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31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我們做作品,就不能給自己留後路,永遠都要傾其所有去付出。”

大年初一,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正式上映。截至今天18點,票房已突破15億元。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簡稱《哪吒1》)票房破50億元,成為當年票房冠軍。歷時5年多,電影原班人馬交出了這部續作。創作期間,導演餃子要求,“必須傾其所有,去實現最好的效果”。
為了做到“最好”,電影經歷了怎樣打磨?又在哪些方面實現了突破?

《哪吒2》揹負巨大壓力
也激發出了製作團隊的潛力
2019年夏天,《哪吒1》路演結束,餃子就開始閉關創作續集,但沒想到時間一下子超出了預期。“原先我心目當中大概有一個範圍,可能三年,但做到後面,就‘剎不住車’了。”
之所以“剎不住車”,是因為他們一直在跳起來夠中國動畫電影特效的天花板。
鐵鎖鏈鏡頭是電影的重頭戲之一,成千上萬的妖族被困在海底煉獄,每個人身上都纏一條鎖鏈,交戰時鎖鏈隨之甩動,不僅要亂中有序,還要具有搖曳的美感。

此前,所有的特效人員都沒有接觸過類似的任務,因此不得不經歷長時間的磨合。最終,他們把智囊團集中到一起,解決質感、數量、穿幫的問題,光這一個元素從開始製作到最終透過,用時就達一年。
“觀眾們這麼期待《哪吒2》,預期拔得很高。機會是不能糟蹋的,必須傾其所有去實現最好的效果。”也正因此,餃子在《哪吒2》的製作過程中一直揹負著巨大的壓力。
如今回憶那段時間,餃子坦言,很多潛力都是被逼出來的。“有句話說得好,‘出來混最重要的是什麼?首先是出來’。走到這一步後,你總會找到方法去解決問題。這麼多人湊在一起,總能把事給扛下來。”
都當成最後一部去創作”
如果說《哪吒1》是動畫團隊用“小米加步槍”的條件,那麼《哪吒2》則是集結了“整個龍族最堅硬的龍鱗”,用一千九百多個特效鏡頭、一萬多個特效元素,交出了一份誠意滿滿的答卷。
在《哪吒1》中,受當時技術所限,大規模的海水製作沒能實現。到了《哪吒2》,哪吒不僅能“下海”,還能“開海”“鬧海”。餃子說:“《哪吒2》如果砍鏡頭,都是因為時長的壓力才砍掉的,而不是因為完不成特效。”

不光如此,電影結尾部分,“兩軍對壘”畫面的呈現也實現了視效技術上的突破。
餃子說,此前很多神話題材的作品,兩軍對戰往往是把平面上的戰鬥“搬”到了天上,還是二維的構成。但他認為,戰鬥應該是三維立體的,人物應該衝擊在一起,“類似於兩個鳥群的戰鬥”。
餃子記得,當拿到劇本後,“分鏡師是蒙的,特效也是懵的,不知道該怎麼樣入手”。但餃子堅持,一定要做觀眾沒看過的、能造成強烈視覺衝擊的東西——這樣才有價值。

電影的視效總監劉欣介紹,兩軍交戰時角色的數量達到了兩億,其中每個個體都有自主意識,他們的運動問題很難解決。“我們單個鏡頭渲染了很多遍,為了‘千軍萬馬’四個字的最終效果,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
當三維的戰鬥畫面實現後,餃子又對作戰的戰陣有了新的想法。他自嘲自己又為《哪吒3》埋下了新的“坑”,但他喜歡這種追求極致的感覺。“每一部作品都要當成最後一部作品去創作,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突破的可能性。跨過這座高山後你會發現不過如此,大家的能力又長了,下一部再去挑戰新的極限。”
03
不能靠外包
餃子說,在製作《哪吒2》時,他們曾寄希望於找一些國際團隊來幫助完成重點鏡頭,但效果並不理想,最終,是中國的團隊不斷打磨、兜底,才實現了理想中的效果。

“我們發現以往所仰望的那些大山,其實也是‘死磕’、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所有難做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們也有這個潛力可以慢慢‘死磕’,這個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了國外先進的工業流程和技術,差距也在縮小。”
中外的文化差異,也加大了外方團隊參與中國動畫電影製作的難度。《哪吒2》的執行製片人陳喆舉例稱:“鏡頭裡要出現金箍棒,中國的團隊都知道是什麼,如果是國外團隊,你得從頭解釋,還要講《西遊記》和孫悟空。”
而這恰恰是中國動畫電影的核心所在。在餃子看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主要在於作品本身,在於劇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內容,“這些不是能外包的東西”。
過去10年,中國動畫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湧現了一批年輕的動畫導演。餃子認為,這屬於“水到渠成”,背後是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是大家對藝術生活需求的增加。“我們遇上一個好時代,才有這樣的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這背後也有動畫人的熱愛和堅持。餃子畢業於藥學專業,但從大三開始,他就開始自學三維動畫,並堅持在這條道路上走了下去。他獨立創作了《打,打個大西瓜》等動畫短片,也組建團隊為大銀幕觀眾塑造了不一樣的哪吒。

他始終堅持:“我們做作品,就不能給自己留後路,永遠都要傾其所有去付出。”