而英國軍情五處前局長喬納森·埃文斯爵士也在2013年加入了Darktrace的董事會。

Darktrace先後接了很多英美政府的單。
這個當中可以觸及到什麼敏感利益,可能性就多了去了。
當然林奇之死還在繼續調查,我今天只是把圍繞林奇的利益方和大家分析清楚,你對林奇之死有啥看法呢?歡迎留言告訴我。
文中非原創影片截圖且未標明出處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所有


「商業偵探佳」系列影片
系三橙傳媒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點選閱讀原文,回顧影片「電車夢碎?美國電車為何如此拉垮?」
關鍵詞
英國
貝葉斯
惠普
美國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