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全班墊底的女兒,突然躥成了高個子,幸虧當時聽了德國兒醫的勸!

文|黛西
前兩天出去遛彎兒,偶遇了一個公號老讀者。
她一眼就認出了我(說明平時照片P得還是太輕了!),但沒認出來餅餅。
她說沒敢認,總覺得餅餅小小一隻,怎麼長這麼高了!
確實,最近每次發餅餅的照片,都有姐妹兒問我:
餅餅是不是躥個子了?
說好一起身高墊底兒,你們卻悄悄自己躥了個兒!

其實她6歲之後,我就沒再給她量過身高了,最近換季買衣服量了下,我也有些驚訝。
不到7歲半,快129cm了。
在WHO的女童身高曲線上,差不多在85%左右了!
我知道也沒有很高,我也知道很多同齡娃比她高。
但關鍵是,就在不到兩年前,餅餅5歲去體檢,當時身高已經掉到了生長曲線的5%左右。
我之前也寫過文章,餅餅的身高全班墊底兒。
從3歲到5歲,無論走到哪兒,她都是同齡孩子裡最矮的一個。
我一直覺得,高矮不是問題,健康就行。
但如果說一丁點兒也不在乎,肯定是假的。
幾個同齡孩子一起玩,別的孩子都能自己輕鬆開啟花園水龍頭,唯獨她使勁兒墊腳,怎麼也夠不到。
去店裡試學習桌椅,導購說五六歲正常身高的孩子腳都能夠到地面,但餅餅坐上去兩腳懸空,腿短一大截兒。

我知道有人想問,那這兩年她怎麼突然躥個兒了?補啥了?貼啥了?打那啥針了?
真沒補啥!也沒貼啥!更沒打針!
即便在“身高焦慮”最嚴重的時候,市面上的“長高科技與狠活兒”我一樣都沒碰。
如果說這兩年有什麼變化,那就是運動量變多了。
馬後炮回頭看,餅餅5歲前有個很大的問題,常年運動量少。
她的大運動發展從小就慢,為這事兒我帶她看過四次醫生。
第一次是10月齡還不會坐。
第二次是19月齡還不會走。
第三次是26月齡還走不穩。
第四次是30月齡還不會跑跳。
別的同齡孩子都滿院子跑、蹦臺階了,她的情況,請看VCR!
▼ 1歲半第一次短暫站立,我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一喘氣嚇倒了她😂
2歲多終於會走了,但出門在外,能坐著絕對不站著!
能躺著絕對不坐著!
真的太隨我了!
我非常能共情不愛動的人,我自己就不愛動,如果不是為了健康,我能在家裡宅到天荒地老。
但想說服孩子為了“健康”和“長高”運動,太難了,孩子理解不了這些關於“未來”的收益,孩子只關心我當下開不開心。
所以,找到一個讓他們開心動起來的方式,比那些“長高科技與狠活兒”更靠譜。
餅餅不到五歲時候,學會了騎腳踏車,從此騎車就成了我們週末的活動。
我發現即便是最不愛動的孩子,也大機率不會抗拒騎行,因為腳踏車相當於“代步”了,只要不讓她走路,怎麼都好說。😂
為了陪她多動,我也買了一輛輕便的摺疊車陪她騎,鍛鍊同時還去班味兒。
收!
腳踏車明天細說,繼續說身高。

在身高這件事上,我真的很感激餅餅的兒科醫生。
即便在她身高眼瞅著要跌破3%“下限”的時候,德國兒醫給我的建議也只是,帶她多運動,買衣服買小一歲的。
和兒醫認真聊了一下,我發現不是他佛系,而是我們很多人誤解了“生長曲線”。
我一直把生長曲線作為“衡量身高和體重”的標準,把3%-97%當成“正常範圍”,那麼低於3%自然就是“不正常”。
▼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0-19歲女孩/男孩身高曲線
▼ 文章貼圖被壓縮了不清楚,可以在公號主頁底部對話方塊回覆【身高】檢視高畫質大圖
實際上,監測生長曲線的變化,是為了發現營養不良或一些病理性的問題,而不是讓人把“達到某個百分數”當成目標。
很多人覺得,身高在50%以下就等於“偏矮”,30%以下就等於“不正常”,10%以下就急著去醫院測骨齡、打生長激素了。
生長曲線要是知道這事兒,它會說求求放過我吧!作孽啊我!
生長曲線的繪製過程,是讓100個正常發育的健康孩子站成一排,最矮的三個是3%,最高的三個是97%。
劃重點,“正常發育的健康孩子”。
換句話說,低於3%並不能說明孩子不健康不正常。
3%的“底線”,只是一個提醒醫生和父母引起注意的alert,看看是不是有病理性問題,但並不是判斷“有沒有問題”的標準。
只要營養正常,活蹦亂跳,排除病理性原因,那麼即便身高低於3%,他也是個正常孩子,健康孩子。
孩子不是生產線上的標品,不是“長度誤差”超過幾釐米,就要打上“不合格”的標籤。
對生長曲線的誤解真的很常見,別說3%了,根據我的身邊統計學,很多人都把超過50%的平均身高當成“努力目標”。
為了讓孩子追身高,過量運動,過量餵養,導致孩子精神壓力大,疲勞,厭食。
我甚至覺得,這種對“超過平均”的執念,已經不屬於科學養育問題了,而是屬於人生觀的範疇。
就是那種一旦在平均值以下就焦慮,永遠都要“爭上游”的執念。
但事實上,身高、成績、收入,包括人生的各種節點,本質上都是一個正態分佈”——有人高於平均,也有人低於平均,這才是常態。
我知道很多父母焦慮孩子的身高,並不是焦慮身高本身,而是焦慮身高可能會帶給孩子帶來一些社交困惑,被同學嘲笑,起外號,被欺負,孩子感到自卑,沒自信。
實際上,自卑的理由千千萬,就算沒有身高的煩惱,大個兒,挺拔,一樣會被起外號,被嘲笑。
長太高了,也會被喊電線杆,長得不高不矮,但腦門寬了點兒,鼻子大了點兒,門牙歪了點兒,大腿粗了點兒,皮膚黑了點兒,青春痘多了點…任何一個身體特徵都可能成為被嘲笑的理由。
所以怎麼辦呢?
難道要為了孩子不被嘲笑,一點點改變他們的身體特徵,才能讓他們自信起來嗎?
重點不是讓孩子符合大眾審美的平均值,而是讓他們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足夠高的自尊水平,足夠穩定的自我評價體系。
同時讓他們學會辨別,“嘲笑”這件事,到底是誰有問題?
我的身體沒有惹到任何人,我接納我的身體,喜歡我的身體,這是我的一部分。
如果你嘲笑我的身體特徵,除了說明你是個無禮的人,不說明任何問題。

另外作為經歷過“身高焦慮”的媽媽,我還想跟同款娃的姐妹們說,別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了媽媽以後,特別容易自我歸因,好像孩子一切不太令人滿意的發展,都怪自己哪裡沒做好。
餅餅身高跌破5%的時候,我也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
是不是給的牛奶太少了?是不是最近犯懶帶她運動不夠?
是不是沒有干預她打鼾,導致睡眠質量差,生長激素分泌不夠?
但後來我發現,即便刨除了這些因素,咣咣喝奶,咔咔運動的孩子,照樣可能矮。
人都喜歡為結果找原因,但成長是個混沌系統,並沒有那麼精確的因果解析。
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長得快,有的孩子長得慢,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獨立”意味著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所以你我之間並沒有太多可比性。
就像江河有不同的流速,樹木有不同的生長節奏,何必逼孩子成為另一條河、另一棵樹?
成長的意義不是爭高低,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個昇華有點兒突然,姐妹們晚安!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即將截團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紅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